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一则“毕业8年的学生状告老师,原本已经晋升为副校长的老师被撤职”的新闻,引发大家的关注。
“老汉(父亲)死了没人教”
“成绩稀撇(太差),喝啥子水,喝尿!”
……
读初中时被班主任吼的这些话,让已经初中毕业8年的四川绵阳人卢某某至今难以释怀,于是才有了向当地教育举报之事。
而在向当地教育局举报之前,他曾在班级群控诉班主任,言辞激烈,也不乏不文明用语,结果被班主任踢出群。
不得不说,丑陋的教育培养不出文明的学生。
国庆假期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红色电影由几个不同主题的故事组成,不同于往常的宏大叙事视角,这部电影的每个故事都聚焦于一件事,然后把这一件事的细节展开,让看似空洞的爱国主题,变得有温度、有亲和力。
可能因为我一直关注亲子教育的缘故,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的几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一对兄弟,父母早亡,从小和叔叔生活在一起。这对兄弟平时不服叔叔管教,最近从少管所出来,每天无所事事,叔叔估计怕他们又惹是生非,就求助当地的退休扶贫办主任老李(田壮壮饰演),希望主任能帮他管管这俩兄弟。
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惯用做法就是厉声指责,或者用严厉的惩罚制度来恐吓,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而扶贫办主任老李教育这对兄弟的方法,刷新了我对于“管教熊孩子”的刻板印象,也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尊重与希望”的教育力量。
这对兄弟见到老李的时候,主任主动向他们打招呼,而且叫出了他们的名字。调皮的哥哥估计因为两人面部都很脏,外人很难区分出兄弟俩谁是谁,于是骗主任说名字叫反了,主任则表示,名字没有弄错,因为弟弟比较懂礼貌,他能区分。
老李没有指责哥哥不懂礼貌,而是表示弟弟很懂礼貌,这就是给予正面示范,正是“尊重与希望”的体现。
后来,老李把兄弟俩领回家,吃完饭后,哥哥趁老李外出,偷了老李家的钱。这钱可是乡亲们凑的给老李治病的钱,老李的妻子知道后,气急败坏,报了警。当老李回家得知俩兄弟被抓后,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撒谎说这钱是自己给他们的,不是偷的。
这简直就是恩将仇报的《农夫与蛇》的现实版啊,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下老李估计要把俩兄弟送回叔叔家了。
然而并没有,而且老李有一次还称兄弟俩为尊贵的客人,听到这样的称呼,兄弟俩露出欣喜的表情。渐渐地,他们不再惹事生非,也更服从老李的管教。
当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老李亲自骑马带着兄弟俩代表全村去迎接这位老李口中尊贵的客人,他们一起见证了飞船成功着陆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见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昼流星”。
从兄弟俩的神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受到的冲击和洗礼,以及前所未有的自尊、自豪与荣誉。
原来,老李不只是扶贫主任,更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他用“尊重与希望”让所谓的不良青年发生改变。
对于教育者来说,给予被教育者以尊重、希望,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育方式。
“尊重”让人感觉自我有价值、有能力改变自己。同时,教育者透过尊重的态度进行教育,也成为被教育者对待自己、面对问题的一种示范,具有学习意义。
而当教育者给予希望,那么被教育者内心就会有一种希望感,希望感能够推动被教育者的改变动机。对希望愿景的具体描绘,能帮助被教育者预演成功未来的细节,而且容易联想到过去的美好成功经验或现在可以开始尝试的行动。
尊重和希望这两个词看起来特别简单,而真正做到的话却不容易。毕竟,大道至简,我们缺乏具体的关于尊重与希望的实践指南。
好在,在西方心理学上有一个叫SFBT(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即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流派,它的核心内涵就是讲的就是尊重与希望。这个流派就是教我们如何通尊重与希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紧紧盯着孩子的问题,靠吼、羞辱或者惩罚的方式,试图去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SFBT有哪些特点?
