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认生不打招呼是不礼貌?并不是,心理学家告诉你背后2大原因

2019-07-26     优米MaMa

孩子怕生、不打招呼是孩子内向?

昨天带优米去楼下玩,碰到好久不见的朵朵姐姐。优米很兴奋,于是赶忙让她给姐姐和阿姨打招呼,

“阿姨好~,姐姐好~”,

“哟,几天不见,我们小优米都会叫阿姨了啊,真乖。朵朵,快问阿姨好”朵妈推了推身边的朵朵,谁知朵朵却藏在妈妈身后抿起了小嘴。

“你怎么回事,快问阿姨和小妹妹好呀!你看看妹妹比你小那么多,都知道打招呼,你是姐姐,也要打招呼呀”,听了妈妈的话,朵朵不仅没有出声,反而把脸也埋了起来。

朵朵妈尴尬的说“这孩子最近突然变得内向、害羞了,不问人就算了还总见人就藏,也不知道咋回事”。

很多爸妈都会碰到孩子不爱打招呼的情况,我们也总简单粗暴地把这一现象归为孩子内向、害羞。但真的是这样吗?还真不一定!说为什么孩子不打招呼前,我们先来搞清楚“内向”和“害羞”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学上,“内向”和“害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害羞,被认为是行为拘束,而内向则是指孩子喜欢独处。比如,孩子们一起玩时,害羞的孩子虽然渴望加入,但他们认为加入游戏会给自己带来压力,所以选择观望。而内向的孩子则会觉得,这种很多人一起玩的游戏完全没有自己一个人搭积木有意思。也就是说,“内向”的孩子交流动力是“向内”的,他们独处时会比与人交流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害羞”的孩子交流动力是“向外”的,他们本质上想要社交,但却因胆怯而无法顺畅表达。所以说孩子见了人不打招呼,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到底孩子为什么见了人会不打招呼呢?

其实有经验的父母会发现,孩子3岁之前家长让打招呼,他们还是很愿意配合的。但3岁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新认知,于是他们开始遵从自己的感受。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拒绝打招呼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陌生人焦虑”和“沟通距离敏感”。

第一,陌生人焦虑。研究人员发现,当婴儿6~9个月大时,就开始试图去理解周围世界,甚至开始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预期。比如,她们会开始尝试“哭”和“妈妈反应”之间有什么联系。也是在这个时期,宝宝的记忆力开始发展,所以当他们碰到一个记忆中不存在的人时,就会表现出小心和谨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3岁以后的宝宝记忆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简单的生活认知已经建立。他们对大部分事情都有了自己的预期,比如,选择和谁做朋友,选择几点睡觉等等。而一旦他们没有预期的事情发生,比如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们就会感到害怕,就像前文提到的朵朵,在路上碰到我和优米,对她来说就是一件超出预期的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所以孩子不跟人打招呼,先别急着责备,说不定孩子只是“陌生人焦虑”。它代表宝宝认知开始进步了;也意味着,宝宝和照顾者之间的情感和链接也在日益增加;简单的说就是,宝宝开始分辨爸妈和其他人,还会意识到这个人和家人是不同的,于是会不自觉地害怕陌生人给自己带来伤害,会通过躲闪或哭闹的方式来寻求家人的保护。

第二,孩子对“沟通距离”更敏感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1998年,他随机选了100个平均年龄为6~8岁的受测孩子,让他们和陌生人打招呼。查尔莫斯发现,孩子们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保持距离。原来10岁以下孩子大脑正在快速发育,与陌生人有所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后退。所以,和打招呼相比,孩子更喜欢“保持距离”。

你看,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然而有些家长会觉得,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所以他们会选择强迫孩子打招呼。

强迫孩子打招呼,不可取!

