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爱孩子吗?爱和溺爱是两件事情,别再傻傻的分不清楚了

2019-09-14     教育思呈说a

本文/思呈老师(原创)

一对80后父母在一起,讨论如何爱孩子的问题,两个人找到了莫名的相似感,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往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生活中从来没有溺爱这个词的出现,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他们从来没有逃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做不好事情一定会挨骂,做得好了,很少能受到表扬,仿佛很多事情都是应该的。在这种环境下,让他们成长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对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便是一个字“爱”。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一些困惑,为什么自己倾尽所有,用自己所有的努力去疼爱自己的孩子,最后。却没有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反而孩子身上毛病越来越多,性格也没有养成的很好,还不如自己小的时候呢?

要知道大多数的80后,他们的父母至少都是60后的人,这一代人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也和现在完全不同,致使了很多人在童年会有一些阴影,也许是父母的棍棒之下,也许是挨打挨骂,也可能是因为长期的一个眼神,这些给80后父母留下了一些童年的阴影,想要在自己孩子身上去弥补的时候,才发现爱的对立面上并非是不爱,而自己的父母也并非不爱自己,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成长的更加健康有益。

什么是溺爱?

溺爱的本质并非是无条件的爱,而是增加了过多的批评、包办、管制,所以溺爱的本身其实在披着爱的外衣,无条件的占有和控制。这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想要的健康,而是恐惧和不信任。

大多数80后父母为什么会在爱中迷失的教育,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过度的娇惯孩子。

什么样的“爱”属于溺爱呢?

1.无条件的包办,一切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伤,不论孩子做哪些事情,家长都希望能够代替孩子做成完成。

2.限制孩子自由,过度干涉,总是以担心的名义去打探孩子的隐私,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不希望孩子能够遇到挫折,所以,会用这样的方式去限制孩子的思维模式,限制孩子的发展,只有把孩子困在身边才会觉得安心。

3.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要求,对于孩子的需求全部满足,同时父母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都会满足于孩子,只要孩子想要,父母一定会给,而且还会由着孩子的想法去发展,喜欢什么做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做什么,很多时候没有给孩子区分利与弊,无条件的满足他。

4.害怕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想办法替孩子去解决,最怕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便会尽可能的扫除前方一切障碍,让孩子能够在顺意的大道上前行,没有让孩子体会一点挫折和不愉快。

5.不让孩子接受惩罚,这样的父母认为严重惩罚便是让孩子受到了不喜欢的事情,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只会一味地护着孩子,让孩子逃离,父母对此进行解决,即使有孩子的过错,父母也会认为孩子还小,这样的借口去帮助孩子逃避。

6.总是给孩子一些特殊待遇,家庭中总是以孩子小,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先动筷子,总是以孩子小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过分的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以孩子为核心,会偏袒孩子,做很多触犯底线的事情,同时又不让孩子去承担结果。

面对孩子出现的这些行为,也许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都知道这是错误的,可是面对自家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却用了一个字去掩盖那就是“爱”。如果真的说这些行为是爱。那么前面一定要加上一个字“伪”,“伪”字是由人为组成。也就是说,家长的这份爱是一个伪命题,是人为的去干预,并非真正的爱孩子。真正的形容词应该溺爱。

溺爱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1.过分的包办一切会让孩子丧失自理能力。

让孩子缺乏对事物的主动性,而且还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格,做任何事情都想要有靠山,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没有自己努力的劲头,缺乏积极自主的精神,长期以往会限制孩子的整体发育,不仅养成了不好的坏习惯,还可能会让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

2.过分干涉干涉会使孩子变得懦弱。

遇到事情胆小,总是在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往往在人群中也不会是那个担当者,对任何事情都会缺乏主动性,反应也会比一般的孩子要慢,总是希望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人去给他做决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成为“两面派”或者工作中的“老好人”,想要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会非常难。

3.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拒绝与陌生事物接触,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即使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受到阻碍,长期以往孩子很容易成为人群中那个孤僻、不合群的孩子,而且在家中很可能是那个小霸王,出门以后变成任人欺负的怂孩子。

4.过度的满足会让孩子学得蛮横不讲理。

而且会不尊重长辈,往往会掌握一些自己认为管用的小方法去掌控父母,比如大哭大闹,伤害自己等一些事物去要挟家长,这样的孩子不仅没有家教,而且在外面很容易会吃大亏。喜欢投机取巧。

5.帮孩子扫除一切困难会让孩子在独立面对困难时变得丧失斗志。

而且会让孩子看到事物的时候,不能够独当一面,更不能面对挫折和困境。

6.过度的关注孩子会使孩子自私。

父母过度的关注,会让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感恩意识,即使在人群中也很容易变成那个自私自立的人,不会有人喜欢这样的人,而且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很容易逃避责任,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也只会逃避责任,不会去面对,更不知道如何去承担和解决。

所以,“爱”真的不“溺爱”,只是披着爱的外衣,用成人的方法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反过来的作用是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应该如何去爱孩子?

1.学会有保留地爱孩子。

不要让孩子掏空父母的一切,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包办他的一切,更不要成为孩子的全部,通过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孩子认识到在哪一些阶段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家长做到的是指引,并不是全部的代替。

2.有呼应的爱。

爱是有连接性的,爱更是互通的。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空间,让他学会对父母去表达,不要让孩子成为白眼狼,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把自己无私的爱强加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学会互通有无。

3.保持爱的距离。

爱并不是亲密无间,更不是透不过气,父母要学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有时间去成长,有空间去发挥,面对事物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去处理,父母要做的是陪伴他成长,在一个合适的距离能够看到他的进步和努力。

4.有原则的爱。

不要帮助孩子去推脱任何他犯的错误,更不要帮助孩子去承担错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承担,更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

5.对立统一的爱。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味地好,一味的疼爱,很多时候,也需要父母的管教批评,所以很多时候爱也是相互矛盾的,要做一个可以调和爱的父母才能够把握好爱的尺度。

所以,那些在棍棒底下长大的父母,不要再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也许带来的是另一种弊端,要相信学会正确的爱孩子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儿童教育,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到大家。有相关育儿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将为您一一解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KzoMG0BJleJMoPMkn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