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高湿,草莓灰霉病来势汹汹,掌握科学技巧降低减产损失

2019-10-01   田园小哥

近年来,草莓种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尤其近几年种植规模发展更快,据数据统计我国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色泽鲜艳,果实柔软多汁,香味浓郁,甜酸适口,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如今正是草莓种植的绝佳时期,到年关就可以上市,绝对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南方地区以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为主,而北方地区以设施栽培为主,其实草莓不仅可进行商品性生产,也非常适合庭院植株和盆景观赏,可以美化环境。

草莓是果品中上市最早、周期最短的水果,适应性强,容易繁殖,产量高,见效快,但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尤其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这是一种温暖潮湿的病害,常年株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在80%以上,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发生年份减产达30%~50%,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染性,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农户应该采取什么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减产损失呢?

一、什么是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是草莓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病菌腐生性强,寄主广,并且具有普遍性、传染性的特点,以危害花果最严重,在我国各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尤其南方采果期适逢春雨时节,发病更为严重,所以一定要重视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温暖高湿真菌病害,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病重,病原主要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梗单枝或分枝,顶端膨大,上有小突起,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呈卵形或亚球形,一般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灰葡萄孢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气温20~25℃、湿度90%以上或草莓植株上有积水,病害容易暴发流行,气温在32℃以上或2℃以下时,发病较轻,草莓灰霉病不仅仅只是危害草莓,对芹菜、黄瓜、莴苣等多种蔬菜,也难逃灰霉病的魔爪。

二、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

1、气候原因:

气候对灰霉病发病速度和发病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决定病害发生的迟早与发展速度,湿度决定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此时南方地区常有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棚内湿度大、光照弱,植株生长势弱,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蔓延。

2、栽培管理原因:

重茬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多、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日常管理粗放、植株过于繁茂等,这些因素都给灰霉病病菌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草莓灰霉病病菌有机可乘。

3、初侵染源: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毒,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空气中分生孢子会对草莓花瓣、萼片和果实进行初次侵染,染病果实相互接触以及病果上的分生孢子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可引起再次侵染。病原菌可以直接侵染,也可以从伤口处侵染,特别是温度适宜时,伤口侵染发病速度快且严重。

三、草莓灰霉病发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遇到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病害往往较重,主要发生在结果期,也可为害花、花蕾,叶、叶柄和匍匐茎,一般以果实发病较为常见。

1、对果实的危害: 果实染病后的明显特征是初始产生暗褐色油渍状病斑,扩大后病斑褪绿,呈不规则形;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未成熟的果实染病,初始产生淡褐色干枯病斑,后期病果常呈干腐状;成熟果实染病,常从果实基部近萼片处开始发病,初始受害部位产生浅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至整个果实,最后果实变软、腐烂,表面布满灰色霉状物。

2、对花、花蕾的危害:花器感病,从近基部萼片或花瓣开始发病,萼片呈红褐色,花瓣呈粉红色,并逐渐由萼片和花瓣入侵果实。

3、对叶、匍匐茎的危害:叶柄、果柄及匍匐茎染病,初始为暗黑色油渍状病斑,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常环绕一周,严重时病部萎蔫、干枯,田间叶片发病很少,偶尔有不规则的褐色病斑。

四、草莓灰霉病的传播途径

灰霉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合时萌发,成为来年灰霉病病害的初浸染来源。

这种病菌重要沾染草莓,就可危害草莓植株,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风雨、灌溉水、或农事作业进行传播,萌发抽出芽管,从草莓株体表皮或者气孔或伤口侵入,一般来说草莓衰老的花瓣是病菌侵染果实的主要途径,果实的成熟度与灰霉病发病早晚、发病程度相关,一般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最容易感病,此外,阴雨连绵天气、田间灌水过多、地膜上有积水、畦面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植株过于繁茂等也容易导致草莓灰霉病严重发生与传播。

五、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强、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品种,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比较明显,一般欧美系等硬果型品种抗病性较强,而日系等软果型品种较易感病,另据报道草莓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花瓣脱落早或迟与品种有关,因此生产上可优先考虑花瓣脱落早的品种,同时严格管理育苗环境条件,进行苗床消毒,加强肥水管理,培育无病壮苗,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2、农业防治:

土壤:设施栽培可在夏季高温时进行土壤消毒,深翻土壤,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15~20天,消灭土壤中病原菌,减少病菌基数。

实行轮作:为了减少田间土壤中的病害含菌量,不但要避免草莓田地连作,还要避免草莓与茄科连作,最好与水稻、蔬菜等作物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水旱轮作,采用高垄地膜栽培,定植时合理密植,定植时,做到“弓背向外、深不埋根、浅不露心”,使果穗朝向垄的两侧,确保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累积。

施肥:合理施肥,重施有机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提高草莓对元素的需求,避免偏施氮肥、迟施氮肥,防止茎叶生长过于茂盛,适时增施磷钾肥,避免植株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后期可辅助喷施叶面肥,施肥务必为腐熟的有机肥,以免肥料带菌,加重病害的发生。

浇水:定植时高畦深沟,做好畦沟、腰沟、围沟相通,以防田间积水,增加湿度,浇水时不可大水漫灌或喷灌,可采用滴灌,尤其早春应适当灌水,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同时浇水要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天气,特别是在雨后及时排水降湿,降低土壤湿度。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能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植株根系生长更为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害的能力,日常生产中,尽量避免造成植株伤口,设施栽培中,草莓花期至果实膨大期适时通风,小拱棚栽培要昼掀夜盖,阴雨天气及时盖膜保持两头通风,大棚栽培春季注意气温高时拉起裙部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

及时清除病株及病株残体:草莓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病叶,摘除底部老黄叶、减少发病菌源传播,带离园外集中处理,病重的株体可拔除出园,同时在病株穴土上撒生石灰消毒。

3、化学防治:

在草莓生长期间,要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情,就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同时对发病严重的病株要马上拨除,对病发叶部及周边杂草进行喷洒药物,防治病害蔓延,灰葡萄孢寄主范围广、繁殖快、遗传变异频繁容易产生抗药性,要合理轮换使用农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草莓花期用药,易产生畸形果和污染果实,因此花期尽量不使用药剂喷雾,盛花期过后,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可采用烟剂熏蒸,采摘前15天停止用药。

可参考使用的药物有:38%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和8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1 000亿·g-1活芽孢、2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每隔7- 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2-3次。

综上,草莓灰霉病的在种植草莓的园区发生非常普遍,尤其结果期发生最严重,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农户们要提前做好科学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减产损失,以预防为主,医治为主,在实际生产上可采用品种选择、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手段预防,并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会取得草莓的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