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崩了,迪士尼的套路,还能行吗?

2020-09-17   汉辰艺术

原标题:《花木兰》崩了,迪士尼的套路,还能行吗?

2020年,有很多魔幻的事情,迪士尼的《花木兰》就名列其中。

从影片的主角到配角,浩浩荡荡的国际巨星团,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但真正上映时,不仅海报做得让人眼瞎,服装、妆容、场景、剧情、主题通通都是诟病。

豆瓣的网友们,也是集体打出了4.7的低分。

一部中西文化碰撞的经典样本,为什么22年前的动画版,就能取得成功?

而如今,满屏大咖的真人电影却在中国全线崩盘了。

或许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没变,变的是我们。

20年前的《花木兰》与我们

1998年、2004年,迪士尼拿着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辞》,分别改编成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花木兰2》。

两部电影,取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赚了3.2亿美元的票房。

《木兰辞》中,木兰其实只是中国文学中虚构出了人物,她是一个替父从军的孝女,也是一个身经百战、建立赫赫功勋的巾帼英雄。

她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一首叙事诗中,历经千年,在明清时期,依然被改编、传颂。

一个中国文学的故事中的女性,千百年来,备受中国人的尊敬。

花木兰的身上,始终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与保家卫国”的思想观念。

在动画片中,迪士尼将这一精神内核做了改动。

经过好莱坞的精心加工和包装,花木兰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商业电影的要求。

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在经历了自我认同的危机后,最终做了认识了自己,实现了价值,获得了成长。

一个中国的经典形象,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迪士尼的公主。

当时,作为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是在将中国的文化扩散出去。

那时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国家了解,认识,知道我们的文化。

不管当时的动画,在服装、故事、史实上是否考究,还是说改变了根本的精神内核,我们都不是很在乎。

毕竟,先走出去,才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事情。

2020年的《花木兰》与我们

2020年的《花木兰》,是在动画的基础上,不仅加入了个人主义英雄,也加入了女权主义,想充分张扬女性的价值。

电影里,花木兰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性别、并认可自己作为女性的力量,才能施展“气”。

而巩俐饰演的女巫仙娘,则和花木兰形成对照,她是男权的受害者,无奈屈服于男权,花木兰则选择反抗,并证明自己的价值。

仙娘的加入,是在展现当下主流的女性思想及女性进步的缩影。就是造型真的雷到了。

比起老版的动画,真人版的《花木兰》看似更加小心谨慎地揣度中国观众的心理。

比如去掉了当年非议的木须龙、蟋蟀、祖宗的魂魄、活泼的祖母。

迪士尼还去掉了经典的歌舞桥段,也是因为导演不希望歌舞破坏了电影史诗级的感觉。

然而,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真人版的《花木兰》,从妆容到服装,从道具到场景,既不还原历史,也不还原动画,每一样都能让中国观众吐槽一番。

从夸张戏谑的鹅黄面粉妆,到不分国家和朝代的东南亚服装;

从很有“网感”的媒婆家对联;到地理穿越的福建土楼;

从嫔妃宫女闲庭信步的议政大殿,到邪魅狂狷的皇帝形象;

集中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服饰、盔甲、武器……

比起20几年前的,现在的中国已经在影视上开始成长、成熟了。

这几年的国产影视剧,在很多方面根本不输好莱坞,迪士尼的场景特效,我们一点也不稀奇。

论中国古装的水平,更是完全赶不上国产剧的水准。更何况,他们也不愿意从服装道具上下功夫。

假若迪士尼对中国市场有充分的调研,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和口味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电影或许不会出现“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错位和尴尬。

对应国外市场,《花木兰》的欧美影评得到了一定的好评。

这并不奇怪,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实际是借助了中国的元素,讲述了一个西方观众爱看的故事。

迪士尼或许认为,有了中国元素,就能吸引中国观众,但审美上,却依旧按照西方观众的口味。

这些年来,迪士尼一向习惯了文化挪用,他们把世界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以童话和传说转化为动画片,《阿拉丁》、《风中奇缘》、《花木兰》都是这样产生的。

文化挪用没什么不好,但通过通过视觉的转化后,是否考虑一下文化的正向输出呢?

迪士尼的讨好,更多的是对市场的讨巧,他们在文化上并没有真正的了解。

难道西方视角就不能讲好一个中国故事了吗?

能。

但前提是,要让西方的视角嵌合中国的眼光,读懂真正的东方文化。

文 / YiYi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