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喉咙痛、湿热......?想喝广东凉茶解毒?老中医说要这样喝

2020-04-24   固生堂中医

2006年5月20日,凉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获得“凉茶”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凉茶是传统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

现在的广东有很多不是本土广东人,但他们来广东后,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一是容易觉得上火,脸上长痘,咽痛口气臭频繁发作,而这些在原住地可能不容易发生的,来广东就经常性出现了。二是广东满大街上都是凉茶铺。

很多来自于其他地区的人面对这些情况,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而本地人一觉得“热气”就会喝凉茶,要不街上买,要不自已煮。在两广地区和福建都有喝凉茶这个习惯,北方是没有的。


什么是“上火”呢?

“上火”为国语俗话,广东又称“热气”。这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它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口气臭秽,口干咽痛,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等,大便臭秽。

“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多属于实火。

“上火”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一般认为实火(实热)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实火内盛。

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阴血虚损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上火”(热证)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外感火热之邪;

寒邪入里化热;

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饮食不节,积久化热;

房室劳伤,劫夺阴津(虚火)。

我们说的“上火(热气)”状态,都是实火。

实火

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也弄不明白究竟什么回事。在疾病中它的位置大概属于目前流行的亚健康状态。

上火拓展一下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

甚至外邪六淫之一的火邪;其危害范围更大,不是一般的热气上火范畴了。

人体的上火(热气)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中医认为“上火”大部分还是由内生、外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总的说来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现代研究指出,上火的特征之一,口臭,其气味主要是细菌对各种蛋白质的腐败作用产生挥发性的硫化物而导致的。这些挥发性的硫化物主要是硫化氢和甲基硫醇。

上火,中医认为就是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中如鼻、鼻窦、咽,所散发出的臭气,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属于西医的口臭范围,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报道。

调查显示,中国口臭患病率为27.5%。而在西方国家,则为50%。全球约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西人基本肉食为主,凡食均喜欢烤烘煎炸。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肉食为主的西方人经常口臭了。

产生热气的物质来自哪里?一部分是内生,一部分来自外部摄入。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吃了宴席,酒肉,特别容易发生上火,尤其是食煎炸过的肉食,反复沸腾的火锅,次日早上往往口干咽燥。

原因就是煎炸过的肉食、淀粉类有很多焦化的淀粉粒,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就会产生一种上火的感觉。

此外食肉多(不免高温制作过程)也容易上火。所有经过高温制作的食物,如煎炒油炸,饼干,抽烟,刺激性食物如辣、酒,里面均混有很多导致“热气”的微粒,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有所表现。

内生的“热气”物质,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是产生与中和抵消后的结果,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容易产生、排泄得慢,与人体尿酸的产生、排泄能力高低原理一致。

下面是产生“热气”物质的来源

1. 煎炒油炸辣的食物。大量的焦化物进入人体。

2. 酒楼,食肆的饮食。因为他们讲究锅气,必有高温,而且喜欢用猪油,也是高温炼炸而成。

3. 膨化食品、即食面,饼食。高温油炸而成。

4. 老火汤

这很容易忽略,很多人觉得煮汤又不是油炸,不会上火热气。忽略在100度反复沸腾时间过长,往往寒凉变温燥,依然会产生一定的“热气”物质,只不过没有高温条件下多而已。

5. 部分水果

很多老人家都会说,水果对人体好且没有副作用的,叫“正气”。反之有不良反应,多吃容易“上火”,“湿热”。如荔枝,有一个荔枝三把火的俗称;西瓜、香蕉、雪梨寒凉;橘、橙、桃李杏、芒果、榴莲湿热,多吃拉湿热稀;龙眼、黄皮、大蕉正气;苹果便秘等等。

6. 姜、蒜、葱、椒盐、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温燥热之品。

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热气”表现。“上火”、“热气”属于现代医学没有研究的空白,只有中医对这方面有认识,它的发生除了上面说的饮食方面的摄入外,还跟个体禀赋有差异,即跟人体排出“上火”、“热气”物质的能力有关系。所以累积到什么程度会犯病是因人而异的。

