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个时代常被称为“流量为王”,但最近大爆的明星里,因剧而红的倒是越来越多了:
相比于单纯发通稿买曝光,这几位都是因剧集和剧里的演技而红的
不仅是刚红的新星,老港星们也依然在很多人的审美频道,经常被cue来夸赞不说,还往往被用来“借古讽今”:
现在回头看,他们很多人当年那么红,真的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好像就是比另一些人更受认可——不仅是明星!
简妮我最近和朋友聊天时,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过得更顺些:
我认识的一个妹子,今年刚工作,每月都在涨薪
关键区别在哪里?如何可以让自己成为这种“一看就有前途”的人?今天就来聊聊看:
01
认真和不认真,区别在哪?
历史和小说中都经常有这样的桥段:
一个各方面都很一般,也说不上当下有什么成就的人,总有某个伯乐能慧眼识珠,得出“此子将来必定不凡”的结论。
而故事的情节大家也能猜到,这人后来披荆斩棘,真的从谁都瞧不起的小人物,成为了青史留名的大英雄:
刘备虽然年轻时就是个卖草鞋的,但他周围的人也说过,他将来必定会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也确实如此
简妮我原来读到这种桥段的时候,都会嗤之以鼻:一个人将来会不会成功,有那么多偶然因素,而且怎么能凭几件事几句话就判断出来?太扯!
但当到达一定的年纪后,再接触人时,会很惊讶地发现,这种桥段其实确有其真实之处!有些人跟他很短暂接触几次,就有一种“他将来一定能行”的感觉——
拿最近大热的明星们做例子。李现其实之前也小红过几部作品,但他讲起演戏,态度依然是“踏踏实实演好每一个角色”:
感觉他不是一个很飘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态度比较成熟
他一下大热固然有很多人觉得“狗屎运”“公司给力”,但他前几部作品口碑不错也是实打实的。
这背后确实有真实的付出和努力:
当然,每个粉丝都会觉得自己偶像很努力……但李现确实前几部戏成绩都不错,演技评价也不错
再比如肖战,粉丝的点是“他没有助理,什么事都要自己处理,还要努力做到最好”:
在明星来说确实很惨了,很多明星好几个助理+保镖呢
但简妮我作为非粉丝,最受触动的反而是他下面这段话:努力于他,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件平常化的事。
因为确实有很多明星把“努力”作为人设和挡箭牌,但努力本身是一件好事,这点是没错的
虽然他们年龄不同、定位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可以共同看到一种品质或者说态度:努力认真做好自己。
杨蓉就夸过朱一龙的态度,对每个角色都很认真,还是认为他“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这一点上,比起普通人我更佩服明星,是因为明星的“认真努力”和“获得认可”之间,很可能是不成比例的。
比起普通人,明星的成绩其实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即使好好演了,但可能剧没了,或戏份被删了,或观众不买账了,或公司不给力了,又或者就是单纯地扑了……
面对“努力依然可能毫无所获”的情况,很多人会选择“那我努力不就亏了”,但那些“会红”的人,往往有另一种态度:
李现谈被观众认可
“外在不可控因素始终存在,但我能控制的,就是做好我自己”——
认为努力就该有收获,难免怨天尤人;承认回报不确定性,但依然会去努力,心态会相对平和与积极很多。
不仅是当红小生!章子怡的演技大家都认可,但她实际上开始时各种被李安嫌弃,是什么让她走到今天的公认演技派地位?
即使是小角色,也要把它做好的信念
其实跟上面几位的态度,本质上并无不同,说白了还是那么几个字,努力认真做好自己。
一个好角色往往会吸引下一个好角色,一个个好角色堆叠,一份份认真积累,章子怡演艺生涯20周年的时候,她赢得了李安的高度认可:
据说李安当年一直想换人,弄得章子怡压力很大——其实这放在小说里,也是很好的“逆袭”素材了
再比如周星驰,今天人们想起他,往往更多想到非常成功的导演,或无厘头风格开创人,但他本身实际上先是一个相当棒的演员:
王晶就高度赞扬周星驰的演技
但比起梁朝伟,他要倒霉的多,前者一入行就各种被追捧,他则跑了很久的龙套:
早期港片中,他真的经常演些匪兵乙之类的角色……
从早期周星驰,到我们熟知的周星驰,中间发生了什么?
