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社会先知道”
此前听说梅州的古驿道正在修缮,我们几个徒步爱好者组成了一支小分队,跟随南粤古驿道督导小组共同前往梅州一窥千年古道的新容貌。
南粤古驿道在梅州共分为3段:梅州市梅县区阴那山古驿道、梅州市大埔县余里古驿道、饶平县上饶镇西片古驿道。
图为古驿道沿途景色。
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穿过南粤古驿道沿途的村庄,上了年纪的村民或坐在屋檐下择菜,或坐在树荫下闲聊,仿佛远方城市中的喧闹无法影响到他们半分。
循着道路指引,我们走过南粤古驿道的连接线。迈入古驿道本体线时,我们犹如穿越了时空,从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人文景观忽然置身于一个上千年未曾变化的原始自然当中。
图为阴那山古驿道线路。
沉睡的古道静静躺在山坡上,被茂密的树丛所遮挡,任由物自转星自移,连接着两地的古驿道丝毫不为岁月所变,千百年以来承载着无数人对生活的期待。
图为古驿道沿途景色。
“徒步最大的魅力在于,我们无法知道沿途会有怎样迷人的景色,同样,我们也无法预知能在路途终点遇到怎样的辽阔。”
同行的一位驴友擦着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半年前他在大雨中攀登着武当山,于他而言,每次行走古道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
行·法古今之崇敬
周易的艮卦以山为物象,提醒君子以效法大山的渊深稳重来实现自我修养。
图为古驿道沿途景色。
古人对于自然有着崇高的尊敬之情,继而由崇敬衍生出向自然万象修习的种种法门,既能习山之稳重,又能习水之绵延,还能习风之顺势,人与自然间渐渐有了更多感应,如此是为天人合一。于是,因了这种崇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古人在开山修建古驿道时没有过度破坏沿途植被。
图为古驿道沿途景色。
时过境迁,千年前的沿途风貌在历经无数次轮回后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修缮南粤古驿道的工作在某个方面上也是一次向古人学习如何崇敬自然的机会。为了不破坏古驿道的生态环境,修缮队伍仅清理了古驿道沿途横生的杂草。与此同时,修缮用的材料皆由原始劳动力运输,或是二三人齐心背上山,或是四五头骡子协力负上山。
行·法古今之严谨
图为古驿道沿途古建筑。
南粤古驿道本体线上有多个富含岭南特色的古建筑,从建筑外观来看,这些古建筑是修建古驿道的工匠们为驿道上的行人而建,好为行人提供一处有片瓦遮头、寸土落脚的驿站。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越来越发达,古驿道逐渐罕有行人经行,沿途的古建筑由于缺乏维护与保养,在历尽风霜后也逐渐显得愈发荒废、破落。
建筑工艺难以考、修缮队伍难以寻,这使得修缮古建筑成为修缮南粤古驿道的一个难题。古人修建的驿站多年以来一直屹立不倒,与他们那份尊重生命的决心有关,离不开搭建驿站时的严谨而细致。
图为驿亭修缮情况。
所谓的古法,是指尊重古建筑的原有构造,在此基础上以更优的现代材料进行维护或替换。大到建筑结构,小到外围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古人般的严谨与细致。
也许经过此次修缮工作,可以见证一支高度掌握岭南古建筑修缮技术的优秀队伍的诞生。
大埔县余里古道和上饶镇西片古道的起点分别是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和茂芝会议纪念馆。
1927年8月1日,由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10月7日,从三河坝突围到饶平茂芝的起义部队在朱德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为潮汕失利的主力部队指引了一条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为朱德、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拉开了序幕,而这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被称为茂芝会议。
我们如今所走的古道上,刻印着90多年前红军们踩下的坚韧步伐、滴落的坚毅汗水,它无法被风雨磨灭,只会被每一位重走过红军路的行人所铭记。
当我们捧起湍流在古道旁的泉水时,沁人的清凉褪尽满身的疲惫,由心而生的舒坦之感,是历经千辛后得到的大自然所给予的馈赠。
(原文刊登于“社会先知道”,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