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高天 三剑客
文/剑客高天 图/大唐
01
女士官小宋,是门诊部的一名文书,也是一名护士。
今年她30岁了,服役满12年,很舍不得离开部队。可是同龄人到了她这个年龄,基本上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
小宋,是地道的山东姑娘,身材修长,能歌善舞,业务水平优秀,性格开朗,长得漂亮,算是门诊部女兵里的“校花”,因为年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年年在单位评功评奖,可一晃30岁来了,自己也无形中成了大龄未婚女士官。
父母也是一个劲的催她赶紧找个人,把婚结了,能不能套改四级军士长,父母似乎不在意这个。
她说,不想随便把自己嫁了,也很喜欢部队,想继续留下来。可女士官到了服役满12年,算是到头了,有几个能成为四级军士长的。
这下,她有点闹心了:30岁了,回到地方不得不重新出发。
面对退役这个问题,跟很多男士官一样,她也很迷茫。
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女士官规模数量不断加大、岗位范围不断拓展。
女士官群体的多元化,中士、上士军衔的女兵已经越来越多,并开始逐步扎根主战岗位。
2016年,海军面向多所地方院校招收了首批定向培养女士官。
2018年,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六批赴马里维和首次选派女士官。
2019年,陆军首批船艇女士官学员,在各专业岗位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习,成为陆军船艇部队海航各通信专业女士官。
身怀绝技的女子特战队上士班长和丽梅;从大学生到发射架指挥长的”女汉子”上士许亚路;独爱橄榄绿的“二等功”荣立者胡藤.....
越来越多的女士官在侦察、通信、自动化、临床医学、护理岗位上淬炼成。
可是,女士官的问题,在基层连队也很普遍。她们遇到的困扰并没有减少,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些不仅仅是制度体系的制约,也有诸多现实因素导致。
问题一:岗位与地位的矛盾。
女士官常常要和男士官一争高下的过程获得地位,对女士官当兵做出的奉献表现较多,而女士官在部队岗位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得相对有限。
问题二:家庭与健康的博弈。
如何解决家庭和健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特别是双士官的诸多问题,既要兼顾家庭,又要做好单位工作的开展,有的出现了“周末版夫妻”、“同城异地”、“丧偶式婚姻”等家庭矛盾。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训练,对女士官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问题三:晋升高级士官的编制限制。
女士官的发展受限,大多数单位没有高级士官的编制名额。某部通讯连,2018年服役期满的士官有12名,其中初级士官10名,中级士官2名且两名中级士官都是上士,要成为四级军士长,在编制和岗位上都是有要求的,更别说是高级士官了。
问题四:大龄女士官的婚恋问题。
某舰艇单位,女士官进行婚恋方面的问卷调查、走访谈心、侧面了解,该单位女士官年龄偏大,81%已到晚婚年龄,对解决婚恋问题比较急切。
在部队结婚的只是极个别现象,85%的女士官表示回家乡找对象,绝大多数达到晚婚年龄的女士官表示不会在服役期结婚;64%的女士官表示未来结婚对象至少要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43%的女士官在服役期间结束了一段因距离而消蚀的恋情;94%女士官不愿意长期服役,怕错过花季再难觅佳偶,一不小心变成“剩女”。
03
有人说,大部分女兵的归宿,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个阶段,当好义务兵,做好吃苦准备;第二阶段,套改士官,开始操心操累;第三阶段,结婚生子,开始左顾右盼。 而对于女士官而言,第三个阶段最为突出。
上士小刘,是通讯连的一名班长,老公也是一名士官,和她不再一个单位,但同属于一个大单位。结婚2年,有个小男孩。
她说,没结婚之前,很多女士官没有太多的顾忌,可一旦结了婚,有了孩子,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其实我们女士官,也挺难的。 对于双士官家庭,别人羡慕她的同时,其实个中酸爽只有自己知道。
小刘说,她是通讯兵,又负责带班,加班是常态化,有的时候还要外出任务,不能和老公居住在一起,甚至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她搞不懂,为何双士官就不能居住在一起?
对此,她找过单位领导反映实际情况,可得来的回复是,按规定是不可以的。一句“按规定是不可以的”的话,让双士官家庭有苦难言。
对于双士官家庭,在不影响在位率,执行日常任务和工作的情况下,其实,还是应该给予一定政策的倾斜度。对部分双士官夫妻,如果未达到随军条件的,在单位可控条件下,为双士官家庭提供公寓居住,未尝不可以。
照顾小孩子的任务,基本上只能靠双方父母,为此他们还制定了一张6人照顾孩子的时间表,尽管这样,她和老公也只能在节假日、周末、休假期间轮流陪伴孩子。父母年龄大了,毕竟精力和体力有限。小刘说,最怕的是赶上孩子发烧、感冒,而她和老公值班或者外出有任务时,那种滋味太难受了。
虽在同城,却如异地一般,这也许就是双士官的写照。
“一个军人半个家,两个军人没有家。”
双士官的难处,还呈现在怀孕期间休产假的规定上、结婚年龄的规定上、安置地的规定上,等等。
04
那么最终的问题是,退役后,女士官的后路如何?
前段时间,解放军报刊发了一篇《一名退役女士官的华丽转身》的文章,从“橄榄绿”到“孔雀蓝”,从士官班长到文职人员,第970医院高干二科护士长郭青的成长经历发人深思。
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脱下军装又回到部队工作初期,她没有公开自己曾是士官班长身份。她深知既然选择在部队当文职人员,就等于选择了从零开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崇,首先要跨越自己心态失衡这道坎。 ”
对于女士官退役后转改文职,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就业选择。大多数选择文职,也是基于岗位和专业的考量。
女士官,在服役期间,从受众群体来看,就比较明显;退役后,如何转变身份,获得就业的稳定,这些都是需要女士官面临的问题。
当前,退役士兵就业严峻,从现行政策上,社会关注度上,体制内认同感上,我们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男士官身上,忽视了女士官群体。
退役女士官发展好的,有的回去继承家业,有的安置到居委会、机场安保,更多的是回去读书、考研、考公务员、考司法干警,当然也有做微商,卖车卖衣服的。在社会就业需求上,还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
但毕竟每个女士官受学历、阅历、经历的不同,发展的路径也有不同。
“作为退役女士官,在部队吃的苦并没有比男兵少,一样军事训练,一样站岗执勤。退伍后,政府部门一样,也没有给予优待,甚至比其他地区有安置的同年兵待遇都差。同年当兵的人家回去都给安排工作了,事业编,我们这静悄悄的……”
“在很多社会招聘中,对于退役男士官开放力度、接收力度都大,可是对于退役女士官就没有那么乐观。”
鉴于此,在完善制度措施和安置政策落实上,对于女士官群体,可以适当的放宽一些,优待普惠一些。
05
“如果说男兵是一座巍峨的山,那么女兵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坦白说,军队的发展,离不开女士官这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贡献和牺牲,更不能轻易抹去。
矛和盾是对立又统一的,而女士官的发展,有前景,也有掣肘......
无论是现役发展,还是退役优待,我们都由衷地希望,在军队体制改革下,女兵的路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