看了上面大家可能已经猜到答案:认真做好自己手头的事,不看重短期的得失,而着重于长期能力(演技)的提升。
这一点,王晶提过:
他的目标是发挥更多的演技,而不是简单的拍片多拿钱
他自己在《喜剧之王》这部很有自传感的电影里,也有类似表述:
其实拍喜剧片那会他已经很红了,如果只是为了钱,完全没必要去进行后续那些尝试,大话西游一开始是非常不受认可的。
对于普通人是否如此呢?就简妮我身边的例子来说,也一样!
我认识的一个妹子在琴行工作,刚去时会主动做一些琐碎的事,改善环境,当时问我们这样做有没有用:
这类事,很多人即使被叫去做,也不会做的
她其实也有纠结过,因为这种“认真努力”,说真的看不到什么回报,而且很容易产生“为什么我要做这个,而别人不用”的挫败感:
有一个纠结的过程
但这类人往往有一个特点,他们是“自己想做好”,而非“要有回报摆在眼前才会去做”,所以她最后还是转变心态,坚持做好。
而之所以写这篇,其实也是基于她的启发,她的坚持,不仅让老板把“环境整洁”纳入评比,还让同事们都主动打扫……
最重要的是,用这种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她每个月都在涨工资:
真为她开心!
再比如说,我基友老黄现在带新人,她对于其中一个特别有印象,评价“将来一定会升很快”。
聪明当然是聪明的,但关键是态度极其认真:我基友给的任何意见,他都会踏踏实实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电脑边上,避免下次再犯。
我基友改好他的文件发出去,他会自己下载来对比,哪些地方改了,再研究为什么会被改,下次应该怎么写……这种人,你说老板不给他升职加薪,那不是瞎吗?
02
做的好和做不好,差距从何而来?
如果是一般的文章,写到上面应该就结束了——毕竟,已经很全面地阐述了“认真做好事”的态度很重要。
但说真的,这话我会说,你也会说,身边的人都会说……但事实上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坚持做到——还是要深入去思考为什么。
观念
就简妮我总结,第一个原因是观念:
总有人会觉得“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做多没回报,我就亏了”:
去微博搜相关,这两个留言连着看,特别有意思
从道理上看,不能说这些人偷懒,因为确实,没有人有义务做自己工作范围外的事——可换个角度,老板也没有义务给你涨工资或提供额外机会啊!
这种想法看似“不亏”,但实际上,从长期来讲,浑浑噩噩凑合做,其实首先是丧失了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是没吃亏啦……
我们打个比方,有人一个月给你500块,但要你确保你永远不能提升能力,永远不能升职,永远没有额外机会,你愿意吗?
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毕竟,即使只是想维持现状的人,如果能力永远不提升,当市场上有了更便宜的替代时,稳定也会不复存在。
常被提起的例子是收费站大妈,被替换后,一无所长,无法做别的工作
但当方向换过来,有些人就确实是为了很小的数额,宁愿丧失自己长期提升的机会——从全面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其实是最亏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亏,其实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实际的现在的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长期的损失——现在常说“格局”,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指能不能看到更长远更全面的东西。
很多走红明星当初所做的投入,看起来都是很傻的,比如彭于晏,本身长得够帅,舒舒服服演偶像剧也很红:
他也有怨天尤人的时候,为什么别人红了我没有
他中间有个低谷期,给他时间去重新思考这些问题,而他给出的答案我很喜欢:别管别人怎么样,我自己不够好,我就要把它做好。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往往会觉得,老板先给我们升职加薪,我们自然会做好,却往往忽视了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是老板,而现在有升职加薪的机会……
你是给那些已经表现的很好,甚至已经可以胜任更难的工作的人;还会是给那些简单的事都做得很凑合,但声称多拿钱就会做好的人呢?
连他这种级别的明星,也会面临烂片多了没好角色的问题——更不用说普通人做事一直不咋地了
多半是前者吧?因为信任也是需要累积的。
没人希望担风险,但如果想要改变情况,我们往往只能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是你先做好了,别人才会给你更多机会的,顺序很难更改
彭于晏是怎么走出低谷的呢?
你可能很难相信,把这些人的表述凑在一起,会那么的相似,说白了还是那么几个字:认真做好自己。
如果不是集合起来,真要怀疑他们彼此之间串台词(并不)
为了一部戏去练拳击、练体操,整个身材大变样,听起来不亏吗?太亏了!
