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错任何事却结局悲哀?揭秘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明少保于谦

2019-07-09     倬见

作者:倬琰

因为他,明朝才多了二百年的寿命;因为他,中原王朝避免了再一次迁都南渡。如果不是他,朱元璋的心血估计八十多年就付之东流;如果不是他,刚建成没多久的北京城可能惨遭毁灭。他是拯救危局的"救时宰相",却落得个"身死家亡"的下场,虽然死得冤,却如其所愿"留清白在人间"。


┃救时宰相少成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浙江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少保、太子太傅,因而世称于少保。

【于忠肃公谦】

作为一个后来卓有功绩的人,出生时自然会有一些"异象",《明史》记载于谦在七岁时曾被一个僧人称赞说"他日救时宰相也"。虽然这可能只是后人出于对于少保的尊敬而附会到他身上的故事,但实际上于谦确实是在很年轻时就显露了才学。

永乐十九年(1421年),23岁的于谦进士及第。明宣宗宣德初年,因在上奏时与宣宗对答如流而得到宣宗的赏识,成为监察御史。时任都御史的顾佐为官严苛,唯独尊敬于谦。

于谦第一次展现才能是在1426年朱棣次子、明宣宗叔叔朱高煦叛乱的时候。于谦跟随宣宗亲征乐安,朱高煦兵败出城投降,宣宗命于谦口头列数其罪状。于谦言辞有力,声色震厉,把朱高煦吓得趴在地上发抖,连连称罪该万死。宣宗对此十分满意,大军班师后,于谦得到与有军功大臣同等的赏赐。

即使没有日后"京师保卫战"等力挽狂澜的壮举,于谦其实依然能成为明初名相,最重要的就是其刚正不阿的性格。

因"高煦之乱"得到宣宗进一步信任的于谦,被宣宗亲自越级提拔为增设的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不同于一般的督抚大员,于谦到任后以轻装骑马巡视他的辖区,所有需要重建与革除之处,都据实上疏奏请。稍有水旱灾害,他就上报请救,一年中多达数次。

【明宣宗朱瞻基】

作为一个文官,如果只会施政,并不能让他取得日后的成就,因而于谦在军事方面也非常有见地。明英宗正统年间,他结合自己的施政理念以及对军事的研究,上书建议将边疆地区官员私自开垦的田地都收为官用,以充实边防的资金,由于官员占据的大多都是良田,这招不仅减少了国库在边疆支出上的负担,也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赋税压力。

于谦巡抚山西、河南期间,太行一带的盗匪纷纷逃窜,当地大治。因此,明英宗在正统十三年升于谦为兵部左侍郎,享受二品俸禄。在英宗"作死"之前,朝政是由德高望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他们很器重于谦。因而于谦所奏内容,上午呈报下午就获批复许可。

由于有宰辅大臣的"撑腰",本就刚直的于谦更是不怕权贵,不巴结的于谦从不阿谀奉承。只可惜三杨毕竟老迈,他们去世后英宗最贴心的人、熟读经书却自甘堕落入宫的大太监王振开始专权。王振野心勃勃,在成为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大太监后,得到了为英宗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的大权,渐渐地有了控制朝廷的能力。

这使得上下官员纷纷拍王振的马屁,地方官入京的时候都会先给王振呈上厚礼。只有于谦从不这样做,甚至说自己进京除了上书,只带了两袖清风而已,这也是"两袖清风"一词的来源。这是于谦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但也是于谦日后"下场"悲惨的祸患。

王振被惹怒后,恰逢于谦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王振就趁机授意手下的官员弹劾于谦。由于审案的三司也都是王振的人,于谦很快就被判处死罪,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好在英宗还未昏头,王振的权力也还没大到可以不理会满朝的压力,便只得将于谦释放,再度巡抚河南等地。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一件大事打破了明王朝的平静,也让专心于地方治理的于谦陡然得到了承担更大责任的机会。这机会充分发挥了于谦的才能与性格,成就了英雄般的功绩,却同样也是他自身"毁灭"的开始。


┃挽救土木堡危局

蒙古各部落虽然经过洪武和永乐两代皇帝的征讨只能在漠北活动,但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部落在首领脱欢、也先父子的带领下,再一次统一了漠北诸部。瓦剌在遣使向明朝进贡的同时,不断扩张势力,骚扰明朝北方边境。

正统十三年(1448年),此前一直收受蒙古贿赂的王振突然"正直"起来,不仅减少了给瓦剌的赏赐,还削减了其贡马的折价标准。一直苦于没有理由的也先这下找到了借口,正统十四年(1149年)七月,也先召集诸部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明朝边境。

