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镇地处淄博市中心城区——张店区东南郊,辖21个行政村,面积42平方公里, 人口近4万。镇驻地为范王村。
很多人觉得沣水就在张店城边,没啥好看好玩的,其实,这里也隐藏着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许多值得寻访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沣水,探访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张店区沣水镇的南沣村、北沣村与寨子村三村交界处,现沣水学校大门外,当年曾伫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千年古桥。
大桥高4米,宽5.5米,桥面长约30多米,五孔青石桥墩。每孔桥的孔径3.5米,桥面均有青条石铺就,上有石栏围遮,下有潺潺流水,造型古朴端庄。河边杨柳倒映水面,水中鱼虾丰美,清澈的河水灌溉着两岸农田,养育着一方勤劳的人民。
古大桥南通淄川、博山、莱芜,北至桓台、青苑,西达济南,东至青州、胶东等地,四通八达,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行军、通商之道。
该桥始建年代无从考证,隋代有之,唐朝张亮东征扩建成大桥规模(三孔)。到了金朝泰和年间(公元1204年),对大桥又进行了一次重修,便成了今日所存的五孔大桥了。据地理考察,当年桥下的流水,是汇集了猪龙河、李家沟、大堰沟的三条河流之水。每到汛期来临,山洪暴发之时,波涛汹涌,水势甚大,河床既深又宽,不建此桥,交通受阻,行人往来,实难通过。
话说,大唐贞观年间,应高丽国王之求,为平定高丽叛乱,太宗李世民决定命邢部尚书张亮为水路主帅东征高丽。那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出行将士汗透铠甲,酷热难当,张亮率军行至此后,伫立桥头,但见两岸柳暗花明,顿觉凉风习习,暑气顿消。于是,下令三军将士在此安营扎寨,消暑歇马。访贫救灾,除暴安良。当年,此桥桥面狭窄,桥身短小,为便于大军顺利通过,遂下令广征良匠,扩建大桥。
一天,张亮带领几个随从沿河信步查访民情,只见一座不大但是香火很是旺盛的庙宇。乡民、游人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前去进香。经询问得知,这条河名叫二浪水,这座庙叫灵显真君庙。
原来,隋朝隋炀帝时,当每年汛期来临,内有两条恶蛟乘水势兴风作浪,贻害农田,或化为人形,潜入农家偷吃人畜,地方百姓恨之入骨,可又苦于无法。嘉州太守赵昱得悉此情后,决定为民除此一害。一天,骄阳似火,晴空万里,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他率领七名千挑万选,深识水性且又武艺高强的勇士,手执长戈,腰悬利刃,潜入水中与恶蛟大战,三天三夜河水尽赤,入水勇士无一生还。
从此,蛟患随绝。以后太守多次在云中显圣,仍然念念不忘这方百姓。尤其久旱无雨,求之无不甘霖普降,当地庄稼丰收,百姓殷实富足。十里八乡群众为感谢太守神灵,随之立庙祭祀,尊称灵显真君,名震一时。
张亮听后,感触颇多,思忖良久。前朝官吏,为国为民尚且如此忠勇,我大唐明主,今东征高丽,我身为三军总管,当血洒疆场,为国立功。
吩咐随从拿来笔纸愤然疾书:
二浪河水除蛟龙,
太守赴死救苍生。
真君助我东征去,
男儿热血染青锋!
