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享网络传染,我们来看看,在更大的社会网络中,一个行为是怎么扩散的。
讲到行为的扩散,就不得不提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
勒庞发现,一个人融入群体之后,很容易被群体的情绪化特征所左右,做出从众行为。
所以呢,自勒庞之后,从众行为就和盲目、非理性画上了等号。似乎人天生就有这么一个缺陷,就是容易在群体中失去理智。
但其实,很多从众行为并不盲目,它们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网络科学里,我们把一个人跟随他人行动,进而导致整个网络都拥有相同特征或偏好的现象,叫做“网络传染”。
网络传染,又分为社会传染和生物传染两种。比如,流感在人群里的传播,就是生物传染。你得不得病,取决于你有没有接触病原体,这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社会传染就不一样了。社会网络中的传染,本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我们看到别人的举动,然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网络传染的机制了。在社会网络中,传染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有两个机制在起作用:一个是信息效应,另一个是网络效应。
信息效应
信息效应是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假设:
其他人之所以做出一个行为,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你作为旁观者,在观察这个行为以后,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去效仿他们。哪怕这个决定和你之前所掌握的私人信息是相悖的。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外边逛了一天,到了饭点,你打开大众点评,想搜搜看周围有哪些美食。你看到,不远处有一家A餐馆,评分是5分;几步之隔,还有一家B餐馆,评分是4分。你该去哪家呢?
我想,不用多说,当然是去评分更高的A餐馆。
没想到,到了餐馆跟前一看,A餐馆门可罗雀,稀稀拉拉地坐了两、三桌顾客。B餐馆呢?里面是热火朝天,几十张桌子都被占满了。面对这种情形,你会选择在哪一家餐馆就餐呢?
我想,你多半会选择在生意火爆的B餐馆用餐。
你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你相信,那些在B餐馆就餐的顾客,肯定掌握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和你这个外地人比起来,他们可能更了解本地的情况,他们是餐馆的回头客。即使他们的选择,和你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信息有所出入,你依然会认为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加值得信赖。因此啊,你选择在B餐馆就餐,与其说是盲从,不如说是基于信息效应的理性行为。
经济学里,还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叫做“信息瀑布”。它讲的是,当人们的选择受到前人信息影响的时候,会放弃自己喜好,追随前人的选择。
金融学里则换了一个说法,叫做“羊群效应”,讲的也是在证券市场上,人们会跟风购买或者抛售股票。
以往,我们都把这些现象归类为非理性行为。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信息瀑布,还是羊群效应,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理性驱动的,是信息效应在起作用。
网络科学家通过研究金融行业的社会网络就发现,投资者对于新股发行的反应,分析师对于推荐哪支股票,保险公司对于特定风险的判断,还有银行作资产减记、经理人决定如何支付股利,等等,大部分金融决策都是通过观察同行、借鉴他人的决策来行动的。
金融市场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强、复杂性高,而且你必须快速行动。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对每一种商品、每一种机制都做到深入了解,也无法对每一种广告、每一种推荐都进行辨析。
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做推断,反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网络效应
讲完信息效应,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导致从众行为的机制,那就是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常见于一种情况,那就是用户越多,产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比如,传真机、社交软件,都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
我们之前讲过一个概念,叫做关系强度。网络科学家发现,信息效应,弱关系就足够了。而网络效应,主要发生在强关系之中,并且是好几个强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安装微信App的那个时刻。一定不是因为陌生人的推荐,而是因为你看到最好的朋友已经装了微信,看到你周围的很多人都在用微信,所以,你也决定加入他们。
网络效应,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单边网络效应和跨边网络效应两种情况。
单边网络效应,比较简单,它讲的是产品的价值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比如手机,只有你的朋友也拥有一部手机,你才能跟他通信。越多人拥有手机,手机对你的价值就越高。还有刚刚讲的微信。
你总是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微信,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你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是网络效应把你绑在那里,让你很难再去考虑使用别的社交软件。
我们再来看跨边网络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产品同时面向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一个群体有新的用户加入,那么,这个产品对于另一个群体的价值也会增加。
比如,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越多,投资股票的人就越多;投资股票的人越多,公司就越有动力在这个交易所上市。信用卡也一样,商户越多,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商户就越多,形成一个正反馈。
当然,跨边网络效应最典型的应用是互联网平台。像亚马逊、阿里巴巴、领英、Uber、Airbnb都遵循了类似的道理。
比如,在淘宝上,卖家越多,网络对于买家的价值越大;反过来,买家越多,网络对卖家吸引力也就越大。一旦形成正反馈,网络的规模就会迅速扩张,自我强化。
滴滴的例子也是一样。越多的乘客注册成为平台用户,对于司机来说,这个平台的工作机会就越多;
反过来,当越多的司机涌进平台,对于乘客来说,他们等待接送的时间就会更短,使用滴滴的意愿就更高。网络的所有参与者都会因此受益。
互联网行业为什么“烧钱”?
