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农 《中国大戏》60cm×80cm 2017年
等为戏剧谁能先,
我笑谓翁儿更贤。
艺术物语
张立农是一位长于用写实手法创造诗意境界的油画家。他曾创作过一系列富于田园气息的作品,往往远离都市喧嚣,投入大自然怀抱,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的恬静与淡然,涌动着朴素而真诚的内心情感。虽然画的是某种景境中的人物画,却使人想起苏东坡所说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是与他的作品中显露出的那种不事雕琢、平淡天真的审美品格分不开的。出色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当代中年油画家之佼佼者。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巿的张立农,先后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河北画院油画院副院长,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并被聘为中国油画院公共教育部油画进修班任课老师。
——马鸿增
张立农
1962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课程班,现任河北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北京大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广州美术馆及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等国内外机构。
2017年作品《新风景》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
2017年作品《退伍士兵》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2016年作品《温暖的太阳》入选中国精神全国油画作品展
作品《心中有歌》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5年组织并参加全国油画名家河北古村落写生活动,在北京81美术馆和河北美术馆举办展览。
2015年作品《远方》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14年作品《高原的太阳》《远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高原的太阳》获全军美术优秀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13年作品《向东一百里》入选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3年作品《温暖的午后》入选绘画与品格。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2年作品《夏日海岸》获“时代风采——百家金陵画展”金奖
2012年作品《解放区的天》获第十三届全军美展优秀奖
2012年作品《受伤的大鸟》获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精品展精品奖
2011 年作品《深秋一场雪》获“艺术家眼中的中国”全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主办方收藏。
作品《日出东方》入选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并被主办方收藏。
2010年《看东方》(全国第二届研究与超越小型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并由北京国子监美术馆收藏)
《深秋一场雪》(入选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09年《难忘十月柿正红》(与人合作,获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
《游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诗意的叙事过程中
寻找民族文化精神
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摘要
从绘画的诗意表达为切入点进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审视,在诗意的创作诉求中寻找中国艺术精神与世界艺术融合的契合点,在绘画创作上不断呈现民族精神气质与人类精神的共同诉求。
夏日海岸 150×150cm 2013年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当人类面对存在的意义这个哲学问题时,是混沌而迷茫的。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不断试图理清这个问题给予一个明确的解答。从众多的关于存在与存在方式的哲学理论中,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的栖居》让我们找到了诗意的生存方式的依据 “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种诗意的栖居的状态是人类共同的存在的理想状态。人的本质存在超越自然超越现实,灵魂的诗意安居才是人类追求本真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诗意的栖居,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辛勤劳作,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而他把诗意的精神层面注入存在, 这种“精神”上的“存在”区分出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为人类的劳作注释了诗性的意义。诠释了人类生命的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的某种精神维度的联系,这种精神的维度是诗意的精神存在。艺术家就是呈现这种诗意的创作本体,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对这种诗意的生命存在的真实体验和表达。
芦苇幽韵 80×60cm 2017年
在绘画作品中
呈现诗意的人类理想精神状态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试图把这种诗意的生命存在以我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何把这种抽象的诗意精神内核体验融入绘画语言,对一位画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艺术探索过程,不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强化和修正的绘画推演过程。我对“雪”在绘画表达中的多次呈现与人物之间情景交流,雪浪漫诗意的特质为人物生存的状态提供了一个升华的路径,强化了作品的诗意呈现。此次参展的作品《远方》我也试图通过这种创作经验的积累,把这种人物与环境的诗意的衬托呈现出来。
游云 180×150cm 2009年
天人合一的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是一种崇高层次的诗意理想
中华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浸染和影响。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就其内核其实是社会哲学中最高朴素现实主义。道家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主义为主的"道"的哲学。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注重个人文化品格的修养,也是一种尊重人性自然的一种表现。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佛家讲究世世轮回,因果报应教化人们积德行善,洗净铅尘。它引导人们重视内在的自律,塑造理想的人格。主体修心与宇宙本体联系起来,它提供的理想人格,既体现为道德规范的完善,立身处世的圆融,也反映人追求内在的自觉,实现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物质的契合。儒、释、道这三种思想意识不断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国人的东方哲学气质,这是一种崇高的诗意精神气质,追求诗意的和谐的人文品格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领域。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浸透着诗意的表达,这与人类的诗意的栖居思想不谋而合,是相同的精神诉求,是全人类的共性理想的体现。无论身处在什么历史时期,作为画家本体坚持这种艺术精神内核的表达都是不变的真理也是凸显当代精神的重要衡量标准。
纺纱老人 80×60cm 2017年
在诗意的绘画叙事语境中
寻找中国文化
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站在世界范围的广阔视角上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彰显人类理想的共性。
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区别,如何坚持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同时又能与世界当代艺术接轨,这是当代艺术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寻找找到东方与西方艺术精神表达的契合点,也就是双方艺术的共性。在前文我已经阐述了诗意的栖居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那么表达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就是全人类艺术家的共同艺术追求内核,在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诗意的表达正是东西方艺术的契合点。作为一名中国油画家,在当前的全球艺术语境中,承担着这种艺术表达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中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也多姿多彩,我就比较偏重于在写实的范畴中,借鉴中国书法艺术的运笔的书写感,把这种行笔的感觉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去,在油画这种媒介中体会书写的快感,与本土化题材相应成趣这种极具中国的形式感在诗意的表达下不妨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张立农
张立农作品欣赏
九月 60×80cm 2017年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收割,秋分无生田。
春风吹过 150×150cm 2009年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微笑。
香瓜水蜜桃 150×180cm 2016年
吃葱吃白胖,吃瓜吃黄亮。
桃树坪的新风景 180×150cm 2016年
船的力量在帆桨,
人的力量在理想。
太阳升起 60×80cm 2017年
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
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
远方 180×150cm 2014年
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心中有歌 180×150cm 2016年
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
退伍士兵 180×150cm 2016年
若要生活好,
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
扎尕那之四 60×80cm 2017年
红糖甜,白糖甜,
不如劳动果实甜。
向阳大道 100×100cm 2015年
有所作为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扎尕那的冬天 80×60cm 2015年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扎尕那之三 60×80cm 2017年
那曲夕下 60×80cm 2017年
季风带的旋律 190×160cm 2017年
寨边婆孙 80×60cm 2017年
主编:雪松
责编:谢环宇
汉辰文化集团旗下专业艺术传播平台
作品赏析丨深度访谈丨视频拍摄
丨策展拍卖丨写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