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杨峰:6岁前孩子的语言问题,看6个指标就够了!

2021-12-23   大米和小米

原标题:医学博士杨峰:6岁前孩子的语言问题,看6个指标就够了!

自闭症孩子最先被家长发现的反常,一般都是迟迟不开口说话。因此,很多家长将孩子早期干预的重心放在锻炼语言能力上。

很遗憾,家长们的选择不一定正确。

“说不说话不重要,理不理人才重要”,“说不说话不重要,懂不懂才重要”……每一天,在言语治疗科诊室,医生杨峰一遍又一遍叮嘱家长们。

2014年,香港大学言语及听力科学博士、香港大学沟通障碍研究中心博士后杨峰回到深圳,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支持下创立言语治疗科。一个言语治疗科作为三甲医院的独立科室,在当时的深圳,乃至华南地区,都是第一个。

独立科室的设置,极大方便了有需要的家长很容易找到对应的专业医师,此前,很多家长困扰于孩子语迟的家长,会以为孩子是耳朵、嘴巴、舌头等出了问题,跑去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就诊,但实际上都找错了医生。。

“医生多说几句,家长就可能少走好几年的弯路。”从事言语治疗15年,杨峰最痛心的是,多数家长还处在“赶紧把孩子治好”的阶段,为了激发孩子开口说话,没少尝试各种奇怪的治疗方法。

这样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关键还耽搁了最宝贵的“黄金干预期”。因此,杨峰医生一直在向家长们科普,尤其是孩子在言语治疗方面有哪些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认知亟需要更新?

今天,大米和小米的专访就为这些问题而来。

自闭症孩子最应关注的两个能力

大米和小米:

在您接诊的患儿中,有多少是自闭症孩子?

杨峰:

语言障碍其实是一个症状,很多的原因都会造成语言障碍,比如自闭症、智力迟缓、听力障碍、腭裂等等。

来我们言语治疗诊室的,有明确自闭症的诊断占到10%。

从2014年到2020年,6年多时间,我们的就诊人数大概5万人次(含复诊),其中,自闭症儿童大概3600多个。

大米和小米:

当一个自闭症孩子来到诊室,您的看诊流程是怎样的?

杨峰:

对我来说,他之前的诊断只是参考。

诊断自闭症,我们需要特别谨慎。现在很多拿了诊断书的,未必真的就是自闭症。

首先,诊室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有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孩子看诊时,可能处于焦虑状态,家长也很焦虑,这会影响孩子的表现。换个场景,换个时间,换一些人,他的表现一样吗?这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其次,不说话不等于自闭症,自闭症核心是沟通和社交,无语言的沟通,也是沟通。

有的孩子即使符合不说话,不理人,有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这些特征,我们还要科学、认真地看一看他对人到底有没有关注,与家长有没有情感联结。

自闭症不应该是一个标签,它更多的是一种状态,这个孩子处于不愿意或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状态,同时伴有行为上的问题。

作为医生,我们要做的也不只是告诉家长,是不是自闭症,更多要着眼于这个孩子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不能见病不见人,只观察这个孩子的问题(症状),没有关注到他的整体,他现有的状态。

除了孩子本身,我们还要看这个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谁带他,他跟家长的这种相处的模式是怎样。

大米和小米:

你觉得对自闭症孩子而言,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杨峰:

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是不是自闭症,有没有语言问题,有没有行为障碍,而是在他生活学习中存不存在严重障碍。

第一,有没有安全意识?

这是我会最先问家长的,孩子知不知道过马路有危险,家里的灯火水电有危险?

第二,有没有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

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着眼的点,现在的孩子被贴的标签够多了。

杨峰医生

孩子的语言有没有问题

看这6个严重警示信号

大米和小米:

怎么判断一个孩子需要不要做言语治疗?有哪些关键信号?

杨峰:

不用看那些非常拗口的发育里程碑,我们就说几个严重的警示信号:

1岁之前要理人,要很愿意和家人在一起,与家人有沟通的意愿。

2岁要有简单的口语,有词汇。词汇量即使达不到30个、50个,至少要能非常明白地对着爸爸叫“爸爸”,对着妈妈叫“妈妈”。

3岁要有完整的句子,比如,我要上厕所,这人打我了;要能回答问题,至少要做到简单的一来一往,如“你是谁?”,“我是弟弟”;“几岁了”,“三岁”。

4岁要口齿清晰,即大多数的人都能听得懂孩子在说什么,不是只有经常带他的人能听懂。个别发音不标准不要紧,比如湖南的小孩nl不分,大家都听得懂。

5岁要能够完整地讲故事,有很好的叙事能力。比如,你问孩子今天怎么弄脏了裤子。他说,“我在幼儿园滑滑梯,有个男生推我,我就摔倒了,摔伤了。我去告老师他还不承认……”

六七岁的孩子,语言基本上是完全成熟了,家长跟他吵架,也不一定吵得过他。

这些都是很低的标准,如果孩子没达到一定要找医生看一看。

10·22世界口吃日,杨峰医生和团队做语言障碍义诊

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米和小米:

怎么样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可以大量问问题吗?

