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是一位“不完美的朋友”,它能为你打开更广阔的社会资源网络,把你带到更高维的竞争格局里去,同时,它也会给你带来很多的限制,甚至是阻碍。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跟风投合作,但是,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在创业这个战场上,风投的支持和帮助,还能为你带来更大的生存几率。
所以,你一旦决定了要与风投合作,就意味着你将进入一场复杂而又微妙的动态博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你的生死线会不断变化,风投对你的介入和影响会越来越深入,牵扯到的关联方也会越来越多元化。
你需要时刻清醒地知道,你在哪里,风投在哪里;你需要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强硬、什么时候妥协;你必须不断调整你与风投之间的关系、调整你们的匹配方式、合作模式,才能发挥风投的作用,避免踩坑。
这不但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能不能最大化,甚至关系到你的生死存亡。
在动态博弈当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己知彼,充分了解你的对手,选择合适的玩家。
与风投的合作,逻辑也一样。风投有完全不同的类型,有没有找对风投,直接决定了你在这场博弈当中,有多少胜算。
在寻找风投的问题上,你要闯的第一关,就是到底找本土风投还是海外风投,要知道,它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
国内的风险投资圈里流行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国外的一个风险投资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GP),召集我们中国的一些有限合伙人,也就是Limited Partner(LP)来开会,向他们募资。
这位国外GP说,如果我成立一个基金,你们这些LP,日常不能干涉我的管理,也不能过问我投资的项目;我每年只给你发布一个报告,让你了解一下我现在的运营情况就行了。
听完这句话,底下坐的中国LP就走了一半。
然后这个国外GP继续说,如果你投资我这个基金,锁定期要10年,也就是说,10年以后你才能够拿到回报。
听完这句话以后,剩下的那一半中国LP也都跑光了。
为什么这些中国的LP跑光了呢?
因为这位国外风险投资家提出的游戏规则,在我们国内的环境里,基本是无法接受的。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我们本土的风险投资和海外的风险投资,在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国内的投资者,相对来说投资时间比较短,他们不愿意投那些自己不能够深度参与的项目,喜欢赚快钱,不愿意等待更长的时间来获取回报。
按国际通用的惯例,比如说美国,一个风险投资基金从成立到清算,存续期一般是“10+2”,也就是说它有10年的时间可以进行投资,如果需要的话,它最长可以延长到12年。
在国内,一支VC的基金存续期基本是“5+2”,也就是说,它有5年的时间可以做投资,最长可以延长到7年。一对比你就能看出来,我们国内VC的存续期比国际VC短很多。
而且国内VC的存续期,也随着二级市场估值的变化而变化。2015年,二级市场非常热,大家都很乐观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国内VC的存续期,可能缩短到只有“1+2”。
“1+2”代表了什么?代表着VC投资刚刚一年,就要开始考虑退出了。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和美国VC的存续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中美两国的有限合伙人,也就是LP的构成是不同的。
美国基金的LP主要来自于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投资的期限非常长,它的逻辑是靠代际的交替来存续,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养着上一代人,下一代人养着我们这一代人,所以它们能够给VC提供这种所谓的“长钱”。
另外一大类美国的LP,是大学的捐赠基金。
你知道,美国最好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最重要的财务收入,除了学费以外,就是捐赠。有的大学,把将近四分之一的捐赠都投资在基金上,做VC的配置。
比如说像耶鲁大学的基金会,它从1985年开始做VC,30年来,它每年投资的平均收益率都超过14%,比巴菲特都厉害,而且它的投资期限都非常长,一般在10年以上。
所以,美国的LP,只有10%是个人投资者,90%都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
相比之下,我们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中国50%以上的LP都是个人投资者,试想一下,你要求一个个人投资者把3000万、5000万的资金投到一个基金里去,然后一下子锁定10年甚至12年,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导致了国内VC的存续期相对来说比较短。
因此,相对来说,国内的VC就倾向于投资靠后期的项目,也就是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而国外的VC,它们因为有“10+2”的存续期,它们就能够投资那些非常早期的项目,能够允许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错。
因此,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企业,你要充分地衡量自己的项目成熟度,如果你的项目是非常早期的项目,那么可能国内的VC就不太愿意投你,建议你去主攻国外的风险投资。
