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思呈老师(原创)
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居然和自己无话可说。问多了孩子只能选择沉默,或者用嗯,啊这样的词语去代替和父母的沟通方式,说多了,就会不耐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孩子的内心不愿和家长沟通,还是因为哪些问题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在外面和别人玩耍的时候,因为一些矛盾发生了口角,所以,回到家以后孩子的情绪不高。家长本是好意想要安慰孩子,可最后孩子却沉默,不想和父母沟通。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对孩子的安慰是:谁还没点儿脾气呢?干嘛那么认真?以后见面多说说话自然就好了。这时如果你是孩子内心会怎么想?
第一种想法: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是不是应该问一问原因是什么?你怎么就知道这件事情是我做错了呢?都没有了解事情的根本。凭什么来指责我?
第二种想法:没有在现场的人没有发言权。这能谈得上是安慰吗?明摆着在指责我。
第三种想法:说了还不如不说,说多了更会让我觉得心烦。
相信如果换位思考作为孩子的话,你也会这样想。甚至还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父母进行争论,这场沟通变得没有意义,甚至变得非常不顺畅。如果发生争吵,父母之间还会出现裂痕。这样的沟通只能拉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曾经有人说过,多少父母和儿女共处一世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在父母眼中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懂,说什么听着就便是了。所以,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最初的争论狡辩,到最后放弃了沟通的意愿。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无非是这几种。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讲道理。就如案例中的妈妈想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释怀,其实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反感。这孩子处于这样负面情绪当中,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父母要学会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上,才能够有效沟通,而家长给出的是所谓“封闭式回应”。
什么是封闭式回应?
封闭式回应就是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想法和负面情绪,父母不了解沟通技巧,向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时否定他的感觉,不想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孩子情绪不好情绪低落或者需要沟通的时候,家长往往采用了讲道理的方式,或者用一句家长认为正确的沟通。去掩盖孩子对事物本身的想法。父母的不理解,在孩子的眼中便理解为全盘否定。
在沟通问题上,家长如果找不到技巧带给孩子的往往都是孩子认为的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所以有话不想和父母说,认为父母永远都和自己不在一个战线,说了也是白说,而且说多了还会发生争执。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孩子和家长尝试的沟通都是在这些小矛盾中悄无声息的积攒下来的,在父母一次次否定的回应当中,让孩子慢慢的心冷了。
父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极易反感?
第一种,说教式。
在很多家长眼中,最多的沟通只能用说教来代表,平时孩子和互动不多,只有在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父母才出现,而这时父母的词语,更多的不是对孩子的理解而是指责。比如孩子不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写作业,而是告诉孩子写作业是你的职责,你是学生就应该写作业。严肃的说教,代替了对孩子爱的包容,只能让孩子更加讨厌父母。
第二种,警察式。
这种父母总像警官对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不停地询问,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家长已经问出100个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没有听孩子如何去说,家长不分由来的下定论,理所应当的判断孩子的对错。总是在错误当中去批判孩子,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在玩玩具,其中一个哭了,家长口中虽然问着因为什么,怎么回事,可当这些话问完孩子没有作答的时候,父母往往就会先发制人地说为什么不让着弟弟,为什么你要把玩具弄成这样,总是给孩子过多的指责和审判。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想要逃离家长。
第三种,批判式。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可是父母的方法用的不对。总是会用一些挖苦讽刺的词语来鼓励孩子。比如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会说“我以为你不学习就能考好了”“你不是认为自己学的挺好么?”这样的词语让孩子内心得到更多的是否定。而且会让孩子错误的理解父母对他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无话可说。孩子的眼中没有必要和家长去说自己的事情,父母的眼中孩子不愿和自己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这也说明,当孩子和父母沟通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的教育必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掌握合适的沟通方式,不要用封闭式的回应来打击孩子的情绪,更不要总是给孩子讲道理,否定孩子内心的感受,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就无法释放,负面情绪积压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何用开放式回应达到有效沟通?
第一,开放式沟通的核心。
要肯定接纳孩子的感受,沟通过程中孩子的每句话每个词都是孩子和家长沟通的翻译码,如果这些翻译码能够转换正确,家长便能理解孩子的内心,如果这些词语翻译错误,那么,就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作为父母要学会去肯定和接纳孩子,这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第二,放平姿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父母和孩子沟通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不要总是站在制高点去指责孩子,学会低下身,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能够和孩子平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和接纳的态度,才能让孩子有话愿意和家长说。
周国平说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的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孩子内心想得到的无非是平等和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平等的方式去沟通,学会倾听才能够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最根本的换位思考就是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找到和孩子的同理心。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是有不同的内心反应,所以,父母一定要通过同理心的方式去找到和孩子的共鸣,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更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孩子。
被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的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在他的《接纳孩子》中有这样的观点,你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家长要能够接受孩子改变自己的思路形式,这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
第四,给孩子选择,不要做强制,而是引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护孩子是家长的本能,但操控孩子绝非家长该做的本意。不要认为控制好孩子的一切就能够顺利成长,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选择,家长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成长给孩子关怀。
良好的沟通是父母五条件爱孩子的最基本体现。选择适当的合适沟通,达到良好的沟通,才能够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时也能够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
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需要方法一样,打开孩子心灵之窗也需要父母的灵性与耐心。
用父母无条件的爱去包容孩子,达到有效沟通,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儿童教育,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到大家。有相关育儿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将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