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半年,从叫不应声到主动社交,两岁多的自闭娃咋干预的?

2019-12-11   大米和小米

从没有主动性语言,没有对视,沉迷开关按钮到学会仿说,有了主动性语言,对人和事物产生兴趣,产生社交动机,两岁10个月的自闭症男孩想想干预了6个月。


6个月来,想想在家里、机构、早教中心三点一线连轴转。


从《爸妈治好了我的自闭症》开始



“孩子虽年龄尚小,但自闭症倾向已经比较明显。”


今年4月,两岁3个月的想想被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李海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想妈说,听到那句话的时候仿佛被一颗子弹刺穿胸膛。


这个结果,比她想象得悲观得多。


想想是有很多问题:叫名不应、对人无依恋、喜欢重复地按马桶冲水按钮、上下电梯、开关门,在外撒手就乱跑,但却会唱宝宝巴士APP所有儿歌。这让想妈一直认为,孩子问题不大。


孩子确诊后,想想的爸妈像大部分新手家长一样,一边在内心极力想否认诊断结果,一边疯狂查阅自闭症的相关网站和书籍。


重度自闭症患者劳恩·K.考夫曼著作《爸妈治好了我的自闭症》让想妈看到了希望。


书中,劳恩·K.考夫曼讲述了自己的儿时经历,以及父母如何用Son-Rise program疗法与他建立联结,帮助他接近康复。



透过这本书,想妈开始从自闭症患者的视角,第一次尝试理解自己的儿子,并走进他的世界。



家庭干预成员从1到4



5月中旬,经早教中心推荐,想爸想妈带着确诊一月的儿子来到大米和小米深圳南山社区店报名做康复。


在等待入学的一个月里,想爸想妈也开始摸索做家庭干预。


“我们不敢,也不愿意浪费时间。”想爸说。


起初,家庭干预的主要执行者是想妈。在想爸看来,想妈是家里的最强大脑,会思考分析书中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


根据李海医生的指导,想爸想妈要实现的第一个家庭干预目标是,让儿子开怀大笑,获得快乐感。


妈妈带想想到游乐场玩


如何让想想开心呢?


行动派的想妈带着想想逛超市、游乐场、玩滑板……


一段时间下来,想想的回应却让妈妈觉得挫败,因为想想似乎并没有很开心,反而因为不会玩玩具有小情绪,而一到人多嘈杂的环境,更觉得害怕无助。


直到一天,下班回到家的爸爸察觉到儿子仿佛看着自己时,下意识把脱下的衬衫往天花板上一扔,衬衫在空中展开,往下掉落。


没曾想,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竟让想想兴奋大笑。


想想和爸爸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联结。”在这之后,爸爸开始频繁在想想面前表演吹纸巾,丢枕头,或者亲亲抱抱举高高。


成功把想想一次次逗乐后,想爸想妈发现,想想不仅会模仿爸爸丢枕头等动作,还会偶尔仿说。


夫妻俩也意识到,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的家庭干预中,必不可少。因为爸爸不仅跟想想产生了联结,还能在干预中担任一个示范者。


想想自己刷牙


比如早上刷牙洗漱时,当妈妈问,“牙刷是用来干嘛的?”想爸就会凑到儿子耳边,悄悄地说,“刷牙。”


“孩子的小小进步,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动力。”想妈把想想的外公外婆,也拉入了这场家庭干预中。


有了基础的仿说能力后,外公开始教想想说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名字。见想想记忆力比较好,外婆就买一个小本子,教他认字,哪怕想想还是只会乱涂乱画。


家庭干预成员从1到4,为了让干预更高效,分工更明确,想妈每周还会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和调整孩子的干预计划。


除了从书籍中寻找干预方法,想爸想妈还经常跑去听专家讲座。5月19日,想想爸爸就出现在郭延庆教授在南山社区店开展的新家长座谈会。


坐在郭教授旁边的想爸


“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座谈会结束后,想爸向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当时,他们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是,部分时间上早教,学习生活技能和适应集体环境,部分时间去机构康复训练,剩余时间由家人来干预和陪伴。


“你现在能做的,就是这些。”郭教授回应。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都是家长和老师的最好强化



有了郭教授的肯定,想爸想妈更加坚定了自己制定的计划。


6月3日,想想开始了在大米和小米南山社区店的康复课程。


每天早上9点,想爸想妈把想想送到早教中心学习,下午4点,他们再把儿子从早教中心送到社区店上课。


“来,小手放好,咱们坐好。”老师一下指令,想想便乖乖坐在椅子上,他知道要开始上课了。


这是他到大米和小米康复训练的第6个月。


想想和爸爸在课室外玩小汽车


执行督导王丽荣回忆,第一次评估时,她多次用玩具吸引想想,叫他名字,但没有反应;游戏互动中,想想也少有眼神交流,且玩法比较单一,不会提要求,只会简单的模仿。


授课老师朱志云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想想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几乎整节课都在找妈妈。


想想喜欢玩感官游戏,老师们便跟随他的爱好,变着花样跟他玩,持续了3个星期,想想才适应家长撤离。


紧接着,老师们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教学目标,包括眼神训练、持物模仿、提要求、常见动作辨认等。


“直至上个月,想想的眼神才能保持在10个回合里出现五六次。”老师说,不过想想虽然对人的关注比较少,但常常会关注人的手部在做什么,在持物模仿这方面做得很好。


例如,在玩火锅玩具时,想想能够一步一步模仿老师,把食物放进锅内。在这个游戏中,老师慢慢地从部分辅助到撤销辅助,最后让想想自由发挥他的想象力去玩。


但如果遇到不会玩的玩具,还没学会恰当表达的想想常常是爆发情绪,用小手一扫把桌面上的玩具全推到地上。


为了让想想学会恰当表达需求,懂得请求帮助,老师便在游戏活动中,给想想加点力气活儿,比如,拼雪花片,压花。


但活动开始前,老师会提前跟想想说,“你做不了的时候,老师可以帮你。”


想想主动请求老师帮忙按压花器


“帮我按。”上周五,上课不到10分钟,想想就清晰地说出这3个字,老师激动地为他拍手表扬,在数据表上打了勾。


另一位授课老师肖泽宇说,刚来大米和小米时,想想还处于仿说阶段。但一步步引导下,他学会了说单字、词语,已经会用简单的短句表达需求和想法,主动邀请他人加入游戏。


例如,在跟想想玩举高高,或骑马的时候,老师会偶尔停顿一下,教他说“要”,再拓展到“我要”,“我要XXX”。


想想上课期间,爸妈便会在家长休息区耐心等待。课后,老师也会跟他们做一个详细的反馈,比如想想今天学了什么,有哪些惊喜表现,以及回家如何泛化。


“每次都能看到老师们笑脸相迎”,想妈曾问大米和小米的老师为什么能如此热情、有活力地坚持这么一份工作。


“只要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就有信心坚持下去。"


-完-


采写 | 小麦 编辑 | 当当

图片| 受访者提供 内容顾问 | 孙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