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将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北京工作全过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首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
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质量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市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减量中调结构、促提升、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注重先立后破、整提并举,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北京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扎实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达2.23万件。坚持“随拆随绿”,新增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今年1~7月“留白增绿”完成增绿996.4公顷。把背街小巷作为主战场,核心区2336条背街小巷近60%已整治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注重区域联动、重点突破,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重要阶段,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通航,五年来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50万亩,2015~2018年北京到津冀投资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7000亿元。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018年底首批35个市级机关顺利迁入,今年组建了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赋予市级管理权限,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错位发展、协同共进、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加快形成。
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区域专项行动计划落实落细落地。通过一批重点区域发展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农村地区和城南、西部、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南地区今年1~7月完成投资770.3亿元,南中轴地区规划方案取得阶段性成果;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积极探索大型社区治理经验,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新首钢地区国际人才社区加快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大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今年上半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8%,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8.9个百分点。
聚焦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
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北京市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加快建设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唯一出路,不断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北京市注重激活央源、地源、民源、外源等创新资源活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重抓好“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怀柔科学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五大科学装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今年上半年中关村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2012~2018年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年均达5.8%,始终保持全国首位。今年还推出首批1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坚持做好“白菜心”,大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近年来北京市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制定实施“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编制工业互联网、5G、无人机、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2%,比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四成,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坚持优化内需结构,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北京市加快完善消费体制机制,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率先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今年1~7月,制定实施鼓励连锁经营等16项促消费政策,涌现出海淀五棵松华熙LIVE、朝阳合生汇等一批夜间消费新热点,市场总消费增长8.1%。投资更加注重补短板、优供给、强弱项,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入,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民生领域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北京实现了以更少的人口和资源支撑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2012年以来,北京GDP年均增长7.1%,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1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24.4万元,位居全国第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1.31吨标煤降至2018年的0.25吨标煤,能效水平居全国前列。
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着力提升改革开放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为导向,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北京市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7~2018年,先后制定实施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9+N”系列政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今年又发布实施“9+N”政策2.0版,以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实践推动了13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修订和出台。2018年北京在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为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提升32位,作出了北京贡献。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北京市抓好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落地实施,推出117条改革开放举措,中关村先行先试国资国企、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上半年研究制定市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引,稳步扩大员工持股试点范围,市属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11.6%和14.2%。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实施,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全年预计节约11亿元以上。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契机,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北京市着眼于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落户北京,北汽南非工业园、北控柬埔寨金边经济特区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经过3年努力,形成了68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举措。今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放宽外商投资性公司设立条件等一批试点措施率先落地。今年1~7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57家,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重超过1%,服务贸易规模占全国比重接近20%,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
聚焦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
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坚守生态建设高标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持续大力度治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蓝天白云绿水。坚持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在压降燃煤、控车减油、工业治污等领域精准发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43%,今年1~7月为45微克/立方米,为历史同期最低。以“河长制”为统领,实施两轮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污水处理率由2011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93%,密云水库蓄水总量超过26亿立方米,创近20年新高。
抓好大尺度增绿,不断丰富城市绿色休闲空间供给。注重发挥园林绿化生态、景观和民生等多方面功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高质量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基本形成以“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为骨干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截至今年8月15日完成造林绿化19.5万亩。
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提升生态涵养区发展质量。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的“后花园”,北京市坚持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扩大城市生态容量,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18年出台了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加强“两山三库五河”生态保护,系统推进“一城两带多园”绿色发展。建立平原区域和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市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
聚焦补齐短板和成果共享
着力提升社会发展质量
民生关系民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北京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增投入、建机制、兜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北京市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围绕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农户等重点群体持续加大稳岗就业支持力度,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今年1~7月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保持在1.4%和4.2%左右的低位,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9%,高于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制度全覆盖到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北京市围绕保障基本民生,优化服务资源布局,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高度重视解决“一老一小”突出问题,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累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800家,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实施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增学位30万个。完善城乡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加速布局便民服务设施,目前全市共有基本便民商业网点约4.6万个,城六区已基本实现7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
突出大抓基层、到基层解决问题,提升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积极探索以聚焦民生、专注基层、优化服务和回应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建立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联动、快速响应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今年上半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304.9万件,群众满意率从60.3%上升到72.9%。街巷长制、小巷管家普遍推开,“小院议事厅”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持续深化,实现了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大考,北京市发展改革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以“无我”和“赶考”的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首都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谈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