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艺术我个人认为他并不只是一类已经被定义的艺术形式或方式,它应该是一种艺术的状态,这种状态我描述为一种吸取、总结、提炼、呈现一套理性的逻辑方式。”
——邓碧文
《被限制的极限》,邓碧文,2019
邓碧文,1982年11月生于湖南,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200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现跨媒体学院),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深造,现任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艺术与实验艺术。
《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海报
2020年8月8日,位于深圳的华·美术馆推出新展《机器·人·艺术·时代》,该展览由张海涛策划,包含 23位(组)艺术家作品,类型涵盖智能机械装置、交互影像等多种媒介,我们有幸邀请参展艺术家邓碧文进行访谈,并对科技艺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被限制的极限》,邓碧文,2019
《被限制的极限》局部
谈一谈你在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以及你对本次展览主题“机器·人·艺术·时代”的个人观点。
邓碧文: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是2019年创作的《被限制的极限》,当中运用Dobot CR6-5无编程自学习全感知协作机械臂以及一套图形化编程系统,在这件作品当中思考: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总是在不断挑战自身智力的极限与肉身的极限,我将超出机械臂运动极限范畴的程序写入机械臂的运动当中。
《被限制的极限》程序部分
在这当中,程序对应的是思想,机械运动对应的是肉身,现场是一个在牢笼中不断挑战自己机械运动极限的机械臂乱舞。进一步猜想当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AI真的出现时,他(她)会否也如人类一般通过这种不断的极限挑战来进化自己,也会否出现类似人类这一物种一般的奥数赛、诺贝尔数学物理化学奖、哲学辩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甚至程序博弈论呢?
《被限制的极限》,邓碧文,2019
本次以“机器·人·艺术·时代”为主题的展览是国内少有的以类机器人以及延伸议题为讨论方向的专题展览,其中涵盖仿生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艺术家自制智能机械装置、数据与现实交互影像等多种媒介对机器工业、机器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视觉物质化化的呈现,探讨机器人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化想象。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邓碧文,2019
你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你围绕什么展开自己的创作,讲一讲创作中的趣事。
邓碧文:我始终关注历史、文明、人性等人类的几个永恒话题,在未来的创作当中我还是会持续关注未来学、后人类、控制论、赛博悖论、AI人工智能、奇点、量子力学等科技话题,在研究传统、关注现实的同时,会更加积极的与科研机构及高科技公司合作,在跨学科的语境中共同探讨新兴科技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局部
这得益于在作品创作及文字阅读,以及和优秀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聊天时他们也无不在关注此类的话题。这些话题也促使我透过视觉以及听觉的表面去思考实物的本质,打开想象与人性去思考未来,甚至预言未来。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局部
谈到创作中的趣事那就应该是这几年与其他学科以及科技创新企业单位合作,例如最近几年的创作理念就是在技术研发当中才萌生的,当我去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地考察时遇见了很多有意思的科技创新独角兽公司,他们对于器物、IT行业、创意程序编辑及长远想法和我们艺术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次展览作品中的协作机械臂就是由深圳越疆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并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与这类优秀的科技创新独角兽公司深度合作一起来呈现创新高科技下的艺术形式。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局部
进入他们内部的场景让我蛮感触的,他们那种基于程序精准控制下的机械化产业链,同时为程序员、为整个生态所建立的相关工作和制作研发场景让我觉得异常陌生,同时又非常兴奋。陌生原因是难得有机会可以进入他们的实验室和他们的测试工厂去看他们如此有意思的那些产品是怎么制作和生成的。这个确实是让我感到很陌生和惊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两码事,和艺术家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样。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局部
怎样平衡教师、奶爸及艺术家身份的?
邓碧文:人生在不同时期总是在扮演不同角色,这种角色的切换总是像命运的安排般的袭来,我还蛮享受这种不断的叠加和切换。2001年读本科,2008年研究生毕业就来了广州美术学院教书,2017年小九儿出生,这些生命中的一个个节点让我不断的对人生、生命、艺术、社会有着累进式的理解。
从以前单纯的学生、艺术家、教师、奶爸之间不断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和精力分配,逐渐的需要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事,理性安排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去实现自己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机器纪元的巴别塔》工作现场
你认为科技艺术是否是不利于收藏的,艺术家在其中如何取舍?
邓碧文:关于科技艺术我个人认为他并不只是一类已经被定义的艺术形式或方式,它应该是一种艺术的状态,这种状态我描述为一种吸取、总结、提炼、呈现一套理性的逻辑方式。艺术家在关注传统与现实的同时,必须保持的一种对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的关注和反应。
《真身》,邓碧文,2018
反观当下的艺术生态正处于2008年-2012年艺术市场巅峰后的反思阶段,市场喧嚣和热闹后大浪淘沙,很多投机艺术家、策展人乃至艺术机构逐渐退去,很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还在持续地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在新的技术催生下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网络化和媒体化的年轻一代也正在成为创作和收藏的主力军,就在这几年陆续有很多80、90后开始资本化的做起美术馆和系列收藏,这对科技艺术方向的艺术家太有帮助了。
《真身》局部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开始关注科技对于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很多作品参与到国际顶尖的科技艺术展览,在这当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关注科技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和世界上优秀艺术家同台展示,并且共同在思考人类面对的未来问题。虽然在作品的数量和经验上还有待提高,但是这种加速度是让世界关注的。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艺术的作品已经超出现有老的收藏系统,它更加展示虚拟化、创作过程化、关系公共化、设备资本化、运作商业化,面对这些新特性,科技艺术的艺术家们和社会认可系统也会做适应性调整,这一点我前面也聊到整体都处于一个适应期。
《真身》局部
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未来一年的工作规划。
邓碧文:在跨学科的语境下研究传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
邓碧文参展经历
群展:
2020年,“机器·人·艺术·时代”,深圳,华美术馆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9年,“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深圳,设计互联
2018年,“2018年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西安,西安美术学院实验中心展厅
2016年,“极限频率:AMNUA学院计划”,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动·静”,北京,NO! 空间 [NO!SPACE]
2014年,“这个世界待改变”,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另一种地域性”,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
2013年“实现之外”,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12年“身体噪音”,上海,同祺文化艺术中心
2012年“重复书写”,杭州,恒庐美术馆
2011年“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青涩创想——中国优秀大学生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8年“十八案——中国实验艺术教案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粉红中国”,伦敦,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
2007年“成都双年展新人特展”,成都,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6年“上海双年展国际大学生特展”,上海,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4年“焚 生”行为艺术展,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03年“一千零一夜当代艺术展”,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个展:
2015年“无尽参与链上的一个时刻”,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独角兽艺术空间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