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年,温州楼市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新面孔,不仅仅是楼盘,还有外来房企,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刚刚认识的。
光今年以来,就有招商、弘阳、上坤、中庚、首开、保利等房企入驻温州市区,还有融信、新力、金科等入驻温州郊县。
这看起来好像还不是很多。但如果从2017年算起,就会发现,近3年时间,说外来房企鱼贯而入也不夸张,温州楼市整体格局已被改写。
自2017年以来,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入驻温州的还有富力、阳光城、金茂、红星、旭辉、祥生、世茂、远洋、华侨城、金地、宝龙、新城控股、融创、滨江、龙湖、中南等等,另外,还有恒大、三盛、石榴、荣安、合景泰富、蓝城等等也进入了温州郊县市场。
这些还是我们在台面上看到的,还有好几家房企并没有站在台面上。像绿地、蓝光、中铁建,在温州已设立了公司,当然也有项目参股,或参与代建。像华发、大家,在温州也有参股项目。还有更多的房企,曾参与温州的土地竞拍,只是尚未拿到地块。
不到3年时间,就有20多家外来房企涌入温州,这在温州房地产史上,实属罕见。
一直以来,温州楼市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几乎被本土房企操控。温州本土有非常优秀的房企与作品,也有其他行业转行做房地产的,如华鸿嘉信、宏地等都是。
所以,曾经一段时间,温州的楼盘、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好与不好差距很大。
2003年年底,省直房地产在温州开发的同人花园,那时已是比较超前的作品了,特别是园林景观,算是温州第一个外来房企。
2006年底,绿城拿下200亩天盛地块,也就是现在的鹿城广场。绿城来到温州,就通过玻璃幕墙,打造了温州十年领先的豪宅。不过,鹿城广场商业部分放了温州市民鸽子,一直令人诟病,但最近传出要重启。
2010年,万科、万达进驻温州。2012年,华润进驻温州。2013年,温州外来房企进驻迎来一波小高潮,德信、碧桂园、新希望、正大、银泰、港龙等相继进驻温州。
2015年,阳光100进驻温州。另外,那时候还有山东钢铁、东方园林,但并非品牌房企,大都只有一个项目,完了便走人。
不过在那时候,温州的外来房企,还真的很少,倒是本土的中梁、华鸿、宏地、大发等非常活跃,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而正是2017年以来的20多家房企进驻温州,彻底改写了温州本土楼市的版图。当前,TOP10的房企,仅有中海1家尚未进驻温州;
TOP11-20的房企,仅有华夏幸福、雅居乐、正荣3家尚未进驻温州;TOP21-30的房企,仅有荣盛、泰禾、龙光、奥园4家尚未进驻温州。而进驻温州的外来房企,大多会选择深耕。
不得不说,外来房企,还是给温州带来了很多新元素。
以前,大部分温州的房子,基本上没什么建筑风格,以廉价的涂料作为外立面。后来,欧式一度扫遍所有楼盘。再后来越来越多采用铝板、玻璃幕墙等颇具质感的外墙材料,通过现代立面树立形象。
对于温州本土房企来说,几乎只开发住宅,少涉足商业综合体,就算有也基本上是产权分割的,后期运营非常困难。而一些外来房企,能承受大体量自持商业,打造城市综合体,成功运营,并带动了所在区域的发展。最典型的,要数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
以前,大部分温州本土房企,总喜欢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而一些外来房企,总能一次性拿下整个区域,连片开发,同时把配套设施全部建齐。最典型的,要数新希望的立体城、白麓城。
还有,大部分温州本土房企,其产品的智能化,仍停留在面上。而一些外来房企,在温州打造了真正的智能化产品,成为科技智宅。最典型的,要数鹿城金茂府。
当然,进入全装修时代后,市场对房企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有着无比的优势和经验,而这项是温州本地房开所缺乏的。
当然,在大浪淘沙后,能坚持下来的温州本土房企,如今也越来越优秀。中梁成为全国TOP20的房企,并在港交所上市;华鸿、大发、华董、时代也稳居或经常进入百强榜,大发也成为上市企业;宏地、京都、置信等房企在外地城市也干得风生水起。
外来房企来到温州,起到了鲶鱼效应,带动着温州楼市整体品质的提升,但也不是个个有能耐担当。
阅读更多原创爆文
不到三年,一下子来了20多家大牌房企,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温州?
大家普遍会说的一句话是:看好温州市场。这听着像一句废话,不看好,还会来吗?
根据恒大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温州排名中国大陆第24位,超过大连、石家庄、昆明、南昌、哈尔滨、沈阳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可比温州GDP、综合实力排在第35名,高多了。
还有一点大家普遍会说的是,温州人强大的购买力。虽然温州本土人口有外流现象,但外流的温商、华侨,往往还会从全国、全球携带资金回来,在温州买房,而且热衷于买豪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州有近千万的人口基数,数量庞大,相比较同类城市,目前温州的市场容量尚没有被完全挖掘,依旧有持续做大做强的空间。
比如,去年温州全市成交商品住宅约5.76万套,其中市区仅1.7万套,相比人口、城市等级相近的苏州,仍少了约1.65万套,市区更是相差巨大。即使跟同省的宁波相比,也有不少的差距。
当然,之前温州高品质住宅市场供应少,不是品质低劣的安置房,就是金碧辉煌的豪宅,适合刚需、中产阶级房子的缺乏,是市场的空白点,市场还大有可为。
当然,相对于上述的市场容量没有被挖掘之说,还有一点,预售条件更低可能是这些地产大佬同步来温州另一个重要理由。
在温州,项目投入资金超过工程总投资的25%,也就是工程形象达到“正负零”(出地面),即可预售商品房。比起许多城市结顶或总层数的一半才能卖房的条件,可谓宽松很多,这对于那些崇尚高周转、短平快的房企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市场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2016年10月以后,温州启动“大拆大整”,并加大货币化安置比例,再加上给力的招商引资,一些之前只参与一二线城市或热门旅游城市的房企,纷纷来到了温州,加入了温州的大建设、大开发,意图做大规模。
当然,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温州市场最近几年相对平稳,市场健康也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量房企进驻温州,当然是好事,特别是对购房者来说,可以有更好地选择与对比,对本地房企更是鞭策。
但个别房企来到温州,落地的产品降级了,并没有带来其他一二线城市的产品规格,与购房者预期存在一些落差,并最终发生维权现象。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那些新进温州市场房企的足够重视,怠慢温州购房者很容易落下不好的口碑,因为很多房企吃了“水土不服”的亏。
当然,能否将更丰富的产品体系带到温州?也是这些房企思考的问题,这包括最高产品序列的豪宅,也包括适合刚需购房者的产品。温州,既有许多土豪,也有很多刚需族。温州需要更优质的豪宅,也需要更多平价的住房。
还有,在开发住宅的同时,能否引进更多商业、文化、旅游产品?当前的温州,依旧不是一座精彩的城市,仍缺乏现代化商圈,也需要更多的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娱乐设施。温州旅游资源丰富,却也未能很好地开发运营,就连优质的度假酒店,温州都还没几个。
本土房企与外来房企,也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以共同成长。这一点,近期时代与华润合作老港区二期地块,正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总之,希望这些外来房企,能与温州这座城市,共赢。
以上,只是我们简单的想法。对于这些外来房企,大家比较喜欢哪一家、哪一款产品,希望他们能给温州带来什么,欢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并动动指头投个票呗!
更多原创深度爆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扩展链接跳转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