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汴河与北宋兴衰

2019-10-25     后宫地图三千

《清明上河图》的开头画面经过一段郊外田野、几间农舍之后,树木繁茂起来,路上的行人也逐渐增多。这些树有一个特点,它的树形比较奇怪,叫“断头柳”。因为汴河需要修整河道,防洪时要有很多木材放在堤岸上,这些柳树枝就经常被砍下来应急,结果长成这个样子。远处的农田里小麦已经返青,其中几块已经显现出绿色。有人在从井里打水浇灌。这时道路中发生一起事故:一只牲畜突然奔跑起来,而前面一个孩子还在玩耍,惊得周围的人注目观看。但这一段原画残破、缺失较多,其中受惊的牲畜似乎是一匹马,但从笔法上来看,与画中的其他马匹明显不同,推测是后人装裱时补上去的。此外木架子旁还有一段驴头。对照乾隆清院本,这里应该是两头驴发情,以至于奔跑起来才对。

所以这段补残也算是驴头不对马嘴,或者叫马身对不上驴头。但古人修补的,没有确切证据,不能仅仅凭推测改动,所以就一直保留下来。

经过这一段险情之后,画面进入繁忙的汴河。汴河本是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中的一部分,承担着把产自江淮苏浙的粮米运往京师的重任,是一百多万汴京人口的生命线。我们从画面里看到汴河中的一条条漕船,岸上往来搬运的船工。张择端以此为中心,不仅仅是出于画面内容的丰富,更因为这条汴河漕运的兴旺也与北宋相始终。

利用汴河,定都开封

大家都知道隋代大运河的开发。尽管那时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达涿郡,但运输最繁忙的,是江淮至洛阳段,以保障帝都的粮食需要。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的北半部已经淤塞,但至汴京一段依然畅通。特别是后周世宗柴荣,曾经屡次下诏开挖运河。使北有齐鲁舟楫到达开封;南则引导河水达江、淮、苏、浙。经过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在画面上,以漕船、码头为依托,描绘了近140人的活动,其中有船工和乘客、纤夫及搬运军士等。占长卷中总人数的17%多一点。画幅刚刚进入汴河,就接连出现了两个码头,而且都在进行紧张的卸货。而据《东京梦华录·外诸司》的记载,这里正是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的集中点:“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城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码头所在之地,泊位中漕船相连,河岸上酒馆饭店兴旺。漕运队伍不仅满足着京城粮食物资的需求,也为沿河居民提供了新的谋生手段。

公元960年,当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获得政权以后,以自己的发祥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国名为“宋”,当时宋的地盘北到河北中部,西到川陕交界,南至长江,只有一百多个州县,四围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开封居于“天下之要会”的中心位置,再加上运河使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方便解决首都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有了足够的粮食,就有了保持强大驻军的物质基础,这是赵匡胤定都开封的重要原因。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主要任务是对内稳固统治,对外开疆扩土。所以开始时沿袭后周旧制,定都开封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周边割据政权的逐个消灭,主要对手成为北方的辽时,汴京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的弱势就显现出来。所以赵匡胤曾经考虑迁都洛阳或长安。他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把自己的设想摆到桌面上,结果遭到群臣及弟弟赵光义极力反对,使迁都计划搁浅。赵光义等人反对迁都的理由之一,就是开封漕运四通八达,无可取代。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指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的确是很充足的。那段时间吴越王钱俶曾经向宋太祖进献一条镶宝犀牛腰带,太祖说:“我有三条宝带,与此不同。”钱俶问什么样的带子,太祖笑答:“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宋太祖未能迁都,还带来一个变化,就是长安和洛阳由此终结了帝都的辉煌而成为地方城市。

既然开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补足。北宋开封一带经常驻军数十万,城里城外连营设卫,以代替山河之险。大量冗兵云集京师,大大增加了开封对运河的依赖。尽管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件事,预言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清明上河图》中的两个码头都有正卸载物资的漕船,还有监督者点数或发筹签来计数。要说明的是,这还是“以一当十”的艺术表现手法,实际情况会更为忙碌。

经营汴河,带来繁荣

民间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北宋开国是“打虎亲兄弟”,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打下江山;北宋结束是“上阵父子兵”,宋徽宗、宋钦宗爷俩败下阵来。赵光义辅佐哥哥把持政权,他的政治才能也在治理运河漕运得到展示。

