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
国名为芬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inland)。芬兰这个国名,来自瑞典语,后被英语吸收,意为“芬人的国家”。而芬兰族称自己的祖国为Suomi(苏奥米),则是“湖沼之国”的意思。
位置
位于欧洲北部,西濒波的尼亚湾,西南临波罗的海,南部是芬兰湾,海岸线长1100千米;陆接瑞典、挪威、俄罗斯。
面积
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千米。
人口
人口仅528万,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城市人口占2/3。平均寿命男74岁、女为82岁。
民族
以芬兰族为主,占总人口91.9%,瑞典族占5.53%,还有少数其他民族,其中拉普人(萨米人)约1.7万。
语言
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官方语言。在芬兰,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讲这两种语言。此外,英语已成为芬兰人的第一外语,因此在芬兰说英语也比较普遍。
宗教
绝大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约占83.4%,还有11%信奉东正教.
国旗
为长方形白色旗面,绘有蓝十字,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的国土。十字表示历史上与北欧其它国家的密切关系。
国徽
国徽为红色盾徽,有头戴王冠的金狮、剑、弯刀、9朵玫瑰等图案。狮子象征人民的勇敢和力量,玫瑰花代表历史上的9个省。
国歌
国歌名为《祖国》,是创作于1848年的爱国歌曲。
国花
国花为铃兰、绣球菊。
国家政体
芬兰实行共和体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兼国防军最高统帅,执掌最高行政权,任期6年,由普选产生。国家的行政管理由总统任命的国务委员会即政府负责,总理为政府首脑。议会采用一院制,议员200人,任期4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5个省,即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卢省、拉皮省和1个自治区即以瑞典族为主的奥兰(阿赫韦南马)自治区。首都赫尔辛基。
历史
芬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但芬兰民族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其中一派认为现今的芬兰人来源于亚洲,同匈牙利人源于同一种族,从语言上也能看出,芬兰语与欧洲绝大多数语言截然不同,确与匈牙利语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从12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芬兰人一直处于异族统治之下。
1155年,瑞典十字军入侵芬兰,传入基督教文化。从此,芬兰隶属于瑞典,1362年正式成为瑞典王国的一部分。瑞典对芬兰的统治采取温和的方式,在此之前,瑞典人就已经来到芬兰定居、打猎,而且两国居民已有和平交往、友好合作的历史。故瑞典对芬兰的统治不是通过入侵、战争和掠夺的方式,而是依靠渐进的、和平的渗透。瑞典统治芬兰之后,芬兰人仍然享有一切权利,能与瑞典人以同等的身份参加国王的选举在瑞典统治芬兰的近7个世纪中,芬兰人同瑞典人没有发生过战争,这在欧洲史上是很罕见的。在瑞典统治末期,芬兰成为瑞典和俄国拉据的战场,民众遭到涂炭,国土受到践踏,甚至被沙俄割去大片土地(圣彼得堡就建在原芬兰人的土地上)。在1808~1809年的俄、瑞战争中,瑞典战败,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
俄国统治时期,芬兰摆脱了频繁的战争,经济有所发展。但19世纪末,沙俄在芬兰推行俄罗斯化政策,遭到芬兰人民的强烈反抗。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对芬兰的独立运动起了鼓舞和推动作用。同年12月6日,芬兰议会通过决议,正式宣告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
1939年,苏联向芬兰提出租借领土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以20个师、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战机开始全面入侵芬兰(芬兰人称“冬战”)。芬兰人民倾全力抵抗,使苏军受到重创。然而苏军并不甘心,于1940年2月再次发动进攻,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结果芬兰战败,被迫割让大片土地求和。
1941~1944年,芬兰参与了德国发动的侵苏战争,以求收复失地(史称“续战”)。
194年6月,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大规模反攻。芬兰以同德国断绝关系并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为条件,在9月同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二战结束后,芬兰与苏联等国于1947年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芬兰把4.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割让给苏联,对苏联赔款3亿美元,用实物付(1952年付清)。在战后初期,芬兰安置了从割让给苏联的地区迁回本土的4万居民。
冷战期间,芬兰量保持中立,但在无形中仍受到强邻的种种压力,俯仰由人。在20世纪9年代初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快了回归西方的步伐。1992年,芬兰同俄罗斯签署了《芬俄关系条约》,同时废除了旧的芬苏条约,确定了芬俄两国的平等关系。
195年1月,芬兰加入欧洲联盟,并于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成为欧元区的成员国。
自然
芬兰位于北欧,濒波罗的海,国土基本上在北纬60℃~70℃之间。这种全部陆疆处在北纬59°50′以北,25%面积处在北极圈以内的国家,在世界上唯有芬兰,堪称世界最北的国家(挪威也很靠北,但其南疆在北纬58℃)。芬兰的地形与瑞典和挪威不同,山地极少,
