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突发疫情,对商业社会而言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非典疫情造就了京东、阿里等线上商业模式,随后逐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模式。现在虽然疫情肆虐,但也是全新发展机遇。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利时机。
事实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一直在路上,但按部就班相对迟缓,疫情以一种“危机”的极端方式迫使人们不得不严肃审视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可行性,客观上加速了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络普及率将大大提高。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互联网正在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战“疫”期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平台经济“大显身手”,大量老人、农民等用户也拿起了智能手机,开始熟练使用互联网,逐渐成为“深度用户”。
其次,疫情改变了企业办公方式。有数据显示,2月3日全国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疫情很有可能导致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催熟”了远程办公市场,使用户快速养成了习惯。随着疫情持续,临时性的客户消费习惯将强化甚至固化。远程办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验证。如今习惯已经形成,未来随着5G网络普及,使用率一定会大幅提高,使用时长也会增加。
再者,疫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疫情倒逼一些企业提高数字化水平,进而提升科学管理能力。例如,有一家拥有160多个实体工厂的特大型集团,集团在2016年就决定将分散在生产、财务、人事等环节的60多个应用APP全部集成到钉钉平台,没想到几年前无心插柳的移动化转型,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成为复工复产的保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有限,除了工厂现场操作外,集团的其他事务基本实现移动化。
最后,疫情改变了经营活动方式。线下企业活动开始向线上迁移,直播、短视频或为经营新形式。银泰百货把柜台搬进淘宝直播间,一名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相当于平时6个月的客流量;一场直播产生的销售额,相当于门店一周的营业额。此外,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等创新业务场景需求大幅度提升,院线电影由平台买断对观众免费投放,开启了行业变革的先声。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损失,但也倒逼人工智能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
中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力量。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我国目前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0%。作为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要借助科技平台,借力打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投入不菲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科技开发,因此需要借助科技平台。如得益于云计算发展,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和服务器,直接可以享受更加具有规模经济的、统一管理的、成本更低的存储和计算空间。再如,得益于微信小程序等的出现,中小企业有了对接移动互联网资源的重要契机,能够更好地对接线上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借助微信小程序免费流量的加持,从而集中更多精力去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
第二、外贸企业要积极借助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和门槛,使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与其他国家客户和供应商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普惠发展,驱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参与者,数字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可见一斑。
第三、疫情引发供应链智能管控值得深度思考。传统生鲜行业流通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抵御风险能力低,中小型生产制造业缺乏有效地供应链支撑,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库存积压等。当前的供应链短板,急需通过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农产品供应为例,我国农产品每年市场流通量在4万亿左右,但其物流损耗是20%左右,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损耗,都将是极大的节约。通过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当地的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链业务由线下汇聚到线上,为生态合作伙伴、政府、消费者提供智慧化服务。
同时,也应看到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等新模式,如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还将订单、产品物流等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这些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以区块链为例,通过“双链通”模式,将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信息“搬上区块链”后,企业信用成为不可篡改的“可流转资产”,小企业凭借应收账款凭条即可向银行线上申请贷款,这一模式让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也能贷款机会,整个融资流转过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一链杜绝了资金挪用等风险。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 _ 团结报
作者 _ 周德文
本期编辑 _ 郭昊天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