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宝 名流挚爱,崇文门萃华楼总经理王培欣教你做酱爆鸡丁

2019-07-13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如果说八大菜系里谁的历史最悠久,毫无疑问是鲁菜。鲁菜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为鲁菜做了一个强有力的注解。

作为“八大菜系”中唯一位于北方的菜系,鲁菜的影响极为广泛。驰名中外的北京烤鸭,最早就是从山东烤鸭发展而来;天津的煎饼果子,也是由当年在天津生活的山东人以煎饼卷大葱为蓝本改良而成;妇孺皆知的宫保鸡丁,则是鲁菜与川菜的结合;而席卷全国的快餐美食“黄焖鸡米饭”也和鲁菜有关,黄焖鸡曾是济南老字号“福泉居”的招牌菜。所以说,鲁菜和每一个人的缘分,其实比我们想的要深。



在北京的崇文门,有一家驰名中外的正宗鲁菜店——萃华楼。这一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940年,店名寓意为“荟萃鲁菜之精华于一楼,以飨食客”。当年,陈香梅、张君秋、关幼波等名流雅士都是这里的座上客。如今,文艺界的名人仍然喜欢这一口,李文玲、方清平、王玥波等人就经常来拔草。

萃华楼的总经理王培欣是鲁菜国家级特级大师、国家级评委,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暖暖大厨。从央视、北京电视台到河北卫视,他已经在荧屏教大家做菜17年,尤其是北京卫视《暖暖的味道》,让他的身影走进了千家万户。




王大厨厉害,王大厨的师傅更厉害。76岁的国宝级烹饪大师崔玉芬,是大名鼎鼎的女厨神,上个世纪末在日本参加料理铁人赛,一举荣获中华料理铁人称号,从此就有了“铁娘子”的美誉。身为崔大师的四大弟子之一,王培欣跟随恩师学习鲁菜18年,技艺堪称炉火纯青,一出手,就是集中体现鲁菜在火候上高难度和超高精准度的“爆菜”。



爆菜是山东代表菜式,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道:“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爆菜的烹饪方式,以油和水传导受热,分为油爆和汤爆,往下细分主要为酱爆、芫爆、葱爆、水爆,其他还有火爆、糟爆、焖爆、腌爆、蒜爆等。鲁菜中的火爆尤为惊心动魄,大火在锅里熊熊燃烧,顶级鲁菜厨师能驾驭高过头顶的冲天猛火,快速翻勺,在最合适的那一秒钟迅速成菜装盘。爆的技法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酱爆鸡丁是鲁菜中的一款名肴,色泽酱红明亮,鸡丁滑嫩爽口,味道鲜甜咸香,酱汁紧裹原料,并有浓郁的酱香味。如今在很多人眼里非常接地气的这道菜其实流传自皇宫。清末皇族溥杰的妻子在《宫廷饮食》中写道:“本来中国(北京)的饮食没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里的厨师大部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从宫中、民间普及开来。”清朝祖制规定满洲八旗贵胄不许经商,于是为掩人耳目,八旗子弟暗中投资,雇用手脚勤快、颇能吃苦的山东人为其经营,北京的饭庄由此兴起,当年最有名的八大楼几乎多一半是鲁菜。据说文化巨匠胡适在京时特别喜爱山东风味菜,最爱吃的美食之一就是酱爆鸡丁。






传统的酱爆鸡丁用花生米做配料,让人不由得想起宫保鸡丁。虽然都有鸡丁,但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酱爆鸡丁的特色是“酱”,炒酱是这道菜的核心;而宫保鸡丁则讲究以蛋清上浆,用花生米和干辣椒爆炒突出鸡肉的口感,并不用酱。不同于市场上销售的用甜面酱制作的酱爆鸡丁,王培欣大厨做的酱爆鸡丁选用的是黄酱,并且是加入了20多种调料、小火熬制4个小时的秘制黄酱,这种酱做出来的酱爆鸡丁酱香味浓,普通的酱爆鸡丁完全无法比拟。




市场上常见的酱爆鸡丁还有加入黄瓜当配料的,但是黄瓜水分大,炒制而成后容易出很多水,非常影响原始口感。王培欣大厨的升级版酱爆鸡丁,既不放花生米,也不加黄瓜丁,而是选择了核桃仁。鸡丁的嫩,黄酱的香,桃仁的脆,在王大厨少一秒则生、多一秒则老的精准火候控制下,融合而成萃华楼的招牌菜——酱爆桃仁鸡丁。




爆三样是爆菜中的另一道传统名菜,源于宫廷古菜“全家福”。曾经有一段时间,爆三样叫作爆两样,相声大师侯宝林觉得菜品里少了些许提味的肉类,建议加上猪腰,这才造就了现在由猪腰、猪肚、猪肝三味主料组成的爆三样。这道菜讲究的是火候,一定要大火爆炒,让汤汁均匀地裹在原材料上,吃时口感层次丰富,酱香出头,淡甜收口,里味鲜香,浓淡适宜。萃华楼的爆三样,吃到最后,盘底连一丝汤汁都不留。这正是厨师极高火工的体现。




古法有言:“烹饪之道,如火中取宝。不及则生,稍过则老,争之于俄顷,失之于须臾。”鲁菜中的“爆”正是火中取宝,就是那一秒钟的决断,成就了菜品最完美的味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vYvJGwBmyVoG_1ZO7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