但事实上,这个看起来很亏的决定,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太正确了,整个职业生涯都不一样了:
成为了事业的分水岭
第二个问题,我们往往认为,我们做到70分,是因为老板只给我们70分的工资,或者是因为事情很琐碎不重要,没必要太认真……等到机会来临时,我们就会面目一新,认真努力地“做大事”。
但事实上,事有分大小,但小事依然需要做事能力,依然能体现你是否敬业、认真,检测你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做事习惯等等。
很多时候,做不好小事的人,做大事时也会发现自己各种出篓子。孟子义是个很好的例子,之前拍综艺,不注意避免穿帮:
因为太热,就要脱衣服
老师说了,为确保连戏,应该每天拍照,但她昨天白打底,今天黄打底,就连不上:
说照了照片,但还是不一样
不仅是衣服,妆容也不一样,导致戏连不上,后续说是她自己不愿意把脸涂太黑:
结果气的老师说,你是导演还是演员,你还能决定脸要不要太黑了
有人可能觉得,一个综艺节目的小剧场,没必要太认真,等到“大事”来临时,她就会好好做。
但她最近被骂,还是因为她在《陈情令》这种古装剧里,角色居然有美甲——让她在小事栽坑的习惯,在大事上依然会坑她。
其实,我们想象的“我做好了,老板不涨工资”的风险,也并没有那么大: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地方:
杨紫一开始也是没人找
杨紫一开始从童星转型,无人问津,处境非常尴尬。
但她一个个好评角色堆下来,现在谁都要称她“福星”:
她现在机会多多了
环境
除了观念,第二个原因,简妮我认为是“环境”。
很多国人都成长于一个“高压外力”的环境:在家父母管得很严格,在学校老师也管得很严格……
比如郑爽,家长就是出了名的严格要求
这让我们在做很多事时,往往是“他们让我做我才做”,但缺少一种内在驱动力“我想做”——
在外在压力很强的时期,这两类人看不出什么区别,甚至,如果家长管得严,孩子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一旦这种外力不再干涉,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则很难保持高水平表现:
郑爽就是很典型的,没有内在驱动去做好演员的类型,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那些长期发展得更好的人,之所以能坚持认真努力,往往由于她们有更好的内在驱动力。
或者是喜欢,或者是成就感,或者是自我高要求,或者是好奇心——普通人也一样,找到自己的长期驱动力之后,认真的态度往往就水到渠成。
杨紫为什么能演得好?在种种原因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她确实喜欢演戏:
因为这个,她愿意去做很多额外的事,愿意去牺牲
“驱动力”听起来很简单!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想”或“不想”的事,真正的一念之间。
但这么想的人,其实没有很好地区分“情绪”和“梦想”:我看到隔壁小丽变美了,我觉得很受打击,我也希望一样——这种往往只是一时情绪,很容易下头。
而我内心深刻知道,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愿意为之付出牺牲,我愿意承受一时的挫折——这才叫“梦想”,梦想才能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周杰伦之前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音乐史上可以留名的人
看名人和成功人士访谈,会发现他们很多拥有很高远的梦想,在普通人视角看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装逼”。
但简妮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梦想、长期目标、理想的自我这些听起来很虚的东西,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没有这些,你真的很难有长远视野和长期动力。
周杰伦他的目标是创造自己的音乐时代,现在的明星kpi基本就是销量粉丝转发数,整个体系不一样
当然,也不必强求现在的自己就看的很远,目标或者说内在驱动力,往往是分阶段的。
张国荣在接受访谈时就很诚实,梁家辉问他如何保持冲劲:
其实这点很难诶,真的,特别是对于不年轻的人来说
张国荣就坦白承认,原来是为了赚钱,现在是为了保持名声:
哈哈哈如果是今天这么回答,很可能会被大做文章,虽然确实是很诚实
想要赚钱,想要有名都没问题!每个人都会想要活得更舒服一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
内在驱动力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不仅提供动力,还让我们拥有更长远的视野:
当你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其实金钱和名声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所以居老师的目标,就不是“当下赚最多钱”——这种模式是消耗式的,看似来钱很快,实际不可持续发展
但如果你的目标就只是“钱”,你很容易陷入“老板又没有给我涨工资,我为什么要多做”的思维困境……
不仅如此,做的决定可能会让你短期挣到更多的钱,但丧失了长期的挣钱机会。丁小芹是个很好的例子:
明明样貌发展都很好,为了几万块卖假包,最后官司缠身,还可能变成通缉犯:
但如果只看短期,确实是很快地捞到了钱……
评价
第三个因素,简妮我认为是“评价”。人要坚持做一件事,真的是很难的,所以往往需要正反馈。
但当你本身就不怎么样的时候,你身边的人也很大概率不怎么样,相互鼓励前进是少数情况,更多时候是打击你:
所以,你说这部剧多写实呢?