吩咐随从把真君庙修茸一新,并在大桥头立碑刻石,记述唐太宗东征之举,为唐皇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随即,率大军从水路与从旱路进发的唐太宗会师大举进攻高丽。
如今,河水早已枯竭,庙宇荡然无存,只保留下一方斩蛟碑记录着往日那动人故事。(该碑现存放于淄博市博物馆)。
这座千年古桥在2007年沣水学校扩建校门时全部掩埋地下。
此遗址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挖掉土方,露出原貌,设围栏,立标志,充填文化介绍,供游人参观古时文化遗存风貌,回味当年张亮率领千军万马东征高丽,行军路过此桥时,浩浩荡荡,盔甲粼粼的壮观场景,定当别有一番滋味。
文 /鹤 影
东高村,位于张店区沣水镇,坐落在张店东南方的木荆山下。于元朝大德十二年建村,名曰“小高庄”。1945年划入淄川县,1958年改为“东高庄”至今,1965年归张店区管辖。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走进东高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奇井——东高古井。元朝初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忽一日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但见形似巨龙的闪电从天而降,直冲村内玉皇庙。一声巨响,将庙前松树劈为两半,大雨下了四个时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庙前池塘西三丈远处,有一几十米深井,井水喷涌而出,水质清澈甘甜。因为此井来于春天,且春天无巨雷,春雨贵如油。故命名“东高油井”,后改名为“东高水井”延用至今。
此水不仅清澈甘甜,用此井水泡豆子来磨豆腐,可以多出一斤豆腐且口感细腻爽滑。几百年来,从未干涸。
井口,被绳子磨出的凹痕清晰可见。
上苍赐予的古井,养育着淳朴善良的东高人。
石磨、石碾静静地陪伴着勤劳本分的东高人,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东高村的村民大多都已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但旧村依然整理的整洁干净。
延着漂亮的胡同往村内走,你脚下面掩埋的是几百年前的青石古道。
我们期望着东高人把它挖掘整理出来,让世人一睹它的壮观风彩。
现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株元代古槐。
据村里人讲:古槐旺盛时,中间树杈上可容纳木桌木凳,供人们在上面喝水、纳凉。经过数次大火和风雨的侵袭,老槐树早已面目全非,成了现在的样子。老槐树虽然浑身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但依然顽强的挺立在这里,每到春天,继续生长着绿枝新芽。
老槐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沧桑。也预示着东高的未来必将兴旺发达!
再往里走,那座高耸的小楼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大药店——致和堂。同时也是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这是个有着二层门楼的大院子,建筑保存完好。门楼上面一层,可做瞭望观察及御敌之用,文革期间,还做过村里的广播室。
当年的广播器依然陈列在那里,供游客参观。
进的门来,里面还有两个小院,是民国初年赵氏三兄弟居住和制作药品的地方,更主要的是这里是沣水乃至张店地区红色革命的揺蓝。
院中这棵百年的老枣树一定会记得:当年革命的烽火从这里燃起;当年先烈们誓死如归,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个党支部;当年胜利的火种从这里了原,又杀向了抗日的战场……
院中的老枣树一定会记得:当年的赵氏三兄弟,以药店为掩护暗中进行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当年是怎样的出生入死救护受伤的前线将士;灾荒之年,又是怎样的赈济灾民救助百姓……
这是院中和房内土炕上的地道口
当年药店的用具等
东高世代出英才。在大革命中,一个又一个英雄从这里走出,走向了全国的革命战场。廖容标、翟绪、李兰溪、李裕深……
这些历史的见证和建国后的一些珍贵资料,现今都完好无缺的保存在这里。
邹家大院,为南北轴向,三进门的三套四合院,是清代光绪年间顺天府(现天津市)知府邹振岳的故居,占地20多亩,是张店区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官宅。
邹家大院坐落在沣水镇昌城村,虽然历经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多次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的摧残,仍然基本保存了原貌和建筑结构。该故居建筑幽雅,庄重,美观坚固,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框架为即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的三套四合院。每套四合院为进院厅堂,左右厢房和南北朝向的主房。其建筑多采用雕琢精细的大方石砌墙基,大青砖磊墙,四梁八柱做房架,木椽黄板做屋顶,其门窗宽大厚重,窗棂多采用优质木竖棂或方棂,有的木结构上雕饰精灵图案,房顶一律精细黑瓦。许多石雕精美异常,充满清代文化特征。邹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无疑是清代建筑官宅的典型缩影。
邹振岳,字岱东,出生于沣水镇昌城村,从小聪颖好学,喜欢读书,时在济南府泺源书院任主讲的湖南道州名士何绍基闻此子之名,便将其收归门下,成为他的得意弟子。从此,邹振岳在名师指导下,学识,书法突飞猛进,并在科举场上连奏高歌,咸丰11年,(公元1861年)中举人,同治2年,(公元1863年)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在翰林院时有一往事一直被传为美谈。一年,邹被派往江浙一带巡视学政。
自古以来,江浙一带辈有才子,文风颇盛。清朝年间,朝廷许多重要的官吏出自江浙。特别是来该地区上任的文官,没有几份真才实学难当其任。邹振岳虽然不是到当地任职,但是,受朝廷委派来巡视教育,那也非同小可。可偏偏当地官员听说派一山东人寻视江南学政,未免有轻慢之意,想出几多招数以试其能。
