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的历史见证——上海解放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2021-03-26     政协往事

原标题:解放上海的历史见证——上海解放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烈士的部分遗信、遗物 (资料图片)

1949年5月12日,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及“钳击吴淞,解放上海”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和上海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里应外合”发起解放上海战役。经过16天的鏖战,上海这座举世瞩目的东方大都市,终于摆脱了黑暗,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位于上海市宝杨路599号的上海解放纪念馆,集中展示了解放上海的这段历史。通过250余幅图片、120余件实物,生动地再现了解放上海战役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成为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记忆。

战地日记:“最后的战斗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

1947年8月11日,张勇在日记本“写在前面”中写道:“在很早以前我就想有这样一本漂亮簿子,现在是如愿了。我很爱它,我将要它变成我的历史,变为我的斗争,变为我的工作。从今天起,从战斗动员起,我开始我的革命,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能反影(映)着我的思想、工作、作风。我将有一个希望,希望在我旁边的战友,当他为人民完成了任务时,最后的一点血流干了的时候,能替他收拾着这本子,看看他是怎样工作的一个革命战友。”

在解放上海战役的月浦攻坚战中,张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三营副教导员。渡江战役时,张勇的爱人胡兴野也在29军87师,是师部机关指导员兼文书,但彼此难以联系,只能偶尔通信。在张勇的遗物中,有他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前3天(1949年5月9日)写给新婚才2个月的妻子兴野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希你努力工作,在支部中很好动员,展开组织活动,使每个同志都紧张起来。我也如此。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他是这样想的,也确实这样做了。1949年5月14日,在解放上海的月浦主战场上,张勇英勇地冲到最前沿,阻击敌军坦克进犯,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其中一辆。而他自己也光荣牺牲。噩耗传到妻子耳中的两天后,信刚刚寄到,此时已是阴阳永隔,这封信竟成了他的遗书。

这封信的发现过程也很打动人心。胡兴野后来与张勇的战友成婚,沈鸽兵就是他们的孩子。捐赠时,沈鸽兵告诉我,母亲一直有个珍藏的小盒子,平日里谁也不能碰,大家都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直至母亲过世,清理遗物时才发现,盒子里就是这封信以及张勇的战地日记和立功奖状。沈鸽兵说,母亲并不避讳和张勇叔叔的这段感情,相反,两家人还常来常往,逢年过节联络问候,情谊已延续几十年。

一等功臣奖章:英雄回家乡深藏功与名

数十年深藏功与名,一生不改革命本色。邱祖清今年90岁了,家住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居委会。1949年5月,18岁的邱祖清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不怕牺牲,连破敌人多座碉堡,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1964年,邱祖清转业到南通交通部门工作。不论转到地方工作,还是1986年离休之后,邱祖清都不曾提起当年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立下的战功,不曾向组织提过任何照顾的要求。

1931年1月,邱祖清出身在一个穷苦人家,年幼时曾乞讨为生。8岁的弟弟和12岁的姐姐,又饿又病夭折了。“那时候就有一个念头,我要去当兵,解放全中国,让穷人翻身做主人。”就这样,1947年12月,16岁的邱祖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一天,入伍1年多的邱祖清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至今仍记得连长曹海云对他说的话:“邱祖清同志,你从现在起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马上就要渡江,解放上海,希望你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此后,渡江作战、解放上海,他都表现英勇,最突出的就是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月浦之战。

要解放上海,首要是消灭在上海城市外围据点的敌人。吴淞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月浦镇是通往吴淞的大门。邱祖清所在的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在此次战役中执行攻坚任务,连长、副连长、副指导员接连中弹倒下,不少战友牺牲。邱祖清在向营长报告后带领七连发起进攻,将两组手榴弹绑在身上誓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我算是临危受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在月浦激战中,敌军的武器装备和防御工事比我军要强得多,面对敌人几百个碉堡和地堡,想要攻破非常困难,他带着3名战士先后炸掉了好几座,为全团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历经半个月的激战,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在总结表彰大会上,邱祖清荣获“人民功臣”奖章。

木刻画:解放军到,老百姓笑

1949年5月28日清晨,上海市民打开房门,几乎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只见街沿旁、屋檐下,到处是怀抱枪支、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指战员。征战的硝烟还残留在他们疲惫的脸上,酣甜的睡梦中却没有胜利者的骄矜。他们宁肯露宿街头,也不愿打搅上海市民。这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市民的第一份“见面礼”。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为迎接上海解放,组织画家创作了《解放军到,老百姓笑》这幅木刻画。

其实,早在1949年4月1日,陈毅、粟裕就下达命令,颁布“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让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各部队印制成“口袋书”,人手一份,作为指战员、工作人员进入上海城市生活行动的准绳,要求“人人熟记,人人做到”。入城三大公约是:遵守军管委及人民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各种规定;遵守城市政策,爱护市政设施;保持革命军人艰苦朴素的传统作风。入城十项守则是:无故不准打枪;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无事不上街,外出要请假;车马不得在街上乱跑;不准在街上吃东西,不得扶肩搭背,不准拥挤街头;买卖要公平;驻地打扫清洁,大小便上厕所;不准卜卦算命赌博宿娼;不准封建结合徇私舞弊;不准在墙壁上乱写乱画。

“胜利之师”睡马路的消息,随沪上各大媒体传遍海内外,美国之音不得不作了报道,就连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也载文说:“各项消息指出一个历史性的事实,那就是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

战地文物:“嫁”到上海去“安家”

为上海解放纪念馆捐赠文物最多的人,名叫吴文桂,当时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政治部民运队队长。笔者曾六上北京采访她,她是“倾其所有”,全力协助我们。她动员全家,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用于查找、整理,共向上海解放纪念馆捐赠了66件档案和文物,约占纪念档案和文物的1/5。她还努力为我要征集采访的一个个对象牵线搭桥。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民运队在当时是做什么的。他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做战勤工作,比如要收集战斗器材、粮食等,还要掩埋战地上的尸体。吴老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民运队的一位女同志要执行掩埋尸体的任务,但尸体烂得快而且量大埋不过来,可这位女同志却咬牙坚持住了,一天两天三天……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昏倒在现场。

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吴文桂为了给部队筹借修筑工事的器材,冒着大雨赶往嘉定方泰乡的老乡家中,路上不慎跌入一丈多深的坑里。直到次日下午器材筹集完毕,才发现人已无法站起,脚更是肿到鞋子也脱不下,只能用剪刀剪开鞋子治疗。但踝关节刚复位,她就立即扶着别人的身子站起,动员那些因担心敌军轰炸扫射而不大愿意运输器材到前方阵地的船工们:“还请各位乡亲们辛苦一夜,请各位帮帮忙,我和大家同去同回。时间就是生命,现在就开船。我坐第一船,大家跟上。”目睹此景又听闻此言后,船工们撑篙开船。

2005年,吴文桂将这么多档案和文物交给我时动情地说,这些“宝贝”伴随着他们一家辗转南北近60年,现在要“嫁”到上海去“安家”了,心里的确有些舍不得,但能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那就值得。

(作者系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rLmbngB8MnI47Ij-_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