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门楼四两屋" 揭开石城温氏围屋兴衰之谜

“千斤门楼四两屋"

揭开石城温氏围屋兴衰之谜

曾海亮

石城是赣南客家重地,山水间点缀着一栋栋客家民居承载着各自的兴衰故事。著名风水学者曾祥裕曾率领弟子一起到石城县考察客家民居风水。

曾祥裕奉行知行合一的治学方式,行走神州大地考证古建筑

我们行至,听朋友推荐说,木兰乡陈联村陈坑村民小组有一座99间半房子的大围屋。这引发了我们的考察兴趣。

石城山水间隐藏着一座民间故宫:温氏围屋

一路上弯道甚多,有人不解地说,有钱人为何钻进这样偏僻的山区建豪华住宅?是呀,这座始建于道光十八年,迄今已有167年历史的古宅,当年地建筑者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思选择此地呢?除了安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客家人笃信风水,反映了客家人祈求后代家业兴旺、光宗耀祖的心理,也反映了客家人讲究居住环境优美的意识。一路凉风拂面,满眼青山翠绿,我放飞思绪,心中构思一个个问题。

距石城县城25华里的这座围屋, 背靠青山,左右环绕着一簇簇翠竹。这是一座坚固结实,设计典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清代建筑。整幢房子匠心独具地融中原府第式、苏州园林式和客家天井式的建筑风格于一体。

门楼是住宅的门面,也是纳水口

这幢呈“回”字形砖木结构的房屋长49米、宽49米,上下2层,建筑面积达4916平方米。整幢房子用同一色的青砖青瓦砌就,飞檐翘角的风火山墙竟有前后左右的好几面。

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尚礼好客

陈坑围屋里凡是有屋檐的地方都是用凹凸造型的斗拱形成一种立体感,凸起的面上全都雕塑了一尊观音半身雕象走近古宅,扑入眼帘的是十分气派的正厅和中厅墙上描绘的花鸟山水、人物群象,栩栩如生。庭院各条巷道的墙体上用石材砌出的大小窗户有好几十扇,而且花色品种多,富于变化,扇形、菱形、圆形,甚至有花篮、花瓶各种形状的造型 。

温氏的发家史颇有传奇色彩

据介绍,这座围屋是道光年间由两位温氏兄弟温荣卫、温荣章合建而成,传说他们是因为捡了“窖”才发了横财的。温荣卫早年是做卖猪崽和卖木头生意的,因为做生意经常会去江、浙一带。有一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在杭州一幢豪宅的屋檐下躲雨时,突然从院墙里丢出一个大包裹,打开一看,包里全是金银珠宝。正不知如何是好时,院墙里一片人声喊抓小偷,他们的老祖宗怕被人给当小偷抓住说不清楚,抱起包裹就跑开了。因为有了这意外之财,温荣卫和兄弟温荣章开始置田产,还耗时30多年做起了这幢大围屋。

一座豪宅演绎着兴衰悲欢故事,向世人陈述世事无常

由此看来,人无横财不富。也许温氏远走县城躲在深山旮旯里建围屋也有不露富的心理作怪。

据说,建好房子后,住进这幢房子的温氏家族人丁兴旺,但是到了近代这房子里的人,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人丁竟越来越少。当时我们所见这座围屋里, 零星地堆放着柴火、稻草、风车、石磨之类的杂物。我们目睹残垣断壁,物是人非,当日繁荣景象早已烟消云散。

一个家族的盛衰有没有风水变化的原因呢?

透过豪华建筑风格的温氏家庙看其辉煌的过去

曾祥裕认为: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本意就是寻求一种平安和吉祥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但是大凡寻求好的风水者有功利色彩,其背后的动机不外乎是寻求家庭丁财贵旺。当年温氏祖先在这群山怀抱的盆地中大兴土木,建起豪宅,固然是出于对此地的风水格局满意。 我们举目四望,陈坑围屋位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山谷中,左水干亥上堂,水口为两峰之间为交牙状,属丁末木局,因右水无来水,就在门前右侧建起两口水塘,至今还绿水荡漾。周围峰峦不高耸,也不算秀丽,只是明堂较宽敞。围屋内门和大门坐山立向不相同。正厅大门为巽山干向兼巳亥,与水口同卦。正厅立向很合杨公风水法度,但是后建的门楼,却改坐艮山坤向兼寅申,与水口不同卦。 这样收水受到影响,为“死绝水上堂”。

由此可见,“千斤门楼四两屋",门楼立向的改变直接影响风水格局的变化。 。

现实发生的事情也正是如此。相传,咸丰年间,“长毛”(客家人对太平天国军队的称呼)流窜至石城,残兵游勇闯进他们的围屋里吃了饭,但临走时却残忍地把温氏两兄弟杀害了,余下的族人惊恐地纷纷离家出逃,陈坑温氏家道也就从此一蹶不振。这与太平天国的军队在石城县木兰乡被清军追剿而全军覆没的历史相吻合。

难怪当我找附近的村民了解往事,大家不愿多说,只有一位外姓人王某才说,这栋房损男丁,出寡妇。 也有人说住在里面发生过闹鬼的现象。我认为鬼是不可能有的,只是人们对这栋有凶灾的历史存有畏惧之感。温氏后裔宁愿信其有鬼之说,也不肯守护在这栋围屋居住,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举家迁出的,偌大的围屋空荡,了无生气。不知当年苦心经营家族繁荣兴旺的温氏祖先地下有知该当何想?也许会生发为谁辛苦为谁忙,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叹!

〈曾祥裕与曾海亮合著的《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杨公造命课择日法》全面详尽介绍了杨公古法风水理论体系以及阴阳宅勘测等技法,弟子及易友阅后好评如潮,认为这是二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