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与炮台共存亡!关天培赤胆忠心,为何却以悲剧落幕?

2020-10-17     沐一场月光雨

原标题:誓与炮台共存亡!关天培赤胆忠心,为何却以悲剧落幕?

篇首语: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一个词汇——贰臣,这是乾隆皇帝独创的。“贰臣”指的是那些在朝代更迭时归降了新朝的官员,这些官员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贪生怕死之辈,这些人投降就是为了活命,这些人即便投降了新朝,最后也往往没有得到善终;第二种人就显得有所不同,这些人在辅佐前朝时做出了卓越贡献,归降之后,又为新朝的统治尽心尽力,像洪承畴等人,对明朝、对清朝都是有大功的,而“贰臣”是个贬义词,个人认为,将其用在第二种人身上,既苛刻、又刻薄

归降,在古代是站在道德高度衡量人品的一个标准,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那些忠心耿耿的人为什么会反叛前朝呢?高官厚禄和锦绣前程吗?对于第一种人,可能有这方面因素;可对于第二种人来说,这种因素可以忽略。他们之所以会归降,除了新朝摆出的“礼贤下士”姿态之外,我想,更多的是对比之后对前朝的失望。

因此,就有了一个疑问:当朝代的沉沦已经配不上他们的忠心时,继续效忠究竟算不算是愚昧?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后满清时代时,它也未能逃脱“盛极必衰”的规律。“康乾盛世”之后,无孔不入的腐败体制早已将大清侵蚀得千疮百孔,而偏偏此时又遭遇了严重的列强入侵。“内忧外患”+腐败盛行,这就是“亡国”的节奏,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就越显得珍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中国和英国列强首次正面碰撞之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林则徐、裕谦,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关天培

关天培,出生于江苏山阳。自幼勤奋好读,本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后来见国防薄弱,决心投笔从戎,改习武科,除了熟读《孙子兵法》外,他对火器制造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认为,即便再不稳定的火器,其杀伤力也要比清兵配备的刀枪棍棒要强。1803年,关天培考取武痒生(这和文人考中秀才是一个级别,都属于县级制)。由于他头难灵活、办事干练,很快就得到上司的提拔,一路从千总、守备、都司、游击,擢升到参将、副将、总兵、甚至是署理江南提督等职位。1834年,关天培被授予广东水师提督之职。

当时,广东海关和水师极为腐败,收取索拿十分严重、贪污受贿泛滥成风。为了扭转这种不正之风,关天培在上任之初就广贴告示,提醒水师官兵严于律己、移除旧习。

作为水师提督,水师的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他,层层把关,挑选精勇、强壮的士兵守卫炮台;

他,不拘一格,从士兵中大量考选下级军官,做到任人唯才;

他,经常督率水师研究、绘制各炮台的形势位置图,进行攻击、守卫、策应、配合等训练和演习,并把有关文件、图式等编成《筹海初集》,供官兵学习之用。

经过关天培的大力整顿,广东水师一扫往日萎靡,很快就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攻防兼备的大清军队。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禁烟、销烟行动,关天培也竭尽全力进行了支持。

然而,大清对鸦片的强力抵制却触动了英国的切身利益,他们叫嚣要用武力解决这一争端。1840年6月21日,英国擅自将近四十艘舰艇集结在广东附近海域,28日,封锁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帷幕。

战争之初,为了粉碎英国侵略者的进犯,关天培和林则徐认真研究了破敌之策。他们认为,此次战争是防御自卫性质,战争的目的是守卫海防,抵抗侵略。因此,决定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与此同时,关天培也做好了大战的准备,他进一步加强了虎门海防,增置大炮二百门,并对水师严加操练。英国侵略军曾多次企图从虎门登陆,但面对戒备森严的虎门炮台,未敢进犯

英国侵略者在虎门碰了壁,便移兵北犯,于1840年7月攻陷浙江海防重镇定海后,8月窜至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投递照会,进行威胁。腐败的清政府被英国的船坚炮利所吓倒,竟把战争的起因归咎为林则徐推行的禁烟运动。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并任命投降派大臣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办理中英交涉。

1840年11月,琦善到广州后,为了讨好英国,一反林则徐、关天培的作法,下命拆除珠江口的木排、铁链和暗桩;并裁减兵船三分之二;遣散了全部水勇;还允许英国人实地察看地形、探测内河。关天培和林则徐苦心打造的虎门防御就这样被瓦解了——打败你的未必是对手,可能仅仅是一道圣旨。可在当时,圣旨的威力比三百门大炮还要强劲

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调集二十余艘军舰,两千多名士兵,对虎门要塞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当时,在琦善的要求下,虎门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两炮台的守军被缩减到数百人,他们在副将陈连升的指挥下,不畏敌众我寡,抱着宁死不屈的决心,与侵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由于琦善已将海防废驰,又拒绝增派援兵,沙角、大角两炮台很快被英军攻陷,守卫炮台的士兵全军覆没

面对英国的侵略行为,琦善在广州不但按兵不动,反而向道光皇帝上折弹劾关天培,指责沙角、大角炮台的失守,是由于关天培指挥失误造成的,要朝廷对关天培从重治罪。道光皇帝听信谗言,以“身为水师提督,督率无方”的罪名,降旨将关天培的顶戴革去,令其“戴罪立功”。关天培蒙受不白之冤,心中无比愤慨,但英军近在眼前,他还是以大局为重,积极进行战守准备。他不顾年事已高,到处奔波,察勘扼塞;同时请求琦善速修海防,增兵虎门。琦善手握数万军队,最终只是“走过场”似的派了200人,之后就再无增援。

关天培自知此战九死一生,他感叹道:“这种情势,虎门难保了。我身为守土将领,唯有一死,以报国家”。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分给守台士兵,并将自己的几枚落齿和几件旧衣,用木厘密封寄回家中,以表示与敌人决一死战的雄心。

英国侵略者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趁胜对虎门要塞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26日下午,侵略者集中大炮数百门,对关天培亲守的靖远炮台进行密集轰炸,整个炮台浓烟滚滚,弹片横飞。关天培全身负伤十多处,血染战袍,但他坚持不下火线,手持战刀,指挥战斗,炮手倒下时,关天培亲自上炮台开炮进行还击。随着英军的逼近,关天培当众宣誓:“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

全体将士在关天培的鼓舞下,土气高昂,奋力炮击英军,敌舰有的被击沉,有的被击伤,登岸的敌人纷纷就歼,尸体布满了滩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多数将士相继阵亡,关天培等幸存官兵并没有胆怯,更没有逃跑,而是与登陆的英军士兵展开了肉搏,只可惜,悬差太大,最终虎门炮台失守,关天培与守卫炮台的400余名将士以身殉国。

这就是爱国将领关天培英勇的一生,他死后,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关天培活着都没有因为个人的贬黜而心生怨恨,更何况英雄已逝,这些虚名对于关天培和那些洒尽热血的炮台官兵来说,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关天培是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作为一名臣子,忠君爱国他做到了;作为一名将领,浴血沙场他同样毫不退缩。可遗憾的是,他却处于一个早已腐败不堪的政权之下,专制统治和专制制度不会给他们太多扭转局势的机会,再加上琦善的贪生怕死,因此,悲剧好像早已注定。而这种腐败也一直侵蚀着大清,直至灭亡都没有消退。唯有留下的"关忠节公祠",算是英雄的一点宽慰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SNXNHUBd8y1i3sJZY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