简妮我个人很倡导的一个习惯,是定期给自己写总结,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定期给自己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做的好的地方,在日记中夸自己,奖励自己一点空闲,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其实很多人请老师也是做这些事)。
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反省,发现问题才可能改善问题:
现在流量明星之所以惨,原因之一就是粉丝都在夸,让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周围人能有正面的评价,当然很好。但即使没有,也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和驱动力:
我用心做了,我相信有人能感受到。
其实你说有什么秘诀呢?人人其实都是说,要好好做
外界的评价,往往很难是完全客观的,往往带有情绪性和片面性,误解和恶意曲解的情况也不会少。
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控制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但我们能做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态,回归我们的内在驱动力,还是坚持“把事做好”:
张国荣当年也是被骂的要死,不过从访谈来看,他也能怼的哈哈……哎,好可惜。
短期内,明星红不红,普通人有没有钱,看起来都有很强的随机性,也许你很好,只是机会不到。
但长期来看,认真做事的人,机会总是会比别人多一些,短期的起起落落就由他去:
不过平常心对待,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啊!
03
怎么做到保持良好状态?
上面的观念、环境、评价,其实解决的都是“驱动力”的问题——
当你有长期内在驱动力,你才会坚持认真努力地把事做好,即使遇到波折,即使偶尔失败:
知道自己的方向,但不过度执着于结果
简妮我虽然不是朱一龙的粉丝,但我一般还蛮喜欢这种从不红到红的明星的(可能因为自己也不红哈哈哈哈),因为往往有更平和的心态。
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
然后再不成功,也可以不带后悔的放弃
最后再讲讲“把事做好”的方法,都是我工作中日常碰到的例子。
重新思考:你的价值在哪里?
上文提过,其实做事的核心,大体就是两点,“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时,都只会看到“任务”这个层级,而看不到更高层的“我在解决什么问题,我创造了什么价值”。
以我的工作为例,我让助手找两张“刘嘉玲两张侧面表情对比,说明她表情变成熟”,如果仅看字面,她们找给我的是这样的:
有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但事实上,如果上推到“目的”这个层面,上图显然是不合格的。
第一,做对比,结果两张角度和表情都不一样,怎么对比?——理解工作目的,可以更好地梳理工作要求,这是做好事的第一步。
第二,因为图片最终是做成文章的插图,这种一个大一个小的拼图,看起来会很不舒服,比较好的例子是下面这个:
要选择角度、表情和大小都相近的,这样对比就很明显
再比如前文茹茹的例子,她本身做的是销售,按说环境整洁和工作内容并不直接相关……
但如果我们回到岗位的核心价值“卖出东西”,那就一定牵涉一个信任的问题:如何让别人更信任你?信任你的认真,信任你的实力?
那么整洁的环境显然比脏乱的环境,更显示了“管理得当”“工作认真”“注重细节”等品质……即使老板没有提,自己对自己有要求,根据需求做的更多更好的人,大概率会发展得更好:
很多成功人士,都属于“即使外界对我没要求,我对自己也会有要求”
细化问题:具体哪里做不好?
当然,有时候即使想要做好,但确实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个时候,就需要“细化问题”。
一个很简单例子,助手小景检查错别字,总是检查不出来。我让她想办法提高,她只写给我“以后会更细心”就没了。
但事实上这种“反省”基本没用,因为人的细心程度或聪明程度,很难在短期有重大提升。
然后被我训了一顿
更好的方法是,理清楚,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我不会”“就是不行”,弄清楚自己具体哪里不会。
其次,针对这个具体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尝试一下,有没有帮助:
做事的方法很重要
比如看不出错别字,可能是读太快,可能是跳读,可能是语文不够好……
对应措施是在内心读出来,用笔尖划着看,去找错别字大全练习——这才是“对症下药”,比起简单地“我会更细心一点”更能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进步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的,比别人多上心一点,多观察,多体会,张曼玉也是这样的。
一开始是随便拍的,后来才开始认真
曼神把她演技的进步,归功于她“比较敏感(想得比较多)”和“会观察别人(注意细节)”——其实在我们工作上,类似方法也可以优化结果。
敏感的人比较适合做演员,就是自己比较苦
最后,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样的明星会红?什么样的人会变有钱?
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抛开那些不可控的不确定性,秘诀其实大家都在一再重复:努力认真把事做好。
越来越觉得,除了先天智商,一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的观念、驱动力、做事习惯等等,很多人明明可以变得优秀得多!
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才有底气提要求——有这种态度,明星迟早会红,人也迟早会出色!共勉成长!
微信: BeTheBeauty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bethebeauty@sina.com
(除手绘图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