一天,他们陪邹振岳乘船穿水缓缓而行,只见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一鱼翁持篙击打跃出水面的飞鱼。地方官员即兴赋诗:
万顷碧波立鱼叟,绿水皓发何风流;
竹篙作笔任潇洒,银光粼粼飞红绸。(一种鱼)
船上陪同人员击掌叫好,乘机说到;久闻邹大人素有才名,请指教。邹振月微微一笑,随口吟来:
手执长篙杖激流,高声喝断吴江秋。
一条玉带分再合,万斛明珠散复收。
众人听罢,无不为他气势磅礴的诗句所震撼。邹振岳到某地后,要巡视学馆。当地教谕率诸多学子迎接,大门外还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民众。只见学馆门上贴着一副大红对联。上联是;“咱江南,多诗多画多才子”,下联却空着。邹振岳知是有意发难。健步向前,提笔写道;“俺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在场的都是读书之人,知道;一山------ 泰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孔子。无不名扬海外!自此对邹振岳另眼相看,谦恭有加。
同治5年,(公元1865年)邹振岳外放出任直隶省怀安县知县。那时,怀安县地处边远荒凉之地,文化落后,乡人愚昧,民众多不习文,历史上从未有人中过功名。邹振岳知怀安县后,积极筹建书院,广招名师,兴办教育。自此以后,怀安县文化层次逐渐提高,生员金榜题名者络绎不绝。
邹振岳从小跟着继母长大,事母至孝,继母亡后,即上奏朝廷,回乡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历任饶阳,清苑县令。在知清苑县时,时逢大旱,邹振岳带领从人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历经数月,引泺水入清苑县境内,灌溉农田,使广大穷苦百姓顺利度过难关。不久,邹振岳因政绩突出,升任易州,直隶州知州。
易州是清朝历代皇帝的陵寝重地,守护陵寝的官员多为满洲旗人,他们所需的日常费用多由易州供给,旗人专横跋扈,少不如意,便恶语相加。邹振岳到任后,整顿州治,巧妙的处理和化解了各种矛盾。
在直隶州任知州时,邹振岳集石口,张家口,多轮诺尔三地的民众,开垦荒地九十余顷,使得昔日荒坡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仅此一项,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温饱,每年还可为朝廷征银一万余两。时任封疆大吏的曾国藩,左宗棠对其才能赞赏有加。曾国藩在任直隶总督时,对他的荐语是:“才优,守洁,振奋,有为,育土,爱民,均能出以实心。”
当时任大清军机重臣的李鸿章看到曾国藩的举荐信后,十分惊讶:“文正公荐贤考绩,评语从来没有超过八个字的,对此人如此看重,看来确是一位能臣。”因而对邹振岳青眼有加,将他升为宣化府知府,既而调直隶首府保定府任知府,不久,因功升任候补道台,天津知府,加二品衔,赏带花翎。
光绪19年夏,(公元1893年)子牙河泛滥成灾,滔滔洪水危及两岸人民,邹振岳带病与军民日夜坚持在抗洪第一线,终因积劳成疾,死于任所,终年63岁。邹公死讯上奏朝廷后,光绪帝下诏国史馆为其立传,以表彰他的功绩。
(邹振岳书法)
邹振岳的书法在当时堪称一绝,他精通汉隶晋草,特别是他晚年后的行书,自成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深受当朝权贵李鸿章的赏识,为当时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的藏品。在昌城村南,过去曾有邹振岳的一座神道碑,当时老百姓称作夸官碑,顶端刻有“圣旨”二字,下端刻有“皇清诰授资政大夫,在任候补道台天津知府岱东邹公神道。”可惜石碑毁于十年动乱。现在邹家后人依然人才辈出,多人在北京或外地为官从政。
笔者曾到邹家大院实地考察,除了对其故居建筑风格与规模亲眼目睹外,一些散落在大院内的文物,也引起本人极大关注。邹家大院囵廓基本完整,只要迁出现居住的几户村民,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整修维护,即可恢复原貌。为发挥其效益,可考虑建成昌国古城“民俗博物馆。”
(文 / 孟 静)
依稀记得,我五、六岁时跟着母亲去她的姥姥家,我得叫“老姥姥”。老姥姥家住沣水镇范王村,那时村北边有一条河,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速度很快,我总想尝试着用手去抓一条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有一件事让人很惬意,那就是河里的水能从村里每一家门前的水渠流过,水渠宽约半米,水深也半米多,夏天,潺潺的流水又清又凉,在村里转来转去,像是天然空调。我和母亲边走边不时地戏水,母亲撩起一把水撒在我身上,哇塞,爽极了!一路走、一路玩、一路笑,走了十几里的路,小小的我竟然不觉得累,不知不觉就到了我“老姥姥”家。
(网络配图)
老姥姥家有我的一个小表姨,她比我大几岁,我俩经常在她家的后院里,后院里有一棵大桑树,玩儿累了,我俩就躺在桑树底下张着嘴,等着树上熟透的桑葚掉在嘴里,看谁接得准、吃得多,其实也真没接住几个,可我们还就是乐此不彼、饶有兴趣,一直到长大了我还经常梦见桑葚掉到嘴里,吃得有滋有味。
(网络配图)
老姥姥那时有七十多岁,身体很健康,满满的一“土篮子”(土语,即柳编的筐)土,提起来就走,还一脸的轻松。但是老姥爷却远不如老姥姥,不仅耳朵背、头发稀少,背也有些驮了,家里全是老姥姥当家主事,只要我一回去,老姥爷的任务就是陪我玩儿。
有一次我俩追着玩,不小心我的手被门板夹破了,我疼的哇哇大哭,可了不得了!一家人都围了过来,老姥姥一边给我包扎受伤的手,一边怪罪和数落起老姥爷来,老姥爷到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的那份自责、心疼,过来许多年,我仍不能忘却,记忆犹新……
(现在的范王村卫星图,一片楼房,不见小河)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曾抽空去过几次范王村,小河早已不见了踪影,桑树也因旧村改造被砍掉,更让我失望、失落和心痛的是,我再也见不到我的老姥姥、老姥爷了。两位老人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在村里八十多岁已算是高寿了,可我多么希望两位老人依然健在,还能陪我玩儿,更希望范王村依然水清、草绿,让我儿时的记忆再能重现……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总体规划(2017-2035)》主要内容简介
一、总则
1、规划期限
近期:2017年–2022年
