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旧称直隶,其地处华北,环抱京津,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北因古属冀州而简称“冀”,又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其省境中南部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
河北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县,如保定、大名、邯郸、沧州等都为享誉全国的名城,而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涉县就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建制史的千年古县,历史上也曾为州。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其历史上曾隶属于河东(今山西)、河南,现在为河北省邯郸市辖县,是一县连三省之地。涉县历史悠久,自古为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仅有两千多年建县史,历史上也曾为州,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六处,著名的有被誉为“华夏祖庙”的蜗皇宫、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成汤庙等。
涉县古属冀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晋、魏、赵等国辖地,秦灭六国后属邯郸郡。涉县建制始于西汉初,因古有沙侯国而初名沙县,隶属于魏郡,后因境内有漳河及其支流清、浊漳河“因涉河水为名”而改称涉县,后曾为涉国(侯国)。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涉县被废,隋朝时期复置,隶属于潞州,后属上党郡。
唐朝时期,涉县先后属韩州、上党郡、潞州,北宋时属河东路潞州(后升为隆德府),入金后属属河南东路,曾升为崇州,元朝时先废崇州后省涉县,今县域属真定路。
明朝建立后复置涉县,隶属于真定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清初承袭明制,清康熙年间磁州改属直隶广平府,涉县仍属河南彰德府。
民国时期,涉县仍属河南,抗日战争时期涉县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此后也曾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冀鲁豫军区驻地,1949年建国前夕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建国后曾为邯郸专区、邯郸地区辖县,1993年地级邯郸市成立,涉县属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