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朝鲜交流密切,朝鲜使团进入紫禁城,再现当年盛况

2019-10-24   文藏

朝鲜王朝每年都向明朝与清朝派遣定例使行与不定例使行。实际的人员甚至达到二百至五百余人。这些人留下了珍贵的燕行记录,基于此,学者韩东洙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18世纪朝鲜燕行使与北京紫禁城——以仪礼空间之分析为中心》一文中,有这样的研究考证。

《燕行图》朝阳门部分

朝鲜的燕行使在进入北京城内之前,先要到位于北京内城之东门——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休整队伍,这是惯例。因此他们从东岳庙开始就换掉双轿与座次及日伞,改换骑马,并在队前置插有黄旗的咨文,然后通官们成对排着进入朝阳门。经过朝阳门到达朝鲜馆后,这些人将留在北京40多天,参加各种仪礼活动,同时按个人喜好游览北京城,并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

朝鲜燕行使们最先目睹的北京城之设施是朝阳门。他们发现朝阳门与瓮城的城墙都使用砖头,城上守卫使用弓和枪,城郭内外具备严密的防御措施。另外,这种城门制度不仅用在朝阳门,在北京城的其他门上都有类似的应用。进入朝阳门,紧接着就是对北京市内街道繁华的感叹。

⋯⋯入门以后,道路宽达7~8里,繁盛的闾里,明亮的店铺与珠子铺、丝绸坊,整齐的楼阁与光彩鲜亮的柱子,耀眼闪烁,目不暇接,载人与载货的车马占据整条街道,隆隆嚯嚯,人们挤满道路,可见人民的繁荣。(腊月十九日)

《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中的朝阳门

不仅是朝鲜,比起至此的路程中印象较深的沈阳与山海关,北京街道的华丽与繁荣,以及混杂的场面使朝鲜的燕行使们不禁心生惊奇。如此这般从街道获得的冲击,一直延续至暂居北京的整个期间。比如,腊月廿二日目睹正阳门城门的混杂之后,有描述如下:

⋯⋯车马与行人拥堵在城门,轱辘之声如霹雳,近在咫尺竟无法交谈⋯⋯

《燕行图》正阳门周围部分 崇实大学图书馆藏

当日,又在正阳门外,即北京的外城也目睹相似情景,叙为

“⋯⋯人们摩肩接踵,轱辘,无法通行,往往有推车挡在前,至暂时不得前行⋯⋯玲珑辉煌,堪称奇观⋯⋯是繁华气象。”

《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中的正阳门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当时北京的部分街道状况,与今天所见大城市中车辆拥挤的情形一样非常复杂。燕行使们对于北京街道的描写,其中值得注意的另一个事实就是胡同,即设在胡同里的里门设施。首先查看与此有关的记录:

⋯⋯经过馆门,路过胡同口,建有栅门,像是里门,门上有正阳门城近胡同七字,门内城下有一间房屋,入夜有甲军把守,如有人出入便询问居住与姓名,而门内人往来并不过问,据说皇城内胡同皆如此⋯⋯(腊月廿二日)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里的里门是将木头竖起制成栅栏,从当时的记录画中可以找到它的形象。如前所述,为保证胡同里居住的人们的安全,里门是用来控制外人出入的设施。据此,北京的街道上有两种重要的设施,即牌楼及里门。前者是标示街道的主要特征,同时具有教化百姓的目的。而后者则起到保护百姓安全的作用。

《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中“镶白旗满洲栅栏”图示

据1753年(乾隆十七年)的统计,北京的内城与外城各有栅栏1199个和116个,人们居住的里坊周围不设围墙,在开放的街道上立木坊门,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开闭,进行治安管理。这里的木坊门便是燕行使们提及的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