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行

2019-07-30   焦点视界

近来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有不稳定趋势,一些邻居频频就领土争议向中国发难。不久前,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应中国政府之邀,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两国领导人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友好会晤。外交部发言人称这次访问将进一步增进中缅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民间友好,推动中缅关系取得新的发展。

笔者知道,缅甸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有较强的互补性,缅甸没有重工业,多的是晨雾下的佛光云烟。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缅甸是旅游胜地,许多从百忙之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此只是为了安静地、彻底地放空自己,日出而起,日落而息。

有人说如果醒来看到的是缅甸,那么这一天一定是自信的一天,如果睡前告别的是缅甸,那他一定睡得很安详。

那年在云南景洪开会,我们经勐海从打洛出境到了缅甸勐拉镇,期间曾越过中缅边境。

从缅甸东北边境的国界两边来看,中缅两国风光、人情相差无几,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分辨出细微的不同之处。虽然近年缅甸经济发展很快,但与中国相比仍旧逊色不少。越过界碑,柏油马路立马变成了狭窄的碎石路,路面风沙大,跑着的多为装运木材和水果的卡车,间或也有牛车不急不慢地走过。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纬度又大致相同,但两边气候略微有些差异,西双版纳这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而缅甸那边却是细腻多变,有将一年分为凉、旱、雨三季的,还有将一年细分为12个季节的。

近看公路边的行人,男人一律头上扎着丝巾,身穿长袖衬衫,下身裹一袭筒裙,脚踏夹脚拖鞋。炎热的气候把他们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然而再Man的男人只要身着线条流畅的筒裙,便多少带些柔美。

与此相比,缅甸女子倒显出几分阳刚气,她们上身大多穿淡色斜襟短上衣,用盖住脚背的长筒裙裹在腰间,恰好把身材轮廓勾勒出来,头上几乎都顶着一个竹筐,里面装满了鸡鸭禽蛋、瓜果蔬菜,看样子是去要赶集。

导游笑着跟我们介绍,在缅甸粗重的活计大多由妇女承担,男人一般在家喝茶聊天,是典型的"三等"(等天亮、等吃饭、等睡觉)公民。女人在外劳累了一天,回家连洗澡都要等男人们洗完才轮得上。我们笑着对旅行社云南女导游说,"幸好你生在中国,要是隔一条江那可就惨了。"

缅甸人常说自己是佛祖的小儿子,因而比邻国兄弟得到更多的宠爱。这里风调雨顺,一年只种一熟稻米就能丰衣足食。

更令人羡慕的是,缅甸地下藏着世界上最好的红宝石和翡翠,到缅甸边境来的游客常常冲着翡翠的名气来的。

勐拉集市是个规模不小的市场,除了销售本地农副产品、泰国进口食品、各种柚木雕刻外,最大宗的卖品就是翡翠,数量最多的是圆坠、佛像等挂件,也有少数价格不菲的珠链和摆设。有的玉器店开在了热闹的街巷,也有在集市租用摊位用红纸包裹着卖的。标价几千元的挂件最后竟被买者杀到200元成交,不懂行的人实在不敢涉足。

据说世界上90%以上的翡翠都产于缅甸北部。由于雨季封路,一年中只有半年可以开采。在翡翠矿区,工人们先用炸药炸开山石,再用挖掘机掏出砾石,经过经验的工人反复挑选,才能拣出可能含有翡翠的原石,接下来还要让师傅用灯光照射,凭经验筛选,选中的由技师划线锯开,人们形容发现精品翡翠比中彩票还难。一台挖掘机几天挖不到一块原石是常有的事。因为过度开采,翡翠矿目前已面临枯竭,精品翡翠近50年来价格上涨了一千倍。

参观完集市,导游安排我们看了一场缅甸民族歌舞表演。其中孔雀舞最受人欢迎,这是傣族代表性舞蹈,在缅甸居住的傣族也叫掸族,他们信仰小乘佛教,把孔雀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故事传说有一次孔雀到寺院朝拜佛祖,佛祖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恰巧落在尾部,使其变得美丽无比,从此每年摆帕拉节,孔雀总会来向佛祖献舞。

笔者很奇怪当地孔雀舞竟由男士表演,点头、展翅、开屏、嬉戏的舞姿多了几分硬朗,不如杨丽萍老师那般柔美。伴奏乐器中有一种象脚鼓,习惯上演出前乐师和舞者不安排合练,演出时全靠相互间的默契,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照舞者水平决定鼓点节奏并不断变换,以引导舞者亮出绝技,兴之所至乐师自己也会加入进来秀一把,这场歌舞在象脚鼓点声中嘎然而止。虽说从四、五岁当地孩子到古稀老人都会表演,但真正称得上象脚鼓乐师的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回程已是太阳西斜。虽是缅甸边陲小镇,但蓝天绿树间仍有许多佛塔,夕阳下溢彩镏金,熠熠生辉。缅甸是著名的佛教国家,80%以上的国民信仰佛教,2500年前佛教传入缅甸,11世纪时成为民众普遍信仰和缅甸国教,1000多年前僧人把佛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贝叶经。

僧伽在当地很受尊敬,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列身披紫红袈裟的和尚,在很多缅甸人心目中,世上再没有比出家悟道更光荣的事,几乎所有缅甸男子一生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短则几周,长则数年,出家时必须严守三条戒律,一曰身无长物;二曰不冒犯他人;三曰禁欲。为了善心礼佛,出家人一天默诵三宝数遍,心甘情愿地过苦行僧的生活。

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缅甸人普遍乐善好施,布施时他们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心地的虔诚。缅甸的大小城市,无论是居民家门口、公共汽车站、还是公园佛塔旁都放有盛满清水的杯罐,给口渴的路人送上一杯清水被认为是件非常积德的事情。

在缅甸有数不清的佛塔和寺庙,数十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就连车站凉棚和公园凉亭都是佛教徒捐赠的。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寺庙、筑佛塔,即便收入微薄,他们省吃俭用临死也要把一辈子积蓄都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以了却毕生心愿。

在寺庙里遇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听说我们来自中国,他说:"我们是胞波,中国对缅甸很友好",看得出这份真情由心而生。我们也回忆起中缅友好先辈陈毅副总理写过一首《赠缅甸友人》的诗歌,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充分体现了两国民众间的深厚情谊。

告别之际,天已微黑,凉风习习。僧人朗朗诵经声在夜空中随风飘荡,我们乘坐的汽车沿南垒河缓缓而行,晚霞映红了河水,河边有许多草棚竹屋,垂髫老人在屋檐下悠闲地抽着烟卷,妇女们蹲跪在水边洗衫漂米,黄发孩童在河边奔跑嬉戏,真是一片世外净土。多年来,这里一直洋溢着平和、安宁的氛围。

前些年中缅边境地区一反祥和景象,缅甸政府军与反缅少数民族武装在这里对峙,时而发生激烈交火,炮弹落入我国境内,不仅伤害了边民,还使边境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去年底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在大选中获胜,之后她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今后将奉行独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她说邻居是搬不走的,缅甸要与所有国家特别是近邻做好朋友。随着中缅领导人的正式互访,两国关系将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笔者以为,中缅之间的边界线长达2200公里,边境的安定祥和是两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邻居。

想要获得更多干货?那就关注《焦点视界》微信公众号(focusvision)吧!


(本文首发于《焦点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