1
临近暑末,夏雨一过,澳洲这边的天气便清凉了许多。
天边刚刚有了三分暮色,街头回家的上班族渐渐多了起来。顺着人流涌进了超市,大家的脚步急促而有序,肩头辗转腾挪,总能在两个人即将要撞上的一瞬间成功闪躲,像是在集体舞一曲快节奏的探戈。
超市墙壁处高挂的电视正播放着新闻:
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长布拉德·哈扎德证实,悉尼确诊第四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一名21岁的女性被证实感染这种疾病。上周末,墨尔本一名50多岁的男子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南威尔士州目前正在调查其他六名潜在病例,同时西澳四名疑似患者正在等候检查结果。
像身边其余人一样,不自觉地紧了紧嘴巴上的口罩,低头快步走出了超市。
2
“口罩有货了!赶紧去,每人限购五个,就咱们上次去过的那家药店!”手机颤了一下,好友James 发来一条急匆匆的微信语音。
平时只卖几十澳分一个的普通医用口罩,被店家一夜之间涨价到三澳元,平时看起来慈眉善目的鬼佬宰起人来才是真得狠,耶稣基督的敦敦戒示到底敌不过一张张女王奶奶的诱惑。
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身外的世界不知几时起已调入静音模式。
街头往日的喧嚣消失了,只剩下偶尔汽车开过的杂音和行人匆匆的神色。
突然而至的疫情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即使走在街上眼睛也像汽车车头的防碰撞sensor,时时扫视四方,时时与其他路人保持着距离。
往日隔三差五聚餐的华人亲朋也都退化成了“网友”,大家每天在微信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扯几句,纷纷过起了离群索居的日子。
原本就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移民生活,此时更是让人倍感孤廖。
3
突然,一位老阿婆引起了我的注意,凭我在此生活的几年的经验判断,应该也是一位华人。
老阿婆没有戴口罩,一个人有些落寞地坐在一个小档铺后面的矮凳上,脚边趴着一只无精打采的老狗。
我忽然想起了远在国内的母亲。
人在异国,乡愁便成了不期而遇的常客。
我买了一盒口香糖,将钞票递给阿婆的时候对她讲:“阿婆,戴个口罩吧,安全些。”
阿婆原本没有温度的脸庞有了几分暖意,“没有关系,没有那么恐怖啦”, 阿婆笑了笑,“今天你是第一个开口跟我讲话的,其他客人现在连话都不敢开口讲的,闷死个人嘞。”
在这么特殊的时期我并不想跟别人多讲话,于是扯了扯嘴角的肌肉,向阿婆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便转步准备继续我回家的路。
阿婆大概读出了我的思想,不再开口,转而低头在一个小纸板上写了几个字给我看:聊一下?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愣了一下,难不成阿婆这是要在小纸板上和我写字聊天解闷?这倒有几分意思,不用担心病毒传染,又能聊天,真是个有创造力的老阿婆啊。看着老人脸上的微笑,我停下了脚步。
于是我们彷佛小时候上课时躲避班主任老师的两个小学生,在小纸板上开始你来我往。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老人家眉飞色舞地在小纸板上奋笔, 我插“笔”的机会并不算很多。
“昨天三个鬼佬的小孩子抢走了我的手机,我跟他们谈判,只花了50刀就把手机要回来了。”看着老人脸上有些孩子气的骄傲,我心里有些莫名的酸楚。
“为什么不报警呢?”我在纸板上写道。
“没有用,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了,警察不怎么管的。”老人还是笑着,就像在讲一件别人家的事。
老阿婆讲,她以前是在国内时是一位教师,退休后就随儿子和儿媳一起移民到了澳洲,儿子和儿媳每天要早出晚归地上班,阿婆在这边也没有什么朋友,英语也很一般,为了消磨时光,于是开了这么个小档铺子。
“等他们生了孩子,帮他们带带娃,之后还是要回国去的,叶落归根哟。”
4 老阿婆想找人聊天排遣孤独,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尽管和老阿婆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两个身在异乡的异客互相短暂取暖,不想却起了很好的心理按摩的效果。
自疫情爆发以来,就很少出门了,孤身一人就像游魂一般。这种孤独就像病毒一样在心里蔓延,渐渐地竟让人感到一种心理压力。
而对国内亲朋好友的担心也令人时时分神,尤其是身体本来就不太好、腰背渐偻已生华发的父母更是让我牵挂不已。自出国以来,回国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以前和父亲经常吵架,可最近一次回国去的时候,不管我再怎么“挑衅”,父亲都只是朝我笑笑,那笑容里甚至还带着几分讨好,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我心里明白,父亲真的开始变老了。
就这么实时笔谈了大约一刻钟的功夫,和老阿婆分开的时候,几张小纸板已是满满的字迹了。 一口浊气排出胸膛,有个人面对面聊聊天,让你看看她的笑,真好。
尽管她再三推辞,我还是坚持给老人家留下了两个医用口罩。
有时候,一些突发的事件会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些无形的隔阂,但人类渴望温暖和关爱的本能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因此愈加强烈。一个真挚的微笑,一份无声的陪伴,都是三九寒冬的春色。
5
暖黄的街灯亮起来了,天边的卷云也只剩下剪影的轮廓可辨,又是一个令人沉醉的夏晚,回家去喽~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我今天交了一位特殊的“笔友”~
本文为读者投稿。
如果你对社会热点话题有敏锐的感知力与丰富的写作经验,欢迎自荐为《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自由撰稿人;如果你在艺术时尚、影评娱评、美食体育、旅游地理等任一领域有所专攻,欢迎随时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撰稿人申请与原创投稿皆发至:zhuangao@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投稿需从未在任何公开平台发表过。
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修改及发送。20天内未收到回复可另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自荐撰稿人”或“投稿+稿件领域”。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