讲到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容易出现“烧钱”的现象了。
一个产品如果具有网络效应,那么,企图从很小的规模起步,慢慢培育市场,就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如果该产品没有被广泛接纳,对于用户来说,就没有价值。
因此,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初,就应该将产品价格定得比较低,甚至是免费提供给用户。
这么做也许会在早期带来亏损,但一旦产品达到了引爆点,也就是可以促发网络效应的门槛值之后,公司可以通过变现规模用户流量来弥补前期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用户也会愿意支付一定的代价,继续使用它,因为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切换的成本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把“烧钱”作为增长战略?
这是因为如果市场上同时出现了多个竞争产品,那么,谁先快速地达到引爆点,谁就会使其它竞争者的价值黯然失色。
所以,当滴滴和快滴、美团和饿了么,这些互联网公司纷纷采取免单、送券、打折时,它们真的是钱多了花不完吗?他们真的是为了回馈客户吗?都不是。
他们是在抢占网络效应的引爆点,是希望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解锁网络效应的红利。
在人类的历史上,铁路、电报、电网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竞争。“烧钱”的现象并不新鲜,一切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要把网络效应和单纯的规模效应相混淆。比如说,共享单车其实就不具有网络效应。
确实,共享单车是投放得越多,使用起来就越方便。但是,共享单车有一个问题,就是一辆车别人用了,我就用不了了。新用户的加入,非但没有增加网络对我的价值,还妨碍了我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拼命烧钱,就不见得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了。因为它只有规模效应,没有网络效应。
生活中,还有那些从众行为你认为是理性的?它们属于信息效应,还是网络效应?
超市促销,很多老年人去排队购买鸡蛋,我认为这也是理性的,大多数老年人就是有时间去等着排队购买促销打折的物品。
这个应该还是信息效应。
学校里的餐厅,学校里的移动卡使用人数就是要比联通卡和电信卡多几倍,每年九月新来的学生一看促销场景,再问问学长,大部分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移动,我也选的移动,我认为这是理性的,因为三种卡我都用过,移动卡在这个学校里信号就是好。
这个应该是网络效应。
“从众行为”是理性决策? 这个新认知倒是让我出乎意料!
心急火燎随大流。
那为什么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会选择随大流的从众行为? 罗胖不是一直强调我们要做一个独立特行且正确的终身学习者吗?
为啥一到现实生活,我们就撕下面具,露出庐山真面呢?吃饭看人多,网购看销量,连排队都挑长龙!
网络传染给出了答案,这是网络传染的机制之一,信息效应。这是本能的理性,进化的选择。一句话理解就是,我们面对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以趋利避害的求存为原则,选择对自己未来最有利的行为方式。
记得罗胖有一期说的也是人类本能相关知识。里面说到,那些面对未知危险,要一探究竟的“智慧”人,结果都葬送了性命,反而那些闻风跑路的“蠢”人活了下来,并在漫长的进化中,写进了我们的基因。
原来,从众行为、羊群效应都是我们自身的本能反应。
网络传染的另一个机制,就是网络效应。今天“网络效应”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商业模式的重要一环。
通过烧钱,去教育用户,培养市场,导致强者恒强,正向增强回路效应,本质上都是网络传染里的网络效应机制在起作用。
也让我们对个体行为方式有了新的思考,理性最终还是要为本能服务的,这是人性的使然。
透过现象看本质,目的还是矫正认知偏差,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年轻人涌向大城市,这种从众行为是理性的。
表面上看,大家一窝蜂向北上广深聚集,是跟风而为,既不考虑生活成本,又不顾及个人幸福指数。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既包含信息效应,也包括网络效应。
信息效应上,大城市是人才、信息、资金、文化交流、工作职位的聚集地,看着别人都聚在大城市,又有很多发展机会,不管怎么样,先来找找机会,可能性不其他地方大很多。
网络效应上,大城市提供的公共物品比其他地方,无论种类质量都远超其他地方。
尤其是医疗和教育供给上,因为用户多,案例多,大数据多,分析研究人员就多,自然供给质量就高,同时推动基础设施保障水平高。正回馈下,极化效应显现,推动人越来越多向大城市聚集。
所以,逃离北上广才是非理性。无论怎么选择,关键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每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