自唐代以来,国家专用的水上运输称为“漕运”,设有官员押送。唐玄宗时期开始,以十条船编为一“纲”以便于管理。北宋特设“发运使”这一官职,任务就是把江南粮米发送到北方。宋初汴河由江淮地区运往都城东京的漕米每年不过数十万石,还发生过京师物资不足、几乎断顿的情况。漕运官员请求征收民船调运物资,宋太祖很着急。太祖的兄弟赵光义武功不如哥哥,但在组织管理上颇有才能,所以每次哥哥出征作战,他来留守京师。赵光义与幕僚分析了情况,认为可以通过调整运力来解决。最后还真的办好了。宋太祖很高兴,夸兄弟是“龙行虎步”,走起路来那个姿态很好看,虎虎生威。另外他说赵光义出生时有异象(据说有名的人出生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满天红光之类的种种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致,就连我也比不上。宋太祖说的这些话,几天之后,在宫廷里面就有人议论:宋太祖皇位不传给儿子,要传给他的弟弟。所以宋太祖死的那天,据说是喝醉了,叫弟弟来,别人在外面,只看到一些人影,又听到有玉斧敲击的声音,然后赵光义就走了。但是到后半夜,发现赵匡胤死了。皇帝死了,应该赶紧通知家属,告诉要位的儿子。可当时的内官,却赶紧把消息告诉了赵光义,结果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宋太宗也把他的年号,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因为赵匡胤讲过,说这将来是太平天子。虽然有这么多铺垫,但是毕竟在历史上留下了斧声烛影之谜。

太宗即位后在京师设立江淮发运使,十一年后把权限下放到沿淮“排运司”。又派大将从川陕运木料来修整河岸,每年漕运粮米增加到四百万石。有一次京城粮食缺乏,他果断决定各州郡留够三个月口粮,其余一律漕运京师,以至于汴河上千艘运粮船首尾相继,蔚为壮观。太宗的管理是抓大放小,“抓大”是排运司以下,每纲漕船有军官押送,干上一段时间后,可以获得提升的资格;如果押运贵重物品还有补贴。可是一旦发生翻船丢货,人员即使被救上岸,也逃避不了官府对责任的追究,押运官只有倾家荡产来赔偿。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后代。有一次王安石购买了一个小妾,闲来无事聊起过去的经历,才知这个女子的丈夫是押运漕船的下级武官,因为翻船无力赔偿,就把她卖了900贯钱。王安石得知后,将女子送还她的丈夫,900贯钱也权当做奉送了。

“放小”表现在有人向太宗报告,纲运道上有船工水手私下贩卖夹带的货物。太宗表示:只要不妨碍公务,一律不究。只求官物运到京城没有侵吞、损失。宰相吕蒙正对此评价很高,他认为:小人真伪,君子岂能不知,大度宽容,各种事情就容易成功。后来到宋真宗时,漕运改三十条船为一纲,一年最高达七百万石。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小麦,是太仓储粮的主要来源。庞大的漕运,往来的物资和人流,本身就是拉动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要想富,走水路”啊!今日开封市南郊的一条河道,还被称为“运粮河”。

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有大小28条船,有的在行进中,有的停泊卸货;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短宽而吃水浅的货船和装饰豪华的客船。客船上有瞭望观景的平台,有求神保佑的佛龛,甚至有专用卫生间。汴河是引用黄河、洛河之水,每年冬季要进行疏浚,无法行船。等到夏季水大足以行船时,又因为水流湍急而十分危险,特别是向上游行船,完全靠拉纤才能行进。《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下的险情,就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危险。从画面中我们看到,每条船上都放置着许多缆绳,而正在行进的两条漕船,也都是靠岸上的由士兵充任、五人一组的纤夫拖拽。而船过虹桥桥洞时,需要放倒系有纤绳的桅杆,靠船夫撑篙来稳定船身和提供前进动力,但船夫人力一时误差,导致船只打横。而就在此时,上游一只航船顺流而下,眼看就要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船上和桥上的人都急声呼救,还有两人跨到桥栏外,向遇险船只抛出缆绳,以助一臂之力。观看细部,站在桥栏杆外的两个抛缆绳的船工,把缆绳的一头系在自己腰间和桥栏杆上,人家是有安全意识的,这也可以看出张择端对生活观察之细致。

