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独食就是自私?专家:不会分享的孩子,未必是“坏孩子”!

2019-05-06     若兰妈咪的育儿日志

中午,我在院子里摘了一些樱桃,去掉核喂给若兰吃。不一会儿, 宝爸买东西回来了,宝宝赶紧抓了一把,一边给爸爸往嘴里塞,一边喊着“爸爸,吃”。爸爸一边从背包里往外掏东西,一边说“好,好,宝宝也吃”。父女俩正上演着“温情大戏”,奶奶从门外进来了,后面还跟着邻居家洋洋奶孙俩。若兰又举着手里的樱桃喊着“奶奶,吃”,就跑到奶奶跟前,塞给奶奶吃。洋洋奶奶赞叹说“你家宝宝可真懂事,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我赶紧招呼着洋洋奶奶一起吃。洋洋奶奶谦让了两句,就从盘子里捡起几颗樱桃递给洋洋,洋洋一把接过去,就往自己嘴里塞,洋洋奶奶就说“你看我家洋洋,什么好吃的东西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别人就别想再分走一口了,从小就是个自私的娃”。

要求小孩子懂得分享违背自然规律,家长别急着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洋洋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平时忙着做生意,两岁多的洋洋大部分时间都是奶奶带。奶奶嫌城里太吵闹,偶尔会带洋洋回老家。因为之前也没见过,所以不好判断洋洋是不是真如奶奶说的那样,是一个“自私的娃”。但大部分护食或者喜欢“吃独食”的孩子,都会被家长批评“太自私”。

记得我们小时候,大人似乎永远都在倡导我们分享。再长大一点,我们学的是“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总之,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分享是美德,不分享是错误。孩子不愿分享,就是自私吗?我要告诉你,不分享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几乎没有孩子天生懂得分享的。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要求小孩子懂得分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不喜欢分享,就急着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关于大脑,大众熟知的是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即: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是逻辑的,理性的,语言的,右脑是感性的,空间的,艺术的,现在好多早教机构的“右脑开发课程”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保罗·麦克里思博士还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大脑理论:人的大脑有三个部位,分别是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和新皮层。大脑皮层中的这三个部位以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分工合作密切联系的方式存在着。

孩子吃独食就是自私?专家:不会分享的孩子,未必是“坏孩子”!

爬行动物脑是大脑的最基本部位,包括脑干和小脑,它掌管着人类各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诸如呼吸与心跳。大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古哺乳动物脑也可以称为情绪脑,是大脑的中间部位,也就是边缘系统。它掌管着人的情感、动机和愿望,是人类的情感中心,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许多动物对于食物的控制和掠夺,也是基于这部分大脑的指挥,它们看到食物的第一反应就是掠夺和获取。只有这样,生存才能得到保证。

新皮层,又称灰质,是大脑皮层的最高级部位,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比如协调、联结和分享等。人脑区别于动物大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人脑中具有动物大脑中没有的这一重要部分。

因为人生下来就很发达的是爬行动物脑和古哺乳动物哺乳脑,而新皮质层要等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不仅如此,即使成年人,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启动的是情绪脑,而不是新皮质,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冲突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原因,情绪脑会让新皮质暂时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要求一个小孩子懂得分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不会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孩子“自私”的3个原因家长要知道!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物不愿意分享,就担心孩子以后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没有朋友。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爱分享的,比如我家若兰宝贝,在她8、9个月的时候,爸爸削了苹果给她吃,我让宝爸给我也削一个,宝宝就把自己手里的苹果往我嘴里塞。宝爸见状,说“爸爸也想吃苹果”,宝宝又把苹果往爸爸嘴上按。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表现的“很自私”呢?这就需要家长多从自己的教养方式上找原因了。一般来说,孩子不愿意分享,主要是这3方面的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家庭默认的“鸡腿权”,让孩子养成了爱“吃独食”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什么好东西(不仅限于食物),都会优先给孩子。所以,宝宝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认为得到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则会引起他们的不良情绪。

大部分家庭都有一种“鸡腿现象”,就是买来一只鸡,还没上桌,鸡腿上已经写好了家里小孩的名字。不仅全家都有这种共识,就连小孩自己也把“鸡腿属于他”内化成一种规则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好吃的别人也爱吃”。因为孩子习惯接受却没有学会付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幡然醒悟,自动自发的把“鸡腿权”让出来。

其实,不管是鸡腿还是对虾,它就是龙肝凤髓,也没有孩子吃得,大人吃不得的道理。家长千万不能助长孩子吃独食的特权心理。

2、家长“戏精”上身,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多此一举”,打消了孩子的分享积极性。

家里煎了条鱼或者蒸了盘虾或者做了其他好吃的,父母们都会把为数不多的“好菜”往孩子碗里夹。当孩子让他们一起吃的时候,父母总会说“这个我不爱吃,你吃吧”或者“这个是专门给小孩子吃的,大人不能吃”。和若兰妈咪同龄的80后,小时候这样的场景应该不陌生吧?

