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帕金森的斯德哥尔摩@bigfun社区
Bartle's Taxonomy(巴图玩家模型)
理查德•巴图(Richard Bartle)是1978年最早第一批开发MUD( Multiple User Domain,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即文字网游的统称,也是最早的网络游戏,没有图形,全部用文字和字符画来构成 )的开发者之一,他花了16年时间观察玩家在多人游戏下的游戏行为。
(Richard Bartle先生)
巴图于 1996 年在一篇名为《红心、梅花、方块、黑桃:MUD 游戏玩家类型》的文章中提出的将玩家分为四种类型的分类方法:一是成就型玩家,对游戏本身有所作为,在游戏中得到荣誉;二是探索型玩家,乐于在游戏中不断找寻新的惊喜,也就是与游戏世界展开互动;三是社交型玩家,喜欢与其他玩家展开互动交流;四是杀手型玩家,其游戏的乐趣是对其他玩家展开行动。
(截图自av92755573)
四种玩家分类
1.方块,成就型玩家
成就型玩家喜欢游戏的成就,任务目标,甚至自己创造游戏目标(比如速通,低耗,完美操作),喜欢通过完成任务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快感,这就需要游戏有足够的深度,足够的难度。
比如各种卡牌游戏中追求全图鉴,全皮肤,但凡有排行榜之类的东西一定要上榜证明自己。在这类玩家眼中,游戏的乐趣在于“我要比其他人更厉害”,在大型多人在线网游,例如在英雄联盟中追求段位,在炉石传说中一定要登上天梯。。。而在硬核大型游戏例如《只狼》,《黑魂》中,他们也追求最快速度通关游戏,解锁全成就等等。
(芒果鱼在峡谷之巅登顶)
总的来说,成就型玩家可以说是“抖M型玩家”,但其实也可以从这类玩家对待游戏的态度中窥得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他们喜欢制定目标,并且快速的完成它。并且对于比较困难的事物,即使失败多次也不会气馁,会多次尝试以达到心中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只狼》截图)
2.黑桃,探索型玩家
探索型玩家喜欢探索游戏世界,他们不错过游戏中任何一个选项,为了找到隐藏奖励不惜浪费大量时间去探索地图。比如在任何开放世界游戏中,即使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但也会在沿途接受一系列支线任务,探索一切还没进入的空房间等,还可以表现为在GALGAME中不浪费任何线路,一定要攻略所有的主角,或是在面对选择问题时每一个都要选择一遍,以免错过其他剧情等。
(《Fate/Stay Night》三线)
探索型玩家根据其行为做出的不同选择,又可以分为审美型和学习型两种。
审美型探索玩家,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喜欢探索游戏的剧情、风景和人物经历等,比如在《饥荒》联机中,有的人喜欢开局砍树捡破烂,有的人喜欢早早建家种草,而审美型探索玩家一定是喜欢沿着地图边缘先走一遍的开图着。此外,被感性思维支配的他们还会对游戏内容进行截图、写成小说和故事等操作分享给他人。很多二次创作就是他们贡献的,在这里说一声诸位辛苦了。
(玩家对游戏《隐形守护者》的剪辑视频)
学习型探索玩家,是被理性思维控制的,他们喜欢研究游戏机制,计算游戏的伤害模式,研究武器装备加点带来的收益,还喜欢找BUG、发攻略。在B站比较著名的王老菊,老番茄等人就是典型的学习型探索玩家。毕方的各位攻略大佬们也是如此,还是说一声谢谢诸位的辛勤劳动。
(逆天哥,永远滴神)
3.红心,社交型玩家
社交型玩家喜欢在游戏中交易、聊天、公会、合作、网恋(?)他们喜欢将游戏作为第二社会,在游戏中认识他人,把游戏作为社交工具,而对游戏内容往往不太在意,所以经常受到某些硬核玩家的抨击。
最常见的该类玩家分布于大型婚恋交友平台《剑三》,《逆水寒》,还有一切放置类手游中。对他们来说,游戏除了本身带来的乐趣外,与其他玩家的互动显然更有趣,他们也喜欢创立工会,固定小队等,来强化自己的社会存在感,以此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交际需求。