【土木堡之变】

由于成祖死后,明朝以几十年不识兵戈,且因为王振与瓦剌的勾结而边疆防卫空虚,明朝军队节节败退。王振此前曾有主导远征云南麋川土司获胜的功绩,这时候希望借与蒙古开战的机会继续增大权力,便唆使明英宗御驾亲征。虽然大多数大臣都反对亲征,但英宗全然不顾,在不知瓦剌军队主力方向的情况下,诏令迅速集结军队,两日内出兵讨伐也先。

英宗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其节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致使明军一败再败。而且,由于王振不懂军事,指挥接连失当,大军尚未到达大同,就已经开始缺乏粮食。当镇守太监郭敬秘告王振已经无法再向北前进时,才开始班师。但在班师的路途中,王振为了展示自己的威风,竟带领几十万大军绕道前往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显摆一通,这大大拖慢了明军的进度,身后的瓦剌兵也迅速追赶上来。

【土木堡之战路线图】

八月十三日,英宗及明军到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王振以自己的辎重还未到达为由坚决不进入仅距二十里的怀来城。两天后的十五日,也先遣使诈和,由于土木堡的所有水源都被瓦剌控制,明军已经两日滴水未进。看到也先想要议和,王振不知是计立马同意。趁此机会瓦剌大军突然攻击,明军"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随从大臣几乎全都战死,明英宗突围不成只得下马盘膝面南坐,束手就擒。此一战明朝皇帝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于谦是在土木堡之变前被再一次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左侍郎。由于无法阻止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跟随出征,于谦则留下管理兵部事务。当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后,百官震恐只知痛哭,只有于谦力主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国君,坚守京城并痛斥主张南迁的人。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遥奉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破坏了也先以此要挟明朝的图谋。

【明代宗朱祁钰】

在此情况下,于谦旋即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于谦敏锐地判断,瓦剌此时士气正旺,必然轻视明军,长驱直入到南方。于是于谦马上命令各分道募集部队,并命工部修理武器盔甲。此外,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𫐄、张仪、雷通带领二十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在外城安置兵营。又让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与到保卫事宜,将靠近城郭的居民迁入城内。

明代宗进一步升任于谦为提督,统领所有守卫兵马。于谦命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自己则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外,直面正北而来的也先大军。

为了保持战斗士气,于谦下达了著名的军战连坐法:如果将领不顾军队临阵脱逃,斩杀那个将领;部队不顾将领先行退却,后队的士兵斩杀前面的撤逃者。由于将士明白要么战要么死,明军战斗力果真陡然上升。

起初,也先深入内地,自视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十月十一日,京师保卫战开始,也先首先派少量部队探听明军在德胜门的部署,于谦与石亨预料此计,于是设法诱敌。随后,瓦剌一万大军开始主攻,副总兵范广在途中设伏、以火器突发反攻,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瓦剌军不得已改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守卫,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军只能引退。

【京师保卫战】

此后两军相持五日,也先感到大势已去,又听闻各地勤王部队赶到,唯恐归路被断,于是在十月十五日夜里向西而去。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物。至此,蒙古撤出关外,此后多年都没有再大规模犯边。建立不到百年的明朝基业艰难地得到了保存。

于谦由于在此役中的巨大功劳,被加封为少保,总管全国的军务。这位"救时宰相"应验了年少时那位僧人的预言,可以说此时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只可惜,什么其他心思都没有的于谦最终也是"栽"在了自己正直的一腔忠心上,即使他真的什么都没做错。


┃要留清白在人间

瓦剌被击败后,由于明朝迅速扶立了新皇帝明代宗,英宗不再有利用价值。为了恢复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也先开始打算与明朝议和。

向来主战的于谦依然反对议和,还上奏请求告诫各地仍然加强城防,以防患未然。直到代宗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俘已经快一年了。也先此前几个月内频繁遣使讲和,而于谦也明白京师保卫战的成功其实非常侥幸,土木堡让明朝精锐尽失,北京是经不起再来一次进攻的。既然如此,为了大明,虽然不情愿,于谦也同意了迎回英宗的想法。

【于谦】

只不过,此时"喜欢"上皇帝位子的代宗却对于迎回哥哥产生了动摇。于谦听后委婉地称:"天位已经确定,难道还会有其他事情发生?只是从道义上应当马上迎接罢了。万一对方果真心怀欺骗,我们就有口实了。"代宗也就同意迎回英宗。