不论是碍于面子,还是想纠正孩子“不礼貌”的行为,有家长喜欢强迫孩子打招呼。但这样做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首先,会破坏孩子的安全界限

每个孩子心底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远近亲疏排列表,很多对家长来说的老熟人,在孩子那里压根就是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但往往家长都会忽视这一点,他们以为我熟、你熟、大家都熟,所以会逼着孩子同“老熟人”打招呼、套近乎,一旦孩子拒绝就会被贴上“不懂礼貌”、“内向”的标签。

但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内在安全界限,会让孩子误以为对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今后遇到陌生人,孩子也可能因此而降低防范意识,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韩国电影《素媛》讲述了一个可爱的7岁小女孩,因为对陌生大叔招呼的善意回应,而被强暴至身心重创,需要终生携带便袋的悲惨故事。这正是由于孩子内心安全界限破坏造成的悲剧,如果父母从小告诉孩子,陌生人的招呼不用理会,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其次,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

就像本文开头的朵朵妈,很多时候孩子不打招呼家长都会帮忙打圆场,他们会说“这孩子比较内向,别见怪”、“孩子不懂事,没见过世面,不好意思”等等,如果孩子长期都得到的是这样的反馈,那些年纪较小,分不清虚话和实话的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在父母的眼里是:胆小鬼、怕生、不懂事、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而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是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一旦当孩子认为自己是:胆小鬼、不懂事、没见过世面的人时,慢慢地他们就真的会成为这样的人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说,小时候因为不爱打招呼总被父母嘲笑胆小怕事,导致上学时每次班里组织集体活动表演节目,她都告诉自己“反正你胆小,还是别参加了”,长大后她发现“胆小”这个标签开始影响她的工作,有好的项目不敢去争取,有好的机会从来都缩在后面。

最后,会破坏孩子的挑战精神。

前面我们说了,那些“害羞”的孩子是因为胆怯而无法顺畅表达,那孩子为什么会胆怯呢?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小时候会因成人的身高、体型感觉到权威和力量,因此他们会紧张、害怕。在这种状态下,家长如果催促孩子或强迫孩子去“打招呼”,这样会造成孩子在成年之后,自然而然地对权威者、有力量的人产生恐惧。他们会惧怕领导、畏惧权利。

既然不能强迫孩子打招呼,那父母该如何科学引导呢?

首先,三岁之前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游戏进行引导

三岁之前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没有到可以跟别人自我介绍,或自主打招呼的程度。 往往很多家长会忽略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引导,其实这个阶段引入绘本和游戏,会对孩子见面打招呼有一个正向引导作用。

比如《打招呼你会吗》《家里来客人了》等绘本,都是非常好的启蒙书籍。绘本通过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何迎接新朋友,怎么打招呼。当孩子再次碰到需要打招呼的场景,就会将自己带入以前读过的绘本故事中,孩子就会主动打招呼。

在家里,家长还可以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打招呼。比如,和孩子一起玩“动物园”主题的游戏,家长可以扮演各式各样的动物,主动跟孩子说:“宝贝,你好呀!”,锻炼孩子打招呼的能力。

其次,打招呼前先引见

见到陌生人强迫孩子打招呼,是不尊重孩子。试想我们走在大街上,你会主动去跟一个陌生人打招呼吗?不会吧!但如果你认识的人引荐了一个好朋友,你还会不打招呼吗?所以家长应该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你想让他跟陌生人打招呼之前,多一个双方引见的过程,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介绍对方,而不是一上来就无缘无故的要求孩子打招呼。下次碰到孩子不打招呼,你可以试试这样说:“这位阿姨,是妈妈的同事,你可以叫她丁阿姨~”

再次,从“再见”开始

儿童行为研究者发现,由于陌生人焦虑的影响,对孩子而言打招呼比说“再见”难多了。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既然孩子不愿意打招呼,那就从说“再见”开始吧。

与陌生人分别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喜欢接受的一件事。所以孩子如果非常抗拒打招,那就不要强迫,更不要当面训斥或事后追责,最好的办法是,把话题引向别处,不要让孩子成为负面焦点,在离开之前引导孩子说“再见”,这也算是另一种“招呼”了。

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

模仿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家长可以在遇到熟人时,热情的跟对方打招呼,身体力行的给孩子做榜样。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在做,孩子在看,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别人,孩子都会记在心里。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再多的说教也无法企及的。

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总之,如果您的孩子正处于,这种不打招呼的拧巴状态,不要强迫他,不妨试试上面提到的4种方法。让孩子发自真心主动打招呼,而不是迫于父母的压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tprO2wB8g2yegND2p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