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别名国马、青仔、榔玉等,原产马来西亚,大约1500年前传入到我国,现主产我国海南、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是一种常用而紧缺的中药材,其种子、果皮、花及花苞皆可入药,槟榔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代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所以在南方种植槟榔不失为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槟榔属热带雨林作物,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在适宜区域山地、边角地、低湿地均可种植,如同其他树木一样,种植过程中病害是难免的,尤其槟榔细菌性条斑病是槟榔生长期高发的一种病害。这是一种温暖高湿的细菌病害,尤其对幼树发生严重,重病区域发病率高达80%以上,发病株体叶斑累累,多数病叶枯死,严重的影响着槟榔的生长及产量,而且每年的8-12月份便进入高发期,令种植户头疼不已,今天田园小哥从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农户在日常生产实践中参考借鉴,降低经济损失。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病害,尤其喜欢感染幼树,主要危害槟榔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及叶鞘,因侵染部位不同,发病症状也不一样。
1、 对叶片的为害: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暗绿色至淡褐色、水渍状的椭圆形小斑点或小短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变为褐色,晃晕明显,并穿透叶片,沿叶脉扩展,扩展部位呈半透明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条斑变大变长,甚至等于整张叶片的长度,在一张小叶上可有许多条斑,并密集排列成栅形或汇合为一个大病斑,一张复叶的所有小叶均可侵染,后期病斑为深褐色,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渗出淡黄色黏胶状液滴,干燥后为蜡黄色粒状物,渗出物多时,形成奶油色菌液层,干后变为一层薄膜或鳞状物,严重时,病叶破裂、变褐枯死。
2、 对叶柄的为害:染病后,叶柄处出现棕褐色、无黄晕、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处凹陷,其维束管变为褐色。
3、对叶鞘的危害:染病后,叶鞘出现褐色、无黄晕、微凸起、近圆形的病斑,病斑穿透叶鞘,并深达里层的第二、三片叶鞘,发病严重时,叶鞘病斑累累,整个复叶枯死,挤压有大量细菌溢脓从薄壁组织流出。
1、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学名为甘蓝黑腐黄单孢菌槟榔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荚膜,不产生芽孢,菌落圆形,表面光滑,隆起有光泽,淡黄色、粘稠略透明,此病发生的温度为16℃-28℃,最适宜的温度为月均18℃~26℃,外界温度达到33℃时便不再侵染,所以南方高温多雨的8~12月份,是病菌繁殖力最强,为害最大的时期,潜伏期仅仅三天。高温干旱期间病害基本受到抑制或不发生。
2、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传播条件: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带病的种苗、病株或病残体就是来年的最初染病原,病菌借助雨水、流水、露水、雾传播,从植株的自然孔口或伤口入侵,病原越多,发病越重,如遇雨水多、湿度大最易诱发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雨水能够冲散病斑上的细菌溢脓,尤其台风雨期间,病菌随漂泼的雨滴传播更远,昆虫、污染的农具或田间作业也能染病。
一般发病株体存在一个槟榔园里,开始只是少数或分散的几株感病,雨后细菌顺着风雨向四周扩散,而且另一个槟榔园染病后会继续传染,其发生与传播与以下原因有关:
(1)与雨水有关
雨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传播及侵入,连续降雨,槟榔园区湿度高,叶面上行成一层水膜,病斑背面便会产生大量细菌溢脓,为病害发生及扩散提供了菌源,雨量越大、雨日越多,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2)与台风有关
台风是此病的主导因素,因为台风期间必然有一个降雨过程,雨水随着台风瓢泼或飞溅,更易于细菌扩散,并促使其繁殖,使病害迅速在园区传播,且台风使槟榔叶片互相摩擦或撕裂,造成更多的伤口,更有利于细菌的入侵。
(3)与温度有关
该病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是18℃-26℃,30℃以上病害扩展速度变慢,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病害扩展速度愈加缓慢,到达34℃时,病害即停止蔓延。所以遇到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危害,尤其南方8~12月份在高温与雨水的双重作用下,病菌传播快,发病明显增多。
(4)与树龄有关
不同树龄的槟榔树,发病程度差异性较大,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幼苗和结果树发病较轻,幼树发病较重,尤其是2龄至6龄幼树发病严重。
(5)与地形有关
槟榔园地形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同,地势低洼、渍水处,近水边的槟榔树,由于环境湿度高,发病较重,而种植在山坡地的由于湿度低,发病较轻。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在各种植园区发生十分普遍,并且传染快、危害大,目前对于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
(一)农业防治:
1、无病种苗:新园栽植时,加强检疫,选择健康无病菌的健壮树苗,适当杀菌后栽植,最好选择在排水良好、向阳的、远离水源的坡地合理栽植。
2、合理修剪:日常注意槟榔树的修剪,增强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但是要避免过度的修剪,注意合理负载,增强槟榔树抵抗病虫害能力。
3、及时清园:在休眠期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把病叶从树上进行摘除,地上的病叶、残组织等要清理干净,然后带到园外进行集中烧毁,减少来年的病菌基数,生长期发现病叶等及时摘除出园,以防病菌传染,对于园区内,产量发病严重的病株最好及时挖除,并清除出园,焚毁处理。
4、合理施肥: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合理施肥,要避免偏施氮肥,要增施有腐熟机肥料、适施磷、钾肥,改良土壤结构,促根系呼吸旺盛,可适时喷施叶面肥,提高树体营养,提高槟榔树的抗病能力。
5、水分管理:选择在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进行种植,最好不要把槟榔树种植在低洼地带及水边,日常做好园区沟渠排畅工作,便于排灌,雨后及时排水降湿。
6、栽植防护林:根据本地区台风入侵规律,因地制宜建设防护林,重点保护幼树,降低台风对槟榔园区的摧残,抑制病害发生流行。
(二)化学防治:
合理的使用农药
对于槟榔细菌性条斑病要根据往年发生的特点,发病重灾区及不同的树龄阶段,合理用药,发现病情及时用药医治,如遇连续多天的阴雨,应在雨前施药,控制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常选用药物为:25%绿乳铜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300倍液、或25%青枯灵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500倍液等,每隔一周喷施一次,连续2~3次为宜。
总之,槟榔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温暖高湿的病害,对槟榔树的生长及产量危害较大,我们要从选苗、土壤、肥水、清园、修剪、建防护林等方面加以预防,生产上采用预防为主,医治为辅的植保方针,灵活运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两种方法,即可降低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提高槟榔树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