对比传统的以问题为焦点的教育方式,SFBT有独特的、被形象地称作阴阳太极的动态教育思维方式。
对于如何促进人的改变,以问题为焦点的教育取向,希望能找到形成问题恶性循环的模式,进而打断之并重建行为模式;而SFBT的目的则是直接寻找可以立刻造就正向循环的力量与要素,进而立即串联以形成正向循环,这样,自然就取代了恶性循环的存在。
经过SFBT的教育方式,当事人开始看到自身的目标、资源、优势、力量,正向知觉(上图白色的部分)不断增多,那么黑色的部分即使没有任何改变,在当事人的知觉里,黑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将会相对减少。换句话说,在当事人正向知觉扩大、看到自己的目标与优势力量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待问题,对于问题的定义、感受都会发生改变。
在这里分享一位心理学老师通过SFBT,让一个辍学中学生重新走进课堂的真实故事。
面对不愿意上学的中学孩子,心理学老师选择先和他聊他的爱好——架子鼓。心理学老师好奇地询问他关于架子鼓的知识,同时为他的音乐素养点赞。
在初步建立关系后,老师问到:“听起来,你并不是不喜欢学习,你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才会选择不去学校吧?”(尊重、不批判的态度,心理学老师想了解学生的立场和行动方式,以促成更深入的沟通)
学生生气地说:“我觉得爸妈只关心我的学习,我只是他们炫耀的工具而已。
“你知道吗,我很多同学的爸妈都这样,表面上是关心我们,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而已。我同学都很反感长辈们的做法。”
“你和同学一样,对父母现在这样的态度感到很生气,你希望父母不要用这种态度对待你。”心理学老师接纳他表现出的情绪。
他低头表示认同。
“当你生父母的气时,你通常会做点什么,让自己好过一点呢?”心理学老师尝试挖掘他应对困境的策略。
“我会找同学一起吐槽。”他回应道。
通过这个回答,心理学老师了解了他的支持系统资源。
“除了找同学宣泄情绪,你们平时还会一起做什么呢?”心理学老师继续提问。
“我很久没去学校了,慢慢地我们也疏远了。”
“想这些同学吗?他们想你吗?”心理学老师不放弃尝试邀请这个学生看到他的资源或可能的动力。
“怎么说呢,我就说想用不上学来抗议爸妈的做法啊! ”
“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会发生一个奇迹,就是你的爸妈改变了,你希望爸妈如何对待你?”心理学老师发出了一份引发愿景想象的邀请。
“不可能的,想都别想。”他摇摇头。
“是的,看起来确实不容易。但是,如果有可能,这个奇迹真的发生了,你希望他们可以有哪些变化呢?”心理学老师先接纳他的看法,并且重复着愿景。
沉默了一会儿后,他说:“唉,能看到我这个人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成绩。能真正关心我这个人,而不是只在乎对外的面子。”说出这些期待愿景后,他的表情开始变得柔和。
“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心理学老师尝试推进愿景的细节。
“会多问我今天过得好不好,学得开心吗,会关心的心情。当我考得好的时候,能肯定我的努力,而不是肯定分数;考不好时,能和我一起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突然用手擦去要落下的泪水。
“很好,你真的好希望爸妈这么对待你。如果他们改变了态度,你会有哪些变化呢?”
他认真地思考后说:“你知道吗,这是很奇怪的,他们越是真正理解、关心我,而不是关心外在的事物,我会想要越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就。”细微的改变已经发生了,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期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愤怒而已。
后来,一切进展很顺利,父母在得知孩子的期待后,慢慢地做出改变,孩子也重新走进校园。
这就是SFBT的教育力量,也就是“尊重与希望”的魔力。
总结一下,SFBT这种以尊重与希望为原则的教育方式,没有固定的话术或者实践方式,紧紧围绕目标、动力、力量、优势、资源这几个关键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