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胆固醇高吗,怎么吃才健康?科学的方法是这些

2019-11-16   奇妙的本草

对不少人来说,动物内脏是餐桌上一道独特的美味,例如小草我就非常喜欢吃内脏。可是,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动物内脏有种种健康隐患,比如容易患脂肪肝、胆固醇含量高,吃了对身体不好,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等。那么,动物内脏还能吃吗?哪些内脏的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今天小草和你们一探究竟。

哪些内脏的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

一般来说,动物肝脏以及肾脏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像动物肝脏的脂肪含量是比瘦猪肉要低的,不超过5%,但是肥鸭肝、肥鹅肝等育肥动物肝脏的脂肪含量是比较高的,可达10%-30%。

而动物肝脏里的胆固醇含量,通常是瘦肉的3-4倍,肾脏稍微低一些。详情见下表。

所以,在吃这些内脏的时候,可以稍微注意下,如果平时肉的摄入量不多,一个月吃1-2次,每次吃1-2两肝脏,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还可带来不少的好处。

内脏有啥好处?

首先,深红色的动物内脏,当中的血红素铁含量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吸收利用率也比较高,缺铁性贫血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

其次,动物内脏当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比如肝脏中的维生素A,要比奶、蛋、鱼、肉等食物高的多的多,而维生素A可有利于缓解眼睛干涩、疲劳等不适症状;此外,动物内脏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B2含量也是比较高的。

最后,动物内脏当中的蛋白质含量也是比较高,尤其是肝和胗,属于比较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合理食用动物内脏,还是可以给人体带来不少的好处的,所以大家不要对动物内脏存在“偏见”,觉得内脏除了脂肪高、胆固醇含量高以外,没有其它优点。

内脏虽好,这3部位还是存在健康风险,要少吃!

肝脏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动物患病或者服药了某些药物,或者饲料水源被污染,那些有害物质可能在肝脏中堆积。

肾脏作为动物的排泄器官,和有害物质直接的联系也是比较多的,所以要注意。

肺泡作为气体交换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容易在肺部聚集。

食用动物内脏里这3大部位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比较大的,大家要多留意,也不是说不能吃,只是吃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少吃,注意内脏的烹饪方式。

健康吃内脏应该如何做?

再喜欢吃内脏,要注意控制吃内脏的频率与量,一次不得超过100g。

注意烹饪方式,动物内脏属于排毒器官且有被污染的可能比较大,所以,在进行烹煮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清洗时可以通过清水长时间浸泡、加生粉或食醋搓洗等方式清洗内脏。然后煮的时候,建议采用长时间高温加热的方式将内脏彻底煮熟,如果有必要的话可在烹饪前先焯水处理。

选择内脏原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可靠的菜市场或者超市购买,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检疫标志。只有通过检验的内脏才可以放心食用,一定不要选择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内脏。

食用内脏时,可以选择与高纤维蔬菜搭配食用,比如海藻类、芹菜、白菜等,这样既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还能做到营养互补。

延伸阅读:“脑不好多吃猪脑?”、“肺不好,猪肺来补?”以脏补脏的说法靠谱吗?

中国有“以形补形”的说法,很多人相信吃猪脑可以补脑健脑,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据调查发现:每100g猪脑胆固醇含量为2571mg,比普通猪肉高出32倍!而过量摄入胆固醇类食物,不仅不能补脑健脑,还会增加脑梗、动脉硬化、中风、高血脂的患病风险!而猪肺虽然有一定清肺效果,但内脏中含有的胆固醇含量也是非常高的,吃多了也是不好。

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奉那些民间说法,要相信科学。想要补脑、补肺,还有很多科学办法。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