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歼-10战斗机源于上世纪80年代,歼-9机腹进气方案优化的结果,一脉相承其中有很深厚的基础存在。
歼-10战斗机
歼-10C战斗机
歼-10三视图
F-4“鬼怪”式战斗机
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
受这种实战情况的影响,F-111在上舰无望后美国推出同属可变后掠翼的F-14“雄猫”战斗机,而同期苏联也有包括苏-17、苏-24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的入役。正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影响,一直密切关注越南战场空中对抗动态的我国,也提出研制一款能对F-4形成性能优势的新型战斗机。
F-111舰载版因超重无法上舰的,但是由于可变后掠翼技术在美国人眼中确实不错,所以后续推出来更加先进的F-14“雄猫”战斗机。
F-111舰载版效果图
F-14“雄猫”战斗机
苏-24战斗轰炸机
我国当时对于新机型的要求是这样如下:性能超过F-4战斗机、在保持二代机较为优秀高速性能的情况下兼具较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这种综合体要求完全就是同时代可变后掠翼的标配。1968年,新机型研制交由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进行,由于没有此类机型研制经验,601所对从越南战场上获取的F-111残骸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提出了代号“歼-10”的可变后掠翼战斗机方案(重型),参与研发单位还包括北京航空学院。
F-111战斗轰炸机
F-111战斗轰炸机
老版歼-10战斗机,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我国空军需求以及世界航空发展潮流,了中国空军实际需求和世界先进战机的发展潮流。除采用当时相当流行的可变后掠翼技术外,还首次在设计上采用三元带激波锥进气道,后期计划采用基于“斯贝”改进的新型发动机(英国1972年同意出售民用版斯贝)。
歼-10可变后掠翼战斗机 效果图
老版歼-10不仅采用了可变后掠翼布局,为了提高机动能力还加装了全动鸭翼,这也使该机型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采用三翼面布局设计的可变后掠翼飞机。从当时的设计指标来看,和同期其他可变后掠翼机型相比应该能超过米格-23而弱于F-14,基本和法国“幻影”G8接近。
法国“幻影”G8
法国“幻影”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