当然了,社交型玩家不单纯是普通的喜欢网络聊天,他们更有能迅速交际且管理团队的天生本能,可以具体体现为照顾好小队中每个玩家的情绪,对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等。正如《哈佛商业评论》上曾有一篇文章讲到:“看一个人是否能够管理好一个互联网企业,最好的标志不是看他有没有MBA文凭,而是有没有创建过一个70级的公会。”
社交型玩家一般来说确实拥有着强大的社交能力与管理才能,他们往往能需要吸引一批志同道合者,大家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个性。而社交型玩家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培养默契的团队精神。是优秀的管理者。当然,他们也热爱管理。
当然了还是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过度投入感情精力和金钱到网友身上,毕竟818我们看的还少吗。
4.梅花,杀手型玩家
杀手型玩家顾名思义,喜欢游戏中杀人或破坏,来缓解现实压力。分析其动机,多为了以杀人/破坏等行为证明自己的强大,且大多不愿意为他人思考,只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他们的行为可以视作挑衅,以激怒其他玩家或游戏开发者为乐。
杀手型玩家根据行为特征分为两种:
1.杀人玩家,单纯的喜欢砍人,喜欢PVP,虐泉,开小号在低端局虐菜钓鱼等。可以具体表现为,在《绝地求生》中,有玩家喜欢苟活到决赛圈,有的就喜欢猥琐舔包捡装备,但杀手型玩家就是喜欢砍人。从开局双拳直接上到捡到武器就开始对狙,总之一场游戏里最后吃没吃鸡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了多少人,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上香)
2.杀游戏机制玩家。这种玩家显然更加暴力,他们喜欢破坏或操纵游戏机制,甚至会引起官方注意从而修改机制。他们的存在会严重破坏游戏环境,导致一个游戏乌烟瘴气,除了这类玩家所聚集的帮派或公会,其他玩家都畏畏缩缩不敢高调行事。
而杀手型玩家显然多多少少生活不太如意,才会选择在游戏中欺凌他人为乐,他们不关心游戏风气与环境,只在乎自己对他人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和别人的伤害越大,他们的成就感也就越高。
巴图模型下的玩家需求
巴图模型不仅将玩家划分为4种类型,更有x.y轴的象限来具体定义四种玩家。x轴的人(Players),世界(World),y轴的行动(Acting ),交互(Interacting ),从中可以看出四种玩家不同的需求。
(巴图玩家模型)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成就型玩家喜欢对游戏世界(World)采取行动(Acting )。
杀手型玩家喜欢对玩家(Players)采取行动(Acting )。
社交型玩家喜欢和玩家(Players)互动(Interacting )。
探索型玩家喜欢和游戏世界(World)互动(Interacting )。
当然,每个人的游戏选择可能无法完全对应到四种类型中的某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玩家可能是DGD1模型所描述的四种类型的综合体,不同的游戏种类中玩家具有不同的游戏偏好,各个类型都是巴图模型中主要类型的两两结合。比如你作为探索型玩家在创意类游戏如《画中世界》,《迷失岛》等游戏中喜欢探索,作为社交型玩家在挂机手游中在聊天频道谈天说地,作为杀手型玩家在CF,绝地求生中大展身手。。。。。
(截图自电影《头号玩家》)
巴图模型的经典,成为了无数游戏制作人在制作游戏时的思考。在制作一款游戏时,如何吸引探索型玩家,如何增加难度让成就型玩家愿意氪金,等等因素成为了测试游戏玩家的因素。当适当增加/减少相应因素时,观察玩家数量与活跃度,就可以很好的为游戏后续的道路做出相应的改变。
(图源百度)
而开发商们也要优化诸如杀手型玩家对战斗敏感,需要更优秀的战斗数值设计。成就型玩家对数值成长的体验线更为重视,需要更合理的经济数值控制等。
你是哪一类或哪几类游戏玩家呢?不妨来聊一聊吧。
(图源百度)
参考文献: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巴图模型为基础》郭晓东,刘羽佳,冷思奇,陈俊泽
《巴图模型理论分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