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军队勇于担当。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宁夏军区始终把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和支援新农村建设作为富国强军的重要使命,在塞上江南谱写了一曲曲军民携手共圆小康梦的时代壮歌。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提出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近水、近路、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亲自为村庄命名“闽宁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昔日“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当地移民群众人均年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13174元。
宁夏大力推广创新“闽宁模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仅“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就统一规划建设了203个移民安置区,累计110多万名移民搬迁。在生态移民的主战场,经常能看到人民子弟兵挥汗如雨的身影。宁夏军区积极发挥省军区联系军地、面向三军的独特优势,协调驻军部队深度参与生态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每年组织生态援建万人大会战,出动兵力18.6万人次,连续21年援建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参加自治区“百里绿色通道”“千里文明长廊”和“六盘生态经济圈”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累计义务植树6000多万棵。搬迁到红寺堡区东塬村的老村支书罗玉中激动地说:“红寺堡的植树造林、找水打井和移民搬迁,人民子弟兵功不可没,俺们一辈子都记着。”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走进宁夏,来到固原地区,指导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针对这一现状,宁夏军区与固原贫困山区开展联村结对共建活动,协调搞好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和致富项目,推进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先后帮助34个村甩掉穷帽子,培养了13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
“剖开一粒土,半粒在喊渴”。宁夏中部干旱带年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宁夏军区原某给水团在宁夏西部西海固干旱地区实施百井扶贫、百井富民等工程,开掘650眼成井,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上学难,曾是宁夏干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宁夏军区积极开展“1+1”捐资助学活动,全区团以上干部走出营门,走进山区,认领穷亲戚,累计资助289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2016年7月,习近平第三次来到宁夏,最牵挂的还是当地困难群众。为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宁夏军区协调组织驻宁部队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按照定点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乡村学校、辐射帮扶困难群体的思路,成立驻村工作队,帮助党支部建强堡垒、帮助农户做大产业、帮助学生安心学业、帮助群众移风易俗。
近年来,宁夏军区各级与驻地28个贫困村、19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961名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研究推出51个精准扶贫项目,其中有19个分布在西海固地区;持续5年在吴湾村重点培养14名“军字头”和22名“民兵号”脱贫养殖示范户,打造了部队参与脱贫攻坚的样板。
心手相牵,走好脱贫攻坚新的长征路。宁夏总体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
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王继亮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