本土VC和国外VC的第二个重要区别,就是本土的有限合伙人会积极地参与公司的管理。
在美国,LP和GP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有一种说法叫做“出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出钱”,换句话说,LP是出钱的,他不能够干预基金的运营;而GP是干活的,所以他最多只能出1%的投资,其他的钱都是由LP来出。
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有很多LP是个人投资者,他们会很积极地来干预GP的运营。LP是出资人,他们不但掌握了财权,而且对项目的筛选、投资,甚至投后管理,都要插手和介入。
反过来看,我们的GP不光要选项目、看项目,还要去应对LP的干预,这是国内风投一个很特殊的地方——LP的GP化。
比如说国内很多LP,会要求加入基金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有些LP甚至要求一票否决权,这些在美国都是不允许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温州第一家民间的PE机构东海创投,它当年成立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最高的决策委员会,叫做联席委员会,这个联席委员会的主席,就是由一个LP来担任的。
这支基金刚成立的时候,还挺风光的,但是,仅仅一年以后,东海创投就退出了风险投资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LP过多地干涉了基金的运营,总嫌GP提供的项目没有说服力,不够吸引人,GP呢,也觉得LP带来的干扰太多,所以一拍两散,这支基金很快就消失了。
本土VC和国外VC第三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投资的偏好不太一样。美国的VC比较喜欢投的是像信息技术、大健康、医疗这种拥有硬核技术的行业,他们更加关注基础性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相对来说,我们国内的VC就比较喜欢投那种,说好听点叫”消费升级”,其实就是吃喝玩乐的行业。
这是有数据支撑的——在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之间,我们国家投资最多的行业就是服务行业,有2700多个案例。什么样的服务行业呢?
其实就是像送外卖、美甲、给宠物梳毛、美容这样的创业项目;排在后边的是文化、娱乐、传媒行业,也有将近2000个创业项目。
从数据就能看出来,本土VC的投资偏好是什么样的了。
这就意味着,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你还要正确地判断自己的产品类别、行业性质。
你要搞清楚,你准备拼杀的战场,到底是更硬核的尖端技术创新,还是相对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也决定了你选择风投的路径。
找对了风投,至少意味着你有了一个好的起点,这场博弈才能继续玩下去。
策略
好,当你理解了VC的特质,决定了应该找本土VC还是国外VC,终于,你拿到了VC的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你会发现,这个投资意向书里有非常多的条款,那么,你怎么来和VC进行谈判呢?
在与风投的合作过程中,策略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你在签框架协议时的谈判策略,另一个是经营管理策略——在协议签完之后,你与风投开始“过日子”了,你们怎么共同应对和处理各种经营管理问题?
就像我前面说的,在这个框架协议里边,最主要的就是两个权利,一个是财权,一个是事权。
总的来说,框架协议里的很多条款是格式条款,比如说,VC一般会要求优先股东的权利,也就是说,你企业日常的运营它可能不会管,但是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它要有话语权。
还有,VC通常会分阶段注资,比如说,某个项目需要1000万资金,它绝对不会一开始就把1000万全都打给你,它会先给你打100万,叫做A轮投资,给你设定一个阶段目标,等你实现了以后,它再把第二轮、第三轮后续的投资给你放进来。
还有,VC会在协议里设置“反稀释条款”,当你在吸收下一轮投资的时候,投资人有优先权来保证他的股份不会被稀释。
像这样的条款,其实都是VC对自己的保护。这些条款基本上都是格式条款,你作为创业者,在这些条款上的谈判空间很小。
有两个很重要的条款你必须要慎重,一定要跟你的律师去咨询,能不签尽量不签,因为,这两个条款其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当中很大的陷阱,一不小心掉下去,你前面的努力就都付之东流了。
领售权
当你跟国外的VC签约,很多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这个领售权签掉了。领售权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当你的VC决定要把你的企业卖了的时候,只要你签了领售权,即使你不同意,他也有权力把你的企业卖掉。
第二个要注意的条款就是对赌协议,在国外叫做股份回购协议。什么是对赌协议?它指的是,当创业者和VC对公司的估值谈不拢,比如说我给我企业的估值是一个亿,但VC给我企业的估值只有五千万,差距很大。既然估值谈不拢,那我们就赌一把,好吧?
怎么赌呢?
那我们就针对企业的业绩,或者是企业某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来做一个约定,如果我实现了这个约定的目标,VC就继续给我投资;如果我没实现,那么我就要把你的股份回购回来。
这就相当于,VC给自己安排了一个退路,一个退出机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bZ-dG4BMH2_cNUgCH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