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2019-09-16   台州楼事

本报记者王依妮

1979年,村干部们将手电筒电珠技术员请到村里,是因为看到当时手电筒电珠的市场前景特别好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几位亲历者、见证人哈哈大笑:那个年代,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哪管它行情好与不好,但凡有一点点经济路子,都要闯一闯。

彼时的先行者,没有高明的预测,只有斗胆一试的决心。

2005年,一心投入设备研发工作的徐章信已是弹尽粮绝。走在市场前面的机器,何尝不是一碟没有尝过的菜色。——对厨师而言,提味的本领应该施展到何种程度才恰到好处?端出来的大菜会不会又是“家常菜”?有隐忧,但徐章信依然全身心的投入设备研发。柳暗花明,全自动烫灯机一举获得大客户的认可,产品的创造性价值迅速变现,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

在台州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常常有这样打破沉寂的“临门一脚”。

未知数面前,我们很难预测未来。面临产业变革和诸多竞争,关键并非等待市场,也并非“围猎”对手,最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企业能否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