只不过代宗不是个有胸怀的人,由于害怕英宗抢走自己的皇位,在其回京后将其置于南宫,派锦衣卫严加管控,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实际上就是把英宗囚禁了起来。并且在景泰三年 (1452年)废原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虽然朱见济不久后早夭,却没有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代宗是为了自己的皇位机关算尽,不知也因此害了自己最信任的人。

而于谦,由于他的勤勉付出,得到了代宗完全的支持和信任,即使是人事任用,代宗也会悄悄询问他的意见。于谦回答代宗的询问,从不隐瞒,也不避嫌疑和怨恨。因此,那些不被重用的人便开始怨恨于谦,而被任用但官职比不上于谦的也往往会嫉妒他。有御史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都被代宗否决。进言的人仍不停地罗列罪名打击于谦,但都被代宗力排众议压了下去。

于谦自己却没有感受到危险的来临,由于他性格刚直,每次遇到不如意事,就抚胸叹息:"这一腔热血,到底洒在什么地方!"看到那些懦弱的大臣和皇亲贵族,就心生鄙夷之情,怨恨他的人越来越更多。京城保卫战中立功封侯的石亨为了讨好于谦,就上书举荐于谦之子于冕为官。于谦却不领情,反而批评了石亨,石亨因此大为愤怒。同时,还有曹吉祥、徐有贞等人都怨恨于谦,于是这些人一起谋划搞垮他。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联合太监曹吉祥,趁机攻入南宫,拥英宗复辟。正月十六日晚上,英宗自东华门入宫,于奉天殿即位,黎明时开宫门谕令百官,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同样小心眼的英宗也没放过自己这弟弟,将代宗囚禁于西内,不久死亡。

换了"老板"的于谦突遭横祸,在石亨等人的陷害下,于谦很快就被下狱,并被判处死刑。起初英宗还有犹豫,徐有贞进言道:"不杀死于谦,那么我们此举就师出无名了。"英宗遂下定决心以谋逆罪,杀于谦于集市。

【杭州于谦墓】

事后,锦衣卫登记没收于谦的财产,却发现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只有正室的大锁很坚固。打开一看,只是皇上赐给的蟒衣、剑器,观者无不叹息不己。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收敛其尸体埋葬。第二年,归葬在杭州。这个救国救亡的英雄,没有死在保卫京师的战场上,却死在了小人的谗言里,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于谦死后,大学士李贤向英宗陈述这场政变背后的秘密:由于代宗无子,拥立朱祁镇的孙太后仍在世上,所以帝位迟早是英宗的,"夺门之变"其实没有用处,只是小人们求自己升官发财导演的一出戏。明白过来的英宗大为后悔,罢除因夺门之变而晋升的一切官职,疏远了石亨等人。之后,英宗一朝勤于理政,任用贤臣,也算是没有辜负于谦呕心沥血对大明的保护。

对于明英宗来说,他当然应该后悔杀了于谦,但同时杀掉于谦又是非常"可以想象"的行为。如果不是于谦的抵抗和对代宗的支持,英宗不会白白在漠北做了一年的俘虏,而且由于于谦早早的就粉碎了也先拿英宗做要挟的阴谋,英宗在漠北受到的待遇也并没有多好。而在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后,不得已做了太上皇的英宗又被自己的弟弟猜疑和"虐待",又遭了八年的监禁生活,从英宗自己的角度看来,这也是因为于谦拥立自己弟弟当皇帝的过错。所以当受到石亨等人的挑唆后,英宗很自然地就做出了头脑发热的事情。

【杭州于谦祠山门】

其实,于谦从各种方面来说都没有做错什么事。对自己,他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对明朝,他挽救并延续了这个差点死掉的大帝国。如果说他有哪一点"对不起"谁,可能就是对不起明英宗了。毕竟确实是因为于谦才使得英宗做完蒙古的战俘后又成了弟弟的俘虏。但于谦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大明好,他忠的不是英宗、也不是代宗,忠的是整个大明朝本身。

于谦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他有自己的坚持,但又不愚忠。作为一个文人领兵退敌,得到皇帝的盛宠却家无余钱。他没有做一个圆滑的“聪明人”,将近百年后万历皇帝给他的“忠肃”谥号,就是其一生最好的写照。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所留下的,最著名的诗句,虽然死的冤枉,但他却活的明白。其实对于于谦来说,"粉身碎骨"都不怕,死又算什么,只要把自己想留的"清白"留在人间就值得了,而他也确确实实做到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xII62wBJleJMoPMv3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