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这样的“佛系”爸爸,在教育孩子上到底有没有出路?

2019-07-25     神奇麻麻在哪里

前几天去看了邓超的《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虽然被指逻辑混乱(一边批判应试教育,一边又靠着应试教育成功),豆瓣评分才6.2,可是依旧有非常打动我的地方,至少它提出了一个当今社会非常犀利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究竟有没有优劣?哪种对孩子更好?


因为我和土根的两地生活,让我看到国内和欧洲教育的巨大差异,虽然对土根的教育我一直蛮佛系的,但是每次回国看到周围妈妈的“鸡娃”状态,还是忍不住会去思考,在意大利接受教育的土根,将来如果回国还能适应这种高压的环境吗?

一直在找答案,正好这几天遇到一本书,是世界经济学家齐利博蒂写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研究的正是这两种教育方式,看完真的豁然开朗。特别想来和妈妈聊聊这个话题。



齐利博蒂和他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1

“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就可以干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

邓超的金句们,我觉得很有可取之处

(以下有剧透哦)

《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位优秀的桥梁工程师,但是因为他设计的桥塌了,背了单位的黑锅,入了狱,缺席了儿子马飞从小学到中学最宝贵的七年。




由于家庭原因,马飞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自我放弃,还被教导处阎主任喝令开除,出狱了的马皓文与阎主任打了一个赌:假如马飞能在学期末考入年级前十,他才能继续上学。

在所有人的质疑和轻蔑声中,马皓文开始了陪伴儿子的慢慢长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天生就笨”、“缺根弦儿”,而只是没有找到目标和方法。




他问马飞,以后想做什么?马飞回答,妈妈告诉他要考清华北大,否则就要卖煎饼。马皓文对儿子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马飞不知道从何学起。马皓文又说,学习重要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爸爸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在睡觉,还是一直在转。

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就可以干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


这个理念在关键时刻救了马飞的命。当马飞被困在洪水中时,他听见爸爸在紧急时刻对他大喊,“儿子,你看看身边有什么,我相信你自己能救自己!”


教科书上是不会教你这些自救知识的,而马飞却在此刻急中生智,从周围找了一块门板和手电筒,拯救了自己。电影的旁白说:这是一个初中孩子能想出来的办法,但前提条件是,他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马飞在和爸爸相处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学会了不停思考,逐渐向自己的梦想靠拢——当一个航天员。



虽然最后电影的结局有些转折,当马飞要在父亲的清白和自己的职业关口做一个选择时,他选择了让父亲受委屈。导演的用意也许是想刻画一个真实的矛盾的人,或者想说明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马皓文的这些“超前”教育理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于人生的价值(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不断追求),和教育的意义(学会不停思考),他都总结到位了。


2

但是“应试教育”真的有问题吗?

其实这是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的,与“快乐教育”并无优劣

电影里有一个和马皓文对峙的人物,也是应试教育的代表,就是学校的教导主任闫主任,他的设定是农村苦孩子出身,依靠考试进了城,有了不错的工作,所以他笃信考试能改变个人命运。




这个设定其实是相当现实的,在我们国内,甚至是在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名校,孩子必须通过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才能进入好学校,进而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高考真的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途径。


而在我所处的欧洲,包括意大利,荷兰以及很多北欧国家,父母老师们都提倡快乐教育。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耶鲁经济学家齐利博蒂写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中,就对这两种教育方式背后的原因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



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回报率越高的国家(如中国、美国等国)越倾向于采取权威型育儿方式;

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教育回报率越低的国家(如瑞典、挪威等国)更偏向于放任型育儿方式。

这也解释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土根爸的理念是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而我却容易怀疑,没有压力的环境怎么培养出有竞争力的孩子)。因为意大利公立学校占了多数,教学水平整齐,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同职业之间收入差距小,职业的歧视也没那么大,因此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更多以兴趣为主。

研究发现,有90%的中国父母认为努力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品质,只有23%的父母认为想象力和独立性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质;而在北欧瑞典,有60%的父母更加看重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立性,仅有10%的父母认为努力更重要。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好呢?

齐利博蒂说,育儿模式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方式都有利弊,区别在于方案的施加力度。我们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但不要太严酷、不要大吼大叫。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只有考试成功才重要,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培养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初衷都是尽其所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最后说:

看完电影和这本经济学家的书,我似乎又释然了一些,土根所面对的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及教育方式,并没有所谓的标准,也不对立。反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个度的把握,怎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尽可能多地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下,又能让孩子不惧怕竞争。

也许经济学家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他小时候就是在意大利长大,读的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但这并不妨碍他最后进入了耶鲁,他说,他遇到了一个特别会启发人激励人的老师,帮助弱一些的,鼓励那些做得好的。

就像邓超饰演的爸爸,在所有人都嘲笑马飞笨的时候,他坚信马飞有自己的特质和闪光;


邓超自己的微博分享


当马飞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用自己面对生活绝境的勇气告诉他:“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当老师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却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高考失利了,在人生的考场上还会输吗?用人生更长的维度和更广的视野来看孩子的教育,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和大家共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_quKmwBmyVoG_1Zkd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