杨峰:

爱问问题的家长,我想请问,你们喜欢被持续追问,被测试的感觉吗?

相信都不喜欢。

拔苗不能助长,家长如果一直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态,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他的应对方式,要么是被迫屈服,要么就对家长产生抗拒,觉得你不爱他,不喜欢他。这都不会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家长要先解决自己的心态问题。

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试问你前面没有基础,能讲出蒙古话,西班牙语吗?

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前面的基础打好,也就是语前技能。

语前技能包含哪些?

首先是要理你。他不理人,根本没有沟通的意愿,他说的话会有意义吗?所以,不说话不重要,不理人才重要。

第二是要能理解。就是,说不说话不重要,懂不懂才重要。

举个例子:

你问孩子,“这是什么?”“苹果”;

“那是什么?”“香蕉”;

“这是什么?”“莲雾”;

罕见的水果他都认识,然后问他,“香蕉怎么吃”,他不知道。

你说“剥了皮吃”,他也回“剥了皮吃”;

你问“香蕉皮好吃吗?”,他也不知道。

这说明你教的是二手知识,不是真正一手的体验,他不懂。

再有一个孩子,你拿个香蕉问他,“这是什么?”他说不出来,但你问他怎么吃,他会用手比划出剥香蕉皮的样子,这就说明他真的懂得怎么吃香蕉。

让没有基础的孩子说话,对他不公平,家长也是徒增烦恼。

深圳第二医院的言语治疗团队部分医生合影

会不会说话,说话清不清楚

跟口肌没大多关系

大米和小米:

口肌训练有用吗?哪些孩子需要做口肌?

杨峰:

用一句废话来说,孩子有口肌问题,就给他做口肌训练。

孩子有没有口肌问题,是不是口肌薄弱,或口腔感知觉的异常,一定要做了测评才知道。

需要明确的是,第一,会不会说话跟口肌没多大关系。

比如,你口肌没问题,你能说蒙古语、马来语吗?语言不在嘴巴里,是在脑子里。

第二,说话不清楚也不是口肌问题。

外地人学广东话,开始的时候说不标准,也不是口肌的问题,而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方法。

有个统计数据,发音不清晰的孩子中真正有口肌问题的,大概是15%。

学任何一种新语言,一开始发音都会不准,即使我们没有口肌问题。

与发音无关的口部训练都是无效的。即使孩子存在口肌问题,我们给孩子做口肌训练时,不结合发音的训练,也是无效的。

就好比学弹钢琴,只是单练手指的灵活度,始终不去钢琴上去弹,手指头再灵活也没用。

无口语,口语还不成熟的孩子

趁早用AAC

大米和小米:

自闭症孩子中,真正没有口语的孩子占多大比例?

杨峰:要看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口语。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程度较严重的自闭症孩子,家长一定不要逼孩子出口语,最重要的是沟通,要帮孩子建立沟通的渠道,可以给他一个替代的沟通方式,比如说打手势。

专业术语叫扩大与替代沟通系统(AAC)。这好比是学游泳的救生圈,当你不会游泳时,给你个救生圈,帮助你学游泳,当你会游泳了,就不需要救生圈了。

当孩子通过替代系统学会了口语,他自然他会喜欢说话,因为口语沟通是最高效的。所以AAC越早运用越好,孩子学语言会更快,操作也不难。

不仅没口语的孩子可以用AAC,有口语的也可以。

AAC可以让有口语的孩子说的句子更长,更完善,比如,一个小明有口语,但说得不太清楚,借助一个发音软件,他可以说得更流畅,提高沟通的效率。

同时AAC能够塑造这孩子的词法、句法。比如iPad上面就有专门的软件,可以选词,可以选句子,这个对他语言学习会有帮助。

总而言之,孩子只要存在一定的语言的问题,就可以使用AAC系统。

医生的休闲时光:赛车,热气球,滑雪

孩子确诊为自闭症

学专业知识不是最紧要的

大米和小米:

最后,你能从言语治疗医生的角度,给家长一些建议吗?

杨峰:

家长首先要把方向、心态调整好,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有条件下,求人不如求己。

孩子确诊后,家长的心态会经历以下阶段:

第一否认期,我家孩子这么聪明,怎么会是自闭症;

第二焦虑期,怎么还不说话,这个病怎么治?焦虑得吃不下睡不着。

第三奉献期,这个最可怕,哪个地方能治孩子的病,打一针吃个药,30万50万没关系,卖房子卖地都可以,很多家长被骗。

最后才进入和谐期,接纳孩子的情况,认识到自己还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朋友。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这些阶段不一定是线性的,有时候家长会反复纠结。家长了解这个历程,能够帮助自己战胜对未知的恐惧,摆脱焦虑,以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家庭。

最后就是持续加强自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怎么帮助孩子融入社会,怎么调控情绪,管理行为。

家长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最核心的概念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方向正确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和坚持,和孩子一起成长;有了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家长才会有能力去为孩子选择更合适的老师,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注:2020年10月,杨峰博士调动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出诊地点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特诊科(银华大厦四楼409诊室),出诊时间为每周一、三、四、五下午两点到五点。

—END—

采写|春桃 当当 主编|秦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