全国基本上是一片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地,低地上有起伏的冰碛丘陵。全境镶嵌着无数晶莹的湖泊,被称为“千湖之国”。其实大大小小的湖泊不止千个,实际上有6万多个,湖泊总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0。其中最大的塞马湖,面积达1760平方千米。许多湖泊之间都有天然河道或者人工开凿的运河相互连接,人们坐船就可以到达全国大半地区,冬季来临时,湖面结着厚冰,雪橇在上面滑行,仍旧可以四通八达,湖光水色给芬兰增添了动人的景象,也带来具大的经济效益。人们修筑水电站,既灌溉了农田,又节省了燃料,不少内地市,如第三大城市坦佩击,就建在湖滨。
芬兰背陆面海,海岸线十分曲折,港湾众多,有的还伸进内陆,使芬兰所有地方离海都在300千米以内。
芬兰地处北方寒温带,不利农耕,但却适宜林木,特别是松树、云杉和桦树生长。森林覆盖着全国66%的土地,为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欧洲则居首位。
芬兰不仅滨海地区多岛屿礁石,而且内地湖泊中也撒满了珍珠般的小岛,如全国最大的湖泊塞马湖就有“千岛湖”之称。
芬兰多湖泊、岛屿和港湾的原因,是几十万年前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冰川的流动,深深侵蚀了原来的基底。冰川消融后,留下了无数的低谷和注地,积水后,形成了繁星似的湖泊群和岛屿以及众多的港湾。
气候
芬兰地处高纬,跨越北极圈,离大西洋较远。较少受到暖流的影响,因此比瑞典、挪威更为寒冷。冬季漫长,并且在冬季因为受到东方大陆风和北极风的影响,非常寒冷,冬天行人多以滑雪代步;南部地面上积雪5个月不消,北部积雪长达7个月;水面冬天结冰,到3月份结冰面积最大时,坚冰常把奥兰群岛(阿赫韦南马群岛)同芬兰海岸连接在一起;夏季短促而温暖。全境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南部较多,赫尔辛基年降水量可达700毫米。
高纬度还给芬兰创造了奇特的景观:在最北部,冬季约有60天看不见太阳,称“极夜,明朗寒冷的夜晚,常有瑰丽的北极光出现;夏季同样有两个月左右,昼夜都有太阳,称“极昼”或“白夜”。
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芬兰是一个相对落后农业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经济飞速发展,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芬兰人自称是“靠两条腿起家”,即木腿(森林工业)、铁腿(金属工业),这两大支柱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电力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也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芬兰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率先迈入信息社会。
芬兰人在自然条件不利的条件下,开辟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面积耕地,形成世界上最北的农业区,种植麦类、土豆、甜菜和饲料:饲养牛、猪、鹿和毛皮兽。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虽然自然条件并不利于农耕,生长期才100天,却做到了粮食自给,畜产品部分供应出。
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被喻为“绿色金库”。森林蓄积量达19亿立方米。芬兰人的森林保护意识很强,“每伐一棵树,要植三棵苗”已成为公民自觉的行动。全国年伐木材量达5000万立方米,但每年却能增加近8000万立方米的蓄积量,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森林资源,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芬兰的森林工业分两大类:类是木材加工业,包括锯木、胶合板、纤维板和木制品等;一类是造纸工业,包括纸浆、纸浆生产等。年产纸1300万吨,居世界第六;而纸张、纸板出口仅次于加拿大,居世界第二。卷简宽幅新闻纸和各种特殊纸,驰誉全球,《纽约时报》、《世界报》等许多世界知名大报都是用芬兰的纸张印刷的。
金属工业包括冶金、机械、电机、车辆与造船等。炼铜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机械、林业机械和硬岩钻凿机等负有盛名,能制造各种各样适于各种条件下作业的森林工业机械,造船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破冰船产量约占世界的60%,豪华客轮占3%。
能源方面,水力丰富,但油气和煤炭需要进口。电力工业水电、火电、核电并举,建有2座核电站,4个核反应堆。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科技成为芬兰的基本国策。其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当属诺基亚集团。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它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被称为“芬兰经济的第三条腿”。现在,芬兰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移动电话,电讯技术,特别是在移动电话和数字传输技术方面,芬兰居世界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曾多次将芬兰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作为一个高科技国家,芬兰已率先迈入信息社会,人均电脑、手机拥有量及上网率均名列世界前茅。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电脑400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脑,平均每100人拥有移动电话72部,每百人就有25个互联网用户,2/3的芬兰人在工作场所使用计算机技术。芬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银行系统,在芬兰,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付款或在线购物是很平常的事情。
外国人提到芬兰人时,往往把他们与驯鹿、拉普人、家制奶酪、在结冰的湖面上钻洞捕鱼及全家一起洗桑拿浴相联系。其实今天的芬兰早已是一个典型的先进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福利体制的调节,贫富差别程度较小,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