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出“不公平”事件
周末上课时,一个孩子因为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而提出了质疑。在心理课堂上,孩子们拥有畅所欲言表达的安全感和自由,因此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在一个特定的场所释放内在情绪的平台。随着一位同学的表达,另一位同学也说到在学校里老师会因为课堂表现而布置不同的作业,这让他很郁闷; 还有一位同学说起了,老师对同样犯错的几个人不同的处罚方式让他感觉很不公平。
面对这些在家长眼里还是处处依赖的孩子,内心里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有了自己的认知。身为家长会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因为孩子开始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而欣喜骄傲?会不会因为发现了孩子内在的成长而满心欢喜?会不会因为孩子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而为他点赞,同时多了一份同理心去体会孩子?或者尝试站在他的立场去感受他的感受,他的失落和无助?……可是,当我把孩子们呈现的这个现象分享给家长的时候,他们几乎如出一辙的陷入到一种模式:没有欣喜只有焦虑,没有感受只有分析。
家长分享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儿
“我家孩子前几天就因为老师处罚不公平的事跟我叨叨,他对此很在意。觉得老师不应该轻罚一些,重罚一些。我就跟他说,班上那么多人,老师肯定对平时表现好些的同学印象好一点,到大家都犯错时就对他们网开一面!老师也会有自己喜欢一些的学生,这是很正常的呀。” “那孩子怎么反应的呢?”我问这位爸爸,“后来他就不说了,我们都会跟他分析,讲给他听为什么老师这样做,”我们暂且不说这位爸爸处理的方式如何,先一起来感受一下孩子。
当孩子感受到不公平,很愤怒的向爸爸倾诉时,他的内心是希望能获得一些支持的力量或者被理解的力量。可是爸爸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愤怒情绪,而是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当我们开始讲道理的时候基本就是对孩子行为不接纳的体现了。
爸爸如此解答
爸爸用讲道理的方式,以自己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告诉孩子原因(当然,这个原因只是爸爸的猜想),
理由一,老师对平时表现好的孩子网开一面,这句话的潜台词“你平时表现不好”;
理由二,班上那么多孩子,老师肯定会有自己喜欢一些的学生,这句话的潜台词“ 老师不喜欢你 ” ;
理由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句话的潜台词“ 以后见惯不怪,不用对这些现象起反应 ”
综上所述,是你平时表现不好才没让老师轻罚,老师不喜欢你所以你被重罚,以后有什么看法不要这么在意,有这时间表现好一点让老师喜欢。
家长给了孩子什么认知?
看到了吗?家长在用怎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你有多么不好,你怎样的不被喜欢,连你的想法都显得多余。家长成功的打压了孩子愤怒的情绪,打压的方式是因为你不行,因为你不好,因为你不被喜欢。慢慢的,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慢慢不会再跟你表达,因为只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好,是自己不对,自己该被不公平的对待。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勇敢,积极……可是,又有几位能给到孩子正向,支持,理解,鼓励的力量呢?
家长试试这么做
让我们一起:
1.感受孩子的感受,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状态;
2.安抚孩子的情绪后,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与孩子沟通彼此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3.在公正,和谐的状态下努力达成共识。
试试这么做,看看会发生什么?体验这种方式后,如果孩子有不一样的呈现时见家长可以留言互动,我们一起探讨。
文/晓斐
~End~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分享文章,原创者可以自行撤回或删除。感谢,感谢,再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