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旧照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父亲命令将竹竿竖在楼顶平台上,将国旗升上蓝天,当代表国家尊严的国旗压倒了周围的太阳旗在晴空飘扬时,租界上观战的民众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等口号,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上海《申报》刊登一篇特写:“朝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
100年前,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大潮中应运而生。从此成为培养有志青年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熔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埔军校适应革命需要,迅速培养出数十万学生,为打倒列强除军阀,浴血奋战,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
我的父亲谢晋元,目睹帝国主义者制造“沙基惨案”,残杀中国民众,愤然从中山大学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后转政治科,毕业后,即参加北伐。
1937年,侵华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想灭亡中国。全国人民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旗帜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
8月9日,日军制造上海虹桥机场事件,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状态。11日深夜,时任第88师262旅中校参谋主任的父亲奉命组织该旅524团从无锡出发,开赴上海。
13日上午,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进攻。日军依仗海陆空军优势火力,叫嚣:“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敌人的暴行,激起我军同仇敌忾,英勇战斗。14日,我军全线反攻,攻克敌盘踞的虹口、江湾、杨树浦等多处据点。遭此打击,日军从本土调精锐师团和军舰增援,在沪日舰达30余艘,飞机400余架,总兵力达20万。日军利用其海空军优势,从吴淞口等处登陆,避开我军主力,从外围包抄上海。我军将士英勇顽强,与敌拼搏,消灭日军数万人。但是,在敌人火力优势的攻击下,大场防线被突破。10月26日,我军全线撤退。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第88师师长受统帅部命令,要求选派一位坚定果敢的军官,率领一支部队据守要点,担任掩护工作。并要求坚持一段时日,以争取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谴责日本侵略行径,期望引起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声援。
孙元良师长郑重选择后,命令父亲率领524团一营断后掩护。父亲接到师长手令,表示决心以生命报效国家,誓死完成任务。他立即会同第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分头通知各连,全营向四行仓库集中。
四行仓库是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个银行储蓄会的堆栈,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现西藏路桥)西面,是一幢五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仓库内储存了几万包粮食、牛皮和丝茧等物资,由于墙厚楼高,易守难攻。部队进驻后,父亲与一营长杨瑞符集合部队作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据守四行仓库,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支孤军。他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当时全体战士情绪激昂,按命令分头设防,用仓库储存的物资和沙包将底层门窗全部堵死,二层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利投弹射击;同时切断电源,便于部队隐蔽,并阻止敌人利用电线纵火;仓库东南角有一家烟杂店,打一个墙洞与之相通,与对面新垃圾桥北堍的英军碉堡可以通话。父亲命令各连清点人数,造好名册,以便牺牲后按名册上报,优抚家属。他组织一支敢死队,亲自掌握,以防万一。又在仓库外布置一支部队,沿苏州河边布置沙袋工事,阻击敌人,掩护库内工事作业。待一切部署完毕,已近天亮了。
27日下午2时,敌兵大批涌进,来势凶猛,直抵苏州河边。父亲在楼上窗口见敌接近,即下令开火。掩护部队也突然投弹、射击,与仓库楼上形成交叉火力,杀伤大批敌人,并炸毁敌战车两辆。激战两个多小时后,警戒部队退入仓库,敌兵企图跟进,堵门攻击,我军从楼上窗口扔下大批手榴弹,敌遗尸溃逃。之后敌军小批部队轮番进攻,在我军扫射下死伤累累,惊恐逃窜。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名。
驻守新垃圾桥的公共租界英军,见我壮士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身处绝境,从27日凌晨起,多次婉劝我军卸去武装,退入租界,并保证我军人身安全。对此,父亲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
租界内的中国民众从猛烈的枪炮声中,知道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杀敌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深受鼓舞,纷纷会集在苏州河南岸和附近高楼上观战和助威。他们不顾流弹横飞,见我军消灭了日本侵略军,就一齐拍手欢呼,高声叫好;见敌军偷袭,便大声喊叫和用大黑板写字、画图,报告我军防备。从早到晚,观战的人群川流不息,多达十几万人。在八百壮士崇高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各界人士自发组织起来,捐赠大批食品、药品。当了解到我军急需国旗时,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于夜间送入仓库。父亲命令将竹竿竖在楼顶平台上,将国旗升上蓝天,当代表国家尊严的国旗压倒了周围的太阳旗在晴空飘扬时,租界上观战的民众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等口号,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上海《申报》刊登一篇特写:“朝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
民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鼓舞了八百壮士的斗志。28日晨,父亲亲手狙击,毙敌两名。在敌兵企图爆破仓库,用坦克掩护步兵冲击洞口的紧要关头,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自己身上绑满手榴弹,拉了导火索,从5楼窗口跃入敌丛,与10余名敌兵同归于尽,英勇壮烈的情景,令人泪下。29日,父亲致函上海某团体表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卫国守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必与敌周旋到底。”慷慨激昂的言词,令人起敬。30日,累遭惨败的敌军,羞恼成怒,不断以3吋口径平射炮猛轰,密集时竟达每秒一发;并以汽油浇洒,到处纵火,使仓库四周成为一片火海;日军扬言:“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
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打击了侵略军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全世界瞩目的事件。但距离仓库近在咫尺的新垃圾桥南面,有两只巨大的煤气柜,日军遭到惨败,扬言采取疯狂手段进行报复,万一煤气柜中弹,则半个上海将化为灰烬,中外人士的生命财产会遭到重大损失。为此,公共租界当局多次电请中国政府命令孤军撤出战斗。10月30日晚,最高当局的撤退命令通过多种途径传达到仓库,谢晋元感到非常突然,再三表示全体官兵均已决心死守到底,要求成全壮士们与仓库共存亡的决心。最后因军令难违,只得含泪指挥部队撤退。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千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道义上的胜利。
当时,全面抗战刚刚开始,中日两国在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正因为国力、军力、装备等方面相差悬殊,才产生了国人精神、意志、斗志上的懦弱。很多人认为:“中国不能和日本打,早打早亡,晚打晚亡。”而父亲早在全面抗战开始前几年,就立下誓言:“只要我们每一个军人,勇敢不怕死,敢于战斗,中国就不会亡。”这种为国牺牲的决心,激励大家战斗到底。
人们作了一首歌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不会亡。”雄壮激昂的旋律,在以后的抗战期间,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励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拿八百壮士做榜样,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去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歌声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决心,表现了中国军人敢于战斗、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中国抗战从此得到世界人民的巨大同情和支持。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单,父亲等“八百壮士”被列入其中。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作为市重点工程进行扩建,扩大展馆面积,充实展览内容,成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窗口,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对外开放。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父亲写给母亲凌维诚的家信。“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淞沪作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说明写信的时间是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父亲即将率领第262旅从无锡开赴上海迎敌。“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占我东北、华北,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寇蚕食,他们要灭亡中国,实现其吞并世界的野心。如果我们军人不坚决抵抗,子孙后代将沦为亡国奴,过着悲惨的生活。可是,国家民族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革命军人手中,只要我们不怕牺牲,勇敢杀敌,侵略者的阴谋就不可能得逞。“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职,庶免旅人之分心也。”父亲一心为国杀敌,履行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职责,为国不能顾家。但又始终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子女,只能把一切重担,都托付给我母亲。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杀敌,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作者系谢晋元之子,民革杨浦区委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