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
即在同一个班级中面对同一个老师所传授的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过同样的习题训练后,再面对同样的考试卷,不同的学生仍然会答出不同的分数。
之前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学霸与学神,同样都是150分,但却有着天差地别,学霸能考150,是因为学霸的极限就是150分,学神能考150,则是因为试卷只有150分。虽是一种调侃,但也突出了不同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不同,哪怕都是满分,也可能是有很大差距的。
正所谓,同一个老师教,却一个在北极,一个在南极,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分化,并且分化程度往往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越来越重。所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给了家长一个很大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学资源,结果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一个事实就是,世界上不会出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也不会存在习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习惯往往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习成绩的差别,正是源自于此。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反之,诸如上课溜号、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等一些不良的习惯,则会导致学生对课业知识的接受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导致考试成绩出现偏颇。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呢?
成绩好的学生,永远是一直都在努力,从无松懈的。其实,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唯一的秘诀也是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同一件事,才能在这件事情上做出成效,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人生在世,总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是非常容易掉入到诱惑的漩涡中的。其实,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律性的缺乏。正是因为难以抵御各种诱惑的存在,导致了不能严格地坚持学习,使得学习成绩达不到标准。
很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学习的问题上,都会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为我学的吗,你是为自己的将来才学习的。”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学生的成绩一直上不去,有一定程度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还不到位。学生没能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将来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没能认识学习对于自身的长远意义,才会远离学习,导致差成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