父母这样说,因为那时候的物质还不是特别丰富,“好东西”毕竟有限,大人舍不得吃,就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刚好,当时被这样的“戏精”父母养大的80后做了父母,而当年的父母升级为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依然在延续着这样的养育习惯。可是,孩子还小啊,哪里分得出这其中的弯弯绕呢?还以为大人说的是真话,既然大人都说了,那个东西他们“不爱吃”或者“不能吃”,孩子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孩子虽然小,但谁对他好,他很清楚,他想要让爱流回给爱他的人。可惜父母长辈常常阻断了孩子流回爱意的通路,让爱凝固住,渐渐腐臭成自私的死水。很多家长也确实希望孩子能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所以,当孩子想要分享的时候,请家长一定“欣然接受”,你可以只吃一小口,尝尝味道(当然,也不能一下全吃完了,记得要给孩子留下至少一多半),然后记得表扬一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喜悦”。

3、再喜欢分享的孩子,也会有“物权意识”,家长强迫“分享”只会适得其反。

儿童心理学研究:三周岁左右是孩子秩序的建立期,对物品的归属感也特别强。护食、护玩具,占独食、占玩具,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了,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而且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共享,嘴里更是常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的不能给你玩”。就算是平时玩得很好的伙伴,或是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也很难分享得到孩子手里的东西。这是每一个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的明显表现,孩子通过各种物权归属的练习摸索,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自身与物品的关系。

再喜欢分享的孩子,也会有“物权意识”,也会有不愿意分享的东西,或者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家长强迫“分享”只会适得其反。

我家若兰是大家口中“爱分享的好孩子”,但也会有非常“护食”的时候。比如她喜欢的一款雪饼,是两只装的,每次拆开之后,取出一只给她吃,另一只也必须让她拿在手上,她可以把另一只给别人吃,但不能一开始就只给她一只,那样她会大喊大叫的“要回去”的。因为那是“她的”雪饼。

除了吃的,小孩子也会对自己的玩具或者某一件物品特别“钟爱”,舍不得和其他人分享。在任何环境中,所有的东西在自愿分享的基础上才是美德,所有的想在经过当事人允许,尤其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一条规则是相当必要的。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接纳他的意志,然后耐心的领悟和成长。要多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多一点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不要随意定位孩子的做法,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她自私,小气!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去干预孩子的行为,特别是非拉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伙伴,或是让给别的孩子玩。

孩子总爱“吃独食”,育儿专家教你3招,爱上让孩子“分享”!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从人的大脑发育的顺序可知“人天生就是自私的”,但是丹尼尔·西格尔教授在《全脑教养法》里告诉我们,大脑是可以塑造的,我们可以通过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来塑造孩子的大脑。大脑发育的速度由基因决定,发育的质量由体验决定。因此,可以不必去焦虑一个几岁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担心以后他就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就是一个从“私”到“公”的过程,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接下来育儿专家为大家支3招,爱上让孩子“分享”!

1、取消孩子的“鸡腿权”,别太溺爱孩子。

“鸡腿现象”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遍存在的。孩子之所以喜欢“吃独食”,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给了孩子很多“特权”。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条件从小就独自拥有所有的食物、玩具,没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如果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独享,搞特殊化,孩子很容易变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不知道别人也有需要,结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取消“鸡腿权”开始。

网上曾看到有人提问:只有一只鸡腿,是给大儿子吃,还是给小女儿吃?题主提问的大概意图是看有多少家长有“重男轻女”或者是“大的必须让着小的”的观念。但是,在我家的话,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家从来没有好吃的给某一个人“独享”的做法。如果没法做到“每人一个鸡腿”,那就把这个鸡腿切开了炒着吃,人人都有份。

2、家长先做示范,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与其去焦虑孩子不懂得分享,不如在生活中自己做出分享的榜样给孩子看。有机会多让孩子体验被分享的乐趣。比如:在我家,偶尔我们吃东西时,给若兰分一份时,会提醒她:“爸爸妈妈给你东西,你开心吗?”当她点点头,我们会说:“我们给你了,也很高兴。”然后就此打住,别再跟孩子强烈分享的大道理。而是通过这种轻松的情绪共享后,慢慢会让孩子觉得放松,她也会知道,其实分享是一件能让自己开心,大家高兴的事儿。当孩子逐渐体会到了分享带来的愉悦感受之后,逐渐会趋向于相互分享。

3、鼓励孩子分享,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

小孩子如小动物,大都会有护食行为,不肯与人分享,家长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应该和他人分享,孩子一般会照做的,或者大人在吃东西时与大家一起分享,并安排孩子拿给大家,一起享受分享的快乐。对宝宝偶尔出现的分享行为,妈妈或其他被赠予人应愉快地接受宝宝的分享。如宝宝将自己手中心爱的蛋糕分点给你时,不要回绝宝宝,高兴地接受下来并说“谢谢”,且当着宝宝的面愉快地享用。宝宝会知道:哇,原来“分享”有那么大的力量,能让妈妈爸爸甚至小朋友都快乐起来。

孩子总喜欢被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ushFGwBmyVoG_1Z9G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