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良渚五千年又怎样?还不是躲不开乾隆?

2019-07-25     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

不久前,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中国文明史的悠远古老被全世界认可的证明。


作为主角的中国前前后后各大宣传、庆祝活动无缝衔接,而最大的“广告”,应该要算故宫博物院联合浙江省,在7月16日-10月20日之间举办的史上最大良渚文物特展。


展览就在武英殿的内部,从故宫正门进入往左,穿过熙和门,最近的那个殿就是它。这次展览,有许多有意思的看点,有的是未解之谜,也有的让你会心一笑。


良渚人的“真神”


在良渚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人创造的一种统一的神灵形象,他们将其刻画出来,作为王国庄严的“神徽”。


神徽是一个头带羽毛的神人,骑在伏地神兽上的图案,被称作“神人兽面纹”。神人脸部尽可能的写实,眼、鼻、嘴齐全,双手五指分明,搭在神兽上;神兽的两只眼睛很大,占去了脸的大半部分,它形态夸张,大嘴露齿,身上刻满了涡纹图样。




这个神徽,大量地在良渚玉器中出现。在5厘米见方的玉器上,良渚人竟然可以刻画出5、6条线,完成对神徽的塑造,让人不得不去想象他们是如何在5000年前完成这样精细的工作的。


庞大的城池


良渚古城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分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其中,仅内城占地就达300 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 4 倍之多。




古城有发达的水利系统,不光具备农业灌溉系统,更有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其先进程度让更为古老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用来引水的水渠都为之汗颜。

据测算,良渚人口约为28000人。庞大的古城、人口及成熟的水利系统,催生了最初农耕文明。


良渚出土的碳化稻谷


据良渚的农事工具、灌溉面积、人口数量估算,至良渚神秘灭亡前夕,良渚人共拥有约 83 亩水田,平均亩产量可达100多公斤。

全是左撇子?


有农事经验的人会知道,收割作物,镰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良渚晚期就出土了许多石质镰刀。



良渚石镰


这些良渚镰刀都是单面刀刃镰,单面刃的镰刀,必须在制作时就确定使用者的利手习惯,是左手持拿还是右手持拿。

有趣的是,在良渚遗址中出土石镰,从刃面结构和方向看,专供左撇子使用的左利手石镰占到总数的90%。




现代社会中左利手者与右利手者比例大约为1:9,即十个人里有一个“左撇子”。而生活在5000年前的良渚人为何与现代人正好“交换”了比例,对研究人员来说,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乾隆与良渚


良渚玉器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土了,文人虽然不能完全搞清它们的用途和年代,但是都非常喜欢它们的造型,都以拥有一件古玉为荣,没有条件的,也希望拥有一些瓷器仿制品——琮式瓶就是这种诉求的产物。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乾隆皇帝可不属于没条件的,这次展出的260件(套)良渚玉器中,有34件是清宫旧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乾隆皇帝的藏品。

由于前文提过,对良渚的存在没有文献记载,一直到清代,包括大藏家乾隆皇帝在内,古人都未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辨识。

比如这只玉琮,下边加上了一个紫檀底座,变成了一件散发着两个不同时代韵味的插花器。


而这只玉琮,则被添加了一套量身定做的铜胎掐丝珐琅内胆,作为御用的笔筒使用。


还不算完,乾隆皇帝还在珐琅内胆上提了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这辋头是汉代轿子上的一种部件,乾隆皇帝错将它认为是汉代的玉制品。


而另一件题有乾隆诗句的玉璧则更为有趣,他不满足于修整良渚玉器的外观,更是在这件玉璧面上刻下了《咏汉玉素璧》的隶书御制诗,这回虽然器物的名字和用途弄对了,但是时间判断还是晚了几千年。


乾隆皇帝对这块玉璧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你只需要将这件充满玉璧充满包浆的外观和其它良渚玉璧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点击图片,或者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头条号观看精彩视频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tkKOGwB8g2yegNDHq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