上火(热气)临床表现

“上火”(热证)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通常所说的“上火”一般比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及时处理不会有严重问题。

实火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气臭秽、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面部痤疮、疖疮、身热烦躁、尿黄尿路灼热感,便秘便臭、舌红苔黄、脉数。

虚火临床表现: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型。

阴虚火旺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

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广东人的应对策略

广东人早就发现“热气”对人体的危害。

从地理位置来说,广东地处南方,按照中医五行归属,南方炎热,与“火”温热、炎上的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属火。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南方生热,热生火”。清代《医碥》又日:“火在天为热气,暑气,在地为五行之火,在人身为君、相之火”。因而发病以火热、暑热为多见。

从气候条件来说,广东地处亚热带,为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发病以湿温、湿热为多见。

从饮食习惯来说,广东人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海鲜山珍野味。烹调方法多用煎、炒、炆、炸、炖、烧、烤等。烹调配料多用姜、蒜、葱、椒盐、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温燥热之品,因而发病以燥热、湿滞为多见。

凉茶是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广东人饮凉茶的习惯由来已久。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一姓王(乳名阿吉)的广州人在西关开了—间凉茶铺,从此王老吉就成了凉茶的代名词,并流传至今。

聪明的广东人发现饮凉茶的药性寒凉能中和人体内热的物质,把中草药(西药就没有这种优势和能耐)煎水做饮料喝,差不多时候就要饮用几天以消除人体内的热气物质,让实热偏亢的身体回归平衡,有效防止积小患成大患。

中和热气的中药

既然有了上火热气,就要想办法中和它,道理跟酸碱平衡一样,中医讲究阴阳平衡。

因此广东民间饮凉茶的习惯很普遍,有很多中药和饮食方法中和“热气”。如

  • 喉咙痛用苦瓜干煲蚝豉或水瓜壳煲冰糖可平时预防“热气”、“上火”;
  • 饮食疗法的饮红萝卜竹蔗茅根水、粉葛煲红萝卜马蹄汤;
  • 湿热饮“五花茶”
  • 或冬瓜荷叶汤清暑;
  • 肝热煲鸡骨草、狗肝菜;
  • 尿频、尿痛煲车前草、赤小豆、崩大碗等等。

而且不同地区,亦各有其特色的凉茶,如湛江伤风咳茶、东莞鲁太爷甘露茶、罗浮山凉茶、石岐凉茶、沙溪凉茶、廉江凉茶等。

这足以证明广东凉茶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也是聪明的广东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预防热气的生活措施

“热气”是外来的“热气”食物摄入和自身排泄能力低下导致的状态,当积累的一定程度就会有所表现,其道理跟尿酸形成一样,先天的排泄不足,后天的嘌呤摄入过量,都会引起痛风发作。必须从两方面防止:

根据个人的体质属性预防

根据中性,偏热,偏寒属性,是否频繁出现热气状态,决定自已对肉食,煎炒油炸辣食物的摄入数量。

尽量避免短时间集中进食香辣肉食;不能进食过多甜食,甜食进入消化系统后容易产酸产气,糖发酵容易分解异味。

其次是主动食入充足蔬菜、生果,小朋友不能偏食肉,不食蔬菜。

总体上肉食不能过多,蔬菜水果要注意提高比例,最理想是适度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种主要营养素的比例应为25∶20∶55左右。

根据个人特点服用寒凉败火食物

(1)清热解毒类:如菊花、黄瓜、板蓝根、番茄、竹笋、绿豆、豆腐、芹菜、荸荠、菱角、马齿苋、金针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各种实火证候。

(2)苦寒制火类:如苦瓜、苦菜、厥菜、丝瓜、田螺、茄子、小米、荞麦、兔肉、田鸡等,可以寒凉之性化热降火,多用于实火证。

(3)利湿泻火类: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麦、苋菜、甜瓜、赤小豆、黑鱼、鸭肉、鲤鱼、鲫鱼、泥鳅、莴笋、绿豆芽、鸡内金等,适用于各种实火证候。

