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3个小游戏帮孩子轻松培养自控力!

2019-05-29     优米MaMa

同事儿子浩浩9岁,每次参加家长会,老师都会将同事单独留下,语重心长地跟他说“浩浩这孩子很聪明,但是自控力太差了,每次背课文都需要老师在旁边盯着。平时上课也是东摸摸、西瞧瞧,注意力很难集中。家长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呀!”同事愁眉不展的问我:“讨论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但孩子说就是管不住自己,你说咋办?

生活中像浩浩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上课写作业容易走神、心不在焉;凡事都拖拖拉拉,明明一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不知不觉就写了两小时;边写作业边玩手机,平时更是手机、电脑不离手,没事就发脾气,这都是孩子自控力差的表现。

近几年随着自控力这个概念的兴起,市面上大肆宣扬“无自控不成功”等概念,让无数家长陷入了焦虑中。其实家长根本没有必要这么焦虑,孩子们自控力差,是因为他们大脑发育未完善。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只要家长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就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也就是说自控力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先来看看,小孩子为什么自控力差?

客观生理因素

脑科学家,对孩子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大脑中与自制力相关的活动大多集中在前额叶的右侧,也就是说,如果前额叶右侧受到抑制或未发育成熟,会导致孩子们自制力下降。而前额叶是人类大脑成熟最晚的区域,即便是到了20多岁,仍然在成长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20多岁的成年人仍然会冲动的原因。

此外自制力还跟另外两个值有关——心率变化值和性别。心率变化值大的人天生就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抵御诱惑的能力会更强;另外男性克制冲动的能力要逊色于女性。所以在校园里,打架斗殴的男孩居多,其实并不因为女孩胆子小,而是女孩自控力天生要强与男孩。

自控力与孩子的个性、性别、以及发育程度息息相关,所以家长没有必要与别人家孩子做对比。

主观家庭因素

现代家庭结构一般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个大人带一到两个孩子,孩子从小就获得家人全部的关注,老人们更是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这导致很多孩子“所见即所得”,甚至“所想即所得”。日常生活中,他们就不需要自控,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去抵御诱惑,他们也只能依靠本能解决。“惰性”本就是人类的天性,看电视和写作业一定会选看电视,这能怪孩子自控力差吗?

搞明白自控力的来源,家长还需要弄懂孩子们为何失控?如何失控?只有弄清楚这些根本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缺失的4种形式

在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所著的《自控力》中,将自控力的缺失分为四种类型:注意力分散、道德许可的作祟、向明天赊账、光环效应的欺骗

注意力分散

巴巴·史乌(Baba Shiv)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正在背诵电话的孩子从食品车里选择拿出要吃的食物,实验证明这些学生选择巧克力蛋糕的概率,要比没有背诵电话号码的孩子高50%。也就是说:当孩子心里有别的事,那么他选择时,大概率是依靠本能和冲动。

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能三心二意”,一个大脑不可能同时专注两件事,当你用理性处理一件事情时,另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被欲望和直觉乘虚而入。这也就是,我们平常心理有事,去逛超市时很容易买回来一堆垃圾食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自控力很难把握。

道德许可作祟

当一个小目标实现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许可”的自我安慰中。比如,你已成功减肥15斤,那么你如果想吃一个冰淇淋,大脑只要发一个信号就可以让你功亏一篑——“我都减了15斤了,今天就放纵下,明天继续”,这就是常见的“道德许可”。孩子们也是一样,如果某次考试进步很大,就很有可能打破自控,要求干一下平时不被允许的事,比如:打游戏、上网、看电视等。

道德许可就像一个温柔的杀手,它会让人们有短暂的快乐,然后将那些背离目标的事情合理化。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一步步瓦解人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控力。

向明天赊账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孩子身上:晚上拖拖拉拉作业没写完,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要不明天早上写吧,反正也要早起”;学校要考试了,安慰自己:“还有半个月呢,下周开始复习”等等,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拖延症”,这也是自控力缺失的表现之一。

喜欢拖延的孩子有个特点: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而大脑会对那些可以完成的目标感到兴奋,并把你所认为的这种可能性误认为是真的完成目标。所以,孩子就会想当然的在当下得过且过。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明天到来,他们仍旧如前。

光环效应

是指一些人或事的影响,就像光环一样,向周围扩散,会影响观察者对它周围事物的看法,其实简单的说就是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

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总是以大一些的孩子、或自己的同伴作为榜样,即便榜样做了错误的、家长明令禁止的事情,孩子仍会去模仿,这就是光环效应。说好的先把作业写完再去出去玩,结果听见外面有小伙伴在嬉戏打闹,就立马把作业撇到一边。

三个提高宝宝自控力的小游戏。

知道了自控力缺失的原因,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利用孩子们最爱的游戏,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

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通过冥想、运动、刻意练习等方法来锻炼自控力或意志力。但对于儿童而言,自控力的训练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了。4-6岁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最爱,那么,有哪些游戏可以提高孩子自控力呢?

123木头人——增加身体自控力

这个游戏很多家长小时候都玩过,主要步骤如下:

和孩子一起找一个空旷的地,客厅、小区、公园都可以。动员起家里的所有人,或者多喊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会更有意思。

石头剪刀布,最后输的人蒙眼睛(或背对着大家),数“1、2、3”

其他人此时应该轻手轻脚的靠近终点。

当蒙眼人喊“1 2 3木头人”时,所有人都保持静止。无论什么姿势必须保持不动

蒙眼人可以摘掉眼镜,看参与人员谁动了。动了的这个则成为下一轮游戏的蒙眼者。

这个游戏看似很简单,实则对孩子们身体的控制力是一个考验。孩子由于大脑控制身体的区域还未完善,好动不可避免,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加对身体的自控,还能促进大脑身体控制区域发展。

角色扮演游戏——增加情绪自控力

角色扮演的优势是,孩子们更擅长通过角色模仿来感情节和乐趣,很多孩子酷爱“过家家”就是这个道理。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情境,从而使孩子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比如,我们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游戏。6岁之前的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这类角色扮演的游戏,能通过游戏规则激发孩子兴奋,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紧张、失落等情绪,同时还能促进对动作的控制。情绪搭配动作,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整、控制自己。

益智类桌游——增加规则意识自控力

简单的桌游有一大优势,能以智力竞赛形式,训练幼儿对规则的遵守及抗干扰能力。这类游戏的进行一般从4岁以后才能开展,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及认知经验。

家长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逻辑推理、注意力训练或多元智能桌游,这样能初步锻炼宝宝理性面对问题的能力。当今后遇到问题时,宝宝的情绪才能更加稳定,而不是只会手足无措情的耍赖。

比如,非常火爆的一款“德国心脏病”的桌游。它的规则非常简单,只需两步:计算水果数量和抢铃。谁反应最快、算的最准,就获得游戏胜利。家长可以和孩子轮流充当出题者,让孩子在轮流等待的过程中体会规则感,完成对自我的控制。

总的来说,自控力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如果对象是未上学的孩子,“游戏代入法”才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这也就是很多教育专家强调的“玩中学”,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去找那些更能促进孩子自控力的小游戏,高质量的陪孩子一起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3lF2wBmyVoG_1Zud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