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泉州走出去的朝廷重臣,接母上京享福,却被当头一棍

2019-07-11   微观泉州



车子一路驶进南安市英都镇,道路两旁的许多人家门前垂着诱人的菠萝蜜,在弯曲的路上数着一藤藤硕果,我们抵达了良山村。

六月底,这个四面环山的村落刚被省住建厅授予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包围着良山村的这座山麓也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天马山。天马山上灌木遮天,良山地上则良田亩亩,成片的芋头从土里钻出来,金黄的稻穗也已在等着七月的镰刀。

在山脚下,整齐划一的房子依山而建着,发源于南安最高山脉的英溪贯穿全村。这个在南安西部生长着的良山村像是远离了外面的喧嚣,尽管时光无声入海,历史倒是一层一层在这里停留着。

两朝重臣

提到良山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是洪承畴。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说,他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股肱之臣,“到北京平定了北方,到南京平定了江南,到西南则平定了西南”。洪承畴曾统帅大明多半兵马,位极人臣,官至蓟辽总督,统筹钱粮军务之权,管辖着北部边境各省。



朝代更替,后来被俘的洪承畴究竟是如何被劝降投清的,民间衍生了许多个不同的版本,世人对其也褒贬不一。不过作为两朝重臣,洪承畴青云直上是有迹可循的,清朝时期他先后获兵部尚书、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官衔,平定了江南,统管着全国军事。若是到了现代,可相当于一国之国防部长。

孙中山先生后来有诗《赞洪文襄》,其中就说着洪承畴 :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

完整的诗句被刻成了碑文,陈列在如今的洪承畴碑廊,碑廊刻录了数位名人先贤对洪承畴的评价,位于良山村洪承畴纪念园的一处。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曾经是洪承畴长大的地方,在清末废圮了。直至2005年,良山村在洪承畴故居遗址上兴建了这个洪承畴纪念园。



洪承畴纪念园里的洪氏家庙


良山村委会洪主任说,少年得志的洪承畴平步青云后一心效国,鲜少有机会回到家乡来。其母傅氏去世时,顺治皇帝曾下旨悼念,赞其妇德,“为朝廷培养了一位开国元勋,兴朝良佐”。

这块御制碑经复制,立在了纪念园内,与洪承畴雕像遥遥相望着。

这其实像极了三百多年前,这对母子的关系。晚年坐享荣华富贵的洪承畴,曾从福建把母亲接到北京去享福。史料里记载着这位刚烈的母亲见到儿子,对其便是当头一棍,怨其叛明投清。

在良山村至今也流传着一个相同的典故,说洪承畴之弟——洪承畯也因不满其兄所为,索性自己造了一条小船,与母亲就生活在英溪下库,践行着“上不顶清朝天,下不踩清朝地”的壮志豪言。

如今这里成了良山村远近闻名的“素月孤舟”。




循着数十级的台阶下到溪边,便能看到洪承畯的摩崖石刻,他是一位书法家,开元寺里的“清静法身”、“大乘莲心”,清源山上“仙灵山名”等书刻,均是他的手迹。在溪流中两块露出水面的石头上,也有他亲笔书写的“长天秋水”、“素月孤舟”八个大字。

站在这山林溪涧里,透过拱桥看到远处翠绿的天马山,桥上时有载人的摩托驰过,像极了电影里的一幕场景,人们像是要去新的地方发生新的故事;若是目光收回到这条英溪上,倒总是不由自主想象着三百多年前,那会是怎样的孤舟,怎样的月色。



洪承畯书刻


这条英都人的母亲河边,像是承着这个地方的过去与将来。

故乡良山

在历史面前,人的力量总是微乎其微的。洪承畴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若是你去到英都,去到良山,提起洪承畴,倒是人人皆知,这个百年后的故乡像是永远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村民们都知道那个明代的“溪益馆”是洪承畴曾经读书的地方,也知道他童年“卖豆干,对对子”的故事。这里的人们尽力地寻找着洪承畴的踪迹。

据说在母亲傅氏的严加管教下,洪承畴从小攻读诗书,八岁便能出口成章。后来家境破败,洪承畴在十一岁那年辍学帮母亲卖起了豆干。

那时总有愁眉苦脸的学子围拢过来买豆干,为了多销几块,洪承畴帮着学生们对起了对子,好应付学堂先生的作业。后来有学子穿帮了,先生才发现极有天赋的洪承畴,免费收他为徒,传道授业。


洪承畴读书处


洪承畴后来成了这位先生的得意门生,金榜题名,入阁封疆,大展宏图。

洪承畴出仕后,把其母傅氏迁到了泉州居住。后来即使舟车劳顿,傅氏仍然时常回到良山来,因着这里人杰地灵,一座千年古刹“云从古室”里供着一尊清水祖师,保佑着历历代代的英都人。

英都自古人才辈出。地方志书便记载着,自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光绪年间,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

到云从古室时,洪主任指着墙上一块牌匾说起朱熹也曾来过这里,还留下了“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的美言。

这里始建于五代,后来留下了许多树人育才的传说。据说洪承畴的母亲是虔诚的宗教信女,便是经常回到这里祈求神明庇佑。


云从古室


就在去年,云从古室里发现一方匾额残片,良山村文史专家榕光经考证调查,认为其是洪承畴为古室立的匾额。榕光曾在文章里写道,明朝崇祯年间,洪承畴临危受命,赴陕北镇压农民起义,两年后军务稍顺,洪承畴修书派人送至泉州,告知母亲。洪母喜出望外,说着,这也理应叩谢家乡神佛,于是有了洪承畴古室题匾一说。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的将来,傅氏上京,会有“洪母打子”的典故呢。

站在云从古室门前,洪主任指着石板上一棵桂花树,说起“这是八月桂”,每年八月开花,遍地花香。他再说着,这棵树不长大,他小时候便是这么高,四十几年过去亦如是。

就好像在这良山村,时间也有时流逝,有时则不。

来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