(4)攻下实火类:如香蕉、芹菜、马铃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萝卜等,适用于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等症候。

(5)凉血敛血类:如莲藕、梨、荸荠、生地、木耳、黄鳝、糯米、藕粉、荠菜、玉米须、芒果、鳗鱼、竹叶、白茅根、马齿苋等,可用于鼻衄、便血、尿血、牙龈出血等血热妄行的情况。

自我检讨是否适宜饮凉茶

是否适宜饮用凉茶,这由个人体质属性所决定。人的体质有强弱及寒热之偏。不同的体质特点,其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及病理特征也不同,因而选用凉茶时应区别对待。

可对照以下不同体质属性,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型的体质,判别是否适宜饮用凉茶。

(1)正常质

这一体质的人通常生理机能协调,机体强健。

这一体质的人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强,故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机体偏寒偏热的状态不易频繁出现,出现了用药也应答快。

(2)热燥质

这一体质的人多为阳盛阴虚之体,形体较瘦,面颊潮红,口燥咽干,失眠,心烦易怒,耳鸣不爽,平素喜冷饮,大便易干,尿黄短少,舌红苔少,脉细弦数。

若感外邪易入里化热伤津,形成里热炽盛,内伤则易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此类体质的患者适宜选用凉茶,但清热的同时要注意调阴养津。

(3)虚寒质

这一体质的人多为阴盛阳虚之体,面白无华,形寒肢冷,四肢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健忘,极易疲劳,动则汗出,不耐寒热,易患感冒,纳食量少,不耐劳作,月经量少,大便不实,尿频清长,舌淡或胖嫩,脉细弱或沉迟无力。

因抗病力弱,故易为外邪所侵或外邪易从阴化寒。病后常经久不愈,致使正气更伤。因而,此类体质的患者虽偶有热气,亦应慎用凉茶。

(4)腻滞质

这一体质的人,多为脾虚湿重之体,湿邪易从寒化,亦易从热化。常见形体肥胖,口甜而腻,身重如裹,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苔厚腻,脉或濡或滑。

患病后常见中脘胀满,纳食呆滞,胸闷头眩,肢节重痛,排泄物(大便、小便)与分泌物(如白带、痰液)秽浊淋漓,病情往往缠绵难愈。

若感受热邪或湿郁化火者多表现为湿热之证,适宜用清利湿热的凉茶;若感受寒邪或寒湿臃盛者多为寒湿之证,适宜温经散寒除湿,慎用或忌用凉茶。

不同个体应如何选用凉茶

怎样选用凉茶,这要因人而异。因为个体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病势和职业的不同,常常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因而,选用凉茶应根据自己个体特质的不同,对证选方。

1、年龄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一旦患病,病情变幻莫测。

故小儿选用凉茶,用量宜轻宜灵。一般小儿三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六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3,六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

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选用凉茶应避免峻猛之剂,用量要比青壮年少,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2、性别

凉茶的用量对于男女来说,区别不大。但妇女月经期间,用量不宜过大过猛,孕期、产后要慎重选用凉茶。男子以肾为先天,在清热的同时,要注意滋肾护精;女子以肝为先天,清热时要兼顾疏肝柔肝。

3、体质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弱者用量宜轻。体质属热的选用凉茶可猛可重;体质属寒的对凉茶则应慎用或忌用。

4、病程长短

新病、病程较短者正气损伤较少,邪盛正实的用量可稍重;病程较长,久病体虚,邪衰正亦衰的用量宜轻。

5、病势轻重

一般来说,急病、重病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6、职业

一般而言,脑力劳动者的腠理疏松,选用凉茶时宜轻;体力劳动者的腠理致密,选用凉茶时可稍重一些。

医生

缪英年

主任医师

内科

简介

中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学士,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学会灾害医学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在急诊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有较深中医造诣,医患沟通能力强,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经验丰富。

擅长

擅长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外感发热、急慢性咳嗽、小儿常见病症、月经不调、口腔溃疡、失眠、慢性头痛及各种顽疾均有较好的中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