滥用汴河,祸国殃民

前面给大家介绍过,宋徽宗很会玩,在他当上皇帝以后,又遇到了也能写能画,还专门投其所好的宰相蔡京。蔡京经常鼓动徽宗吃喝玩乐:“今钱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咱们现在攒了这么多钱了不玩干吗?在开封周围没有山地,蔡京就建议修“艮岳看山景。于是搬石头填土,修起两座山来,然后山前面,还要修两个大池子,池子里面有小岛,两池之间还有亭台楼阁。修好以后,宋徽宗还专门给它写了一段文字。通过他所写的文字表述,我们估计规模可能跟今天的颐和园差不多。这样玩,宋徽宗自己都玩得心里不踏实,他说咱们现在搞这些,老百姓会不会有议论?蔡京说,您玩的不是金银珠宝,您不就是弄弄石头,搬两棵树吗?一般人没文化,理解不了您,咱们别跟没文化的人争论,接着玩吧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花石纲”。就是在苏杭设立“应奉局”,这个“应奉局”专门搜罗奇花异草、瓜果树木,凡是好看好玩的都要。哪个老百姓家里边有这类东西要被他们看见了,拿黄纸条往上一贴,这是皇上的被贴了条的这个人家呢,还得负责这个东西,如果是花,还不能死,花死了果掉了,就是对皇上大不敬。然后“应奉局”来往京城搬,有的树木石头特别大,那就遇墙拆墙,遇房拆房,搞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扰民,最后直接导致了方腊的起义,使得六州五十二县处在战乱当中。那时也有大树进城移栽。在一个地方,有唐朝的一株古树,树干巨大,如果说挖出来装船,根本过不了桥。最后呢,走海路来运输。而走海路的结果是船翻了,树没了,人也没了。《宋史》称:“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奸吏旁缘,牟取无艺,民不胜弊。”看来张择端也明了“花石纲”害民之苦,在《清明上河图》中回避了这段不光彩的行为,而以输送漕粮为描写对象了。

北宋终结,汴河壅塞

就在宋徽宗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在辽北面的金部落强大起来,1114年完颜阿骨打开始攻辽。北宋觉得终于可以出口怨气、停止向辽进贡了。经人穿针引线,宋与金达成共同灭辽的协议:灭辽后宋收回燕京,再每年给金五十万两答谢。几场战争下来,金频频得手,宋打一场败场。辽灭亡在即,宋金之间为接受降将和支付金额发生冲突,一来二去,宋露出了儒弱的本性,金也制定了新的目标:把宋也全盘拿下。1125年12月,金乘灭辽气势大举攻宋,宋徽宗发现这回真的不好玩了,于是下罪己诏,把皇位交给儿子赵恒,就是宋钦宗,自己做好逃跑的准备。第二年1月,金兵渡过黄河。当时天寒地冻,下着大雪,汴京城缺柴少粮,宋徽宗只有把艮岳中的鸟放了,鹿杀了,房子拆了烧柴,石头凿掉当炮,自己半夜换便装乘船东下,跑往镇江,留下钦宗守城。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宋钦宗一方面召集勤王之师救急,一方面派人到金人营地做人质进行和谈。

勤王将领中有一位将军叫姚平仲,他建议夜袭敌营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没想到这是个能说不能干的主儿,他带队“夜袭”,才出城门就被对方发现了,害得宋钦宗还得去向金人解释,这个姚平仲是临时雇佣人员,本领导不承担责任。在答应了金人的苛刻条件后,金人北撤。宋徽宗见形势好转,又在镇江建造庭院,扣留运往汴京的物资,准备接着玩下去。但历史不再给他时间了。当年年底金人再次南下,于次年3月废掉徽、钦二宗,玩了大半生的宋徽宗打着“亡宋太上皇”的旗子北上,北宋就此灭亡。

北宋灭亡了,汴河也失去了漕运的意义,很快淤塞。开封也和长安一样,从此告别帝都,成为地方城市。漕运再次兴旺,已经是元代的京杭大运河了。我们来看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对汴河收尾部分的处理:一条漕船在纤夫费力地拖拽下,艰难地逆流而上。船上也只有两个船夫在操船,这种荒凉和前景莫测的画面,似乎在冥冥中诉说着什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vSLA24BMH2_cNUgNe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