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泥潭、在水盆里踩来踩去、搅和碗里黏黏的面团…… 这些制造混乱、容易弄脏一身的活动,在大人眼中是捣乱,却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这类游戏被游戏专家称为“混乱的游戏”。
“混乱游戏”的乐趣来自于把我们很多感官都融入其中,比如视觉、触觉和嗅觉,而听觉是“混乱游戏”中另一大重要的感官。
儿童早期教育专家贝弗·波斯就是一名“混乱游戏”的铁粉,在《不要动那块松饼》中,它提出橡胶玩具狗是小孩子绘画时的重要工具。把一只橡胶玩具狗浸在颜料里,拿出来后按在纸上,你不仅能摸到狗狗慢慢被压扁,看见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还能听到它发出的声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多重感官的例子。
声音本身就可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所以制造噪声是“混乱游戏”的常见形式。儿童早期教育专家们认为,探索声音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给孩子们鼓和锤,他们就可以自己做声音游戏,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制造声音,他们渐渐发现敲不同的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绘本《烦人的诺拉》讲述了一只小老鼠诺拉,每天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麻烦,它通过每天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来博取关注,也喜欢从制造各种“噪声”中获得乐趣,比如,猛击窗户、“砰”地关上门、从高处把弹珠扔到厨房的桌子上……
当然,每个家庭对于“混乱游戏”的混乱标准不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划定让自己觉得舒服的界限。比如,有些家长不会让孩子在家玩橡皮泥,因为容易粘在地板上,也有家长会在洗手间地板上铺上一层旧布,让孩在这里玩橡皮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混乱游戏”空间。
“混乱游戏”没有严格的标准,满足“充满乐趣、让人投入地玩”的标准,就是最好的“混乱游戏”。
儿童发展专家给这类活动取了一个很酷的名字——感官游戏。他们认为当孩子们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时,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各项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发展认知能力: 玩松散、潮湿、可塑性很强的材料(比如沙子、陶土、颜料),孩子学会了各种材质的特性。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建立起质量、体积、空间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时混乱的、潮湿的材料,总结出一些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规律。他观察到在4~7岁时,大部分孩子开始有了逻辑思维能力,表现为开始慢慢理解重塑物质的形状并不会改变它的物质、体积。比如,把水从一个宽扁的瓶子倒进一个瘦长的瓶子里,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而想要掌握这个定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玩。
帮助孩子提升体能和协调能力:挖掘、捣碎、击打、搬运,能有效提升孩子体能。精细动作(比如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会在孩子用蜡笔、水彩笔、油画笔画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
提供了练习沟通、协商和问题解能力的机会:科普作家贝琳达·勒斯科姆在《蛋糕大战:制造混乱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中介绍了一个关于婴儿通过弄脏手来学习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婴儿们可以随意地玩一些非固态的东西,比如燕麦和苹果酱,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弄得一团糟的婴儿(最常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鼻子嗅闻),越能更好地把不同的物品和名称对应起来。
对孩子的情绪健康有益:就像成人捏压力球来放松一样,孩子玩“混乱游戏“也很容易放松。研究表明,当孩子们揉捏、敲打陶泥的时候,可以释放压力。
幼儿园老师常用的一种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带到玩水桌、沙盘或者橡皮泥的区域,让他们自由地搅拌、揉捏这些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给孩子自由发挥和犯错的空间: 尤其是玩橡皮泥之类的可塑性强的“混乱游戏”,刚开始可能想用陶土捏一只小狗,但最后可能捏得像一只小猫,而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低风险的、安全的游戏,因为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习犯错和纠正错误是人生最宝贵的课程之一。
就地取材:很多家长觉得“混乱游戏”会造成浪费,其实没必要特意去添置材料,就像马乔里·温斯洛在《泥团:洋娃娃菜谱》中提到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游戏的材料,比如,垃圾桶里常常可以找到盛水、沙子和颜料的塑料容器。
玩法也可以脑洞大开,比如“烤石头”、“串烤树叶”、“树皮三明治”……
“不混乱”的混乱游戏:对于天生喜欢秩序和干净的孩子,可以和他们玩“不混乱”的混乱游戏,也就是不会弄脏衣服,看起来乱糟糟的。比如,光影游戏。闪光灯或是投影仪可以在任何表面上制造出混乱,孩子们对影子、反射都特别感兴趣。做手影、用投影来编故事、影子变形……
视频截图来源于头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加入孩子的“混乱游戏”:当家长加入到“混乱游戏”中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会自然而然提升。在“混乱游戏”中,比如玩陶泥或者画油画,家长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向孩子展示小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和孩子在游戏中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