远期:2023年–2035年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沣水镇行政辖区范围一致,总面积约42.45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镇区分为两部分,西片区范围北至市场路,南至淄河大道,东起旭沣路,西至刘沣路东四路,东片区北至锐阳路,南至工业园中路,东起冯官路,西至高炳路,总计镇区面积约23.45平方公里。
3、规划目标
依托现代物流业、铝产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成为淄博主城区东南部生态复合型产业组团。
二、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
1、城镇性质和职能
城镇性质:淄博主城区东南部生态复合型产业组团。
城镇职能:作为张店区东南部的产业基地,是以现代物流业、铝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为主的产业组团和中心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的承载区。
2、城镇规模
(1)人口规模
镇域人口规模:2022年为6.5万人,2035年为10.0万人。
镇区人口规模:2022年为6.0万人,2035年为10.0万人。
(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22年)城镇建设用地879.79公顷,人均146.63平方米。
远期(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1194.57公顷,人均119.46平方米。
三、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1、镇域村镇体系结构
规划形成两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居住社区:即城北居住组团、城南居住组团、炒米社区。
2、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期末主要形成以昌国路、马南路、边沣路、淄河大道、东四路、鲁山大道、旭沣路为骨架的“三纵四横”的镇域道路网络。
3、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目标
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紧密协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物流业、铝产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提升主导产业在区域范围的影响力。
(2)产业发展重点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铝产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沣水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特色物流小镇片区、中铝工业园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炒米山生态旅游产业。
四、镇区规划
1、用地布局结构
“一心、三轴、七组团”。
一心:即生活服务中心,沿昌国路、马南路、城东路和沣水路集中布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在昌国路南侧鲁山大道东侧的镇驻地区域构筑沣水镇的生活服务中心。
三轴:沿鲁山大道、马南路和昌国路打造生活、产业组团,形成沣水镇城镇发展轴。
七组团:即宜居乐活小镇组团、特色物流小镇组团、中铝工业园组团、东部产业园区组团、都市农业观光区组团、现状工业提升区组团和炒米山生态休闲区组团。
2、采空区和压矿区
沣水镇的建设用地内存在采空区和压矿区,在《张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已规划为建设用地,经分析论证,沣水镇规划建设用地内的采空区和压矿区可以作为城镇建设用地,但在总体规划实施时,须做《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经土地部门确认后,可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并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明确有压矿区的用地,其地下矿区不得继续开采。
3、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为250.3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0.96%,人均用地25.04平方米。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鲁山大道以西区域。
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1.0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2.60%,人均用地3.10平方米。
5、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63.0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5.28%,人均用地6.31平方米。
6、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集中在中铝工业园片区和东部产业园片区。规划在现状工业企业基础上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铝产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52.6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37.89%,人均用地45.27平方米。
7、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整合现状零散的物流用地,规划保留边沣路与鲁山大道交叉口东北的鲁中公铁联运物流园,发展沿昌国路两侧、鲁山大道东侧的传化金泰公路港,布设国际农产品冷鲜港、国际农产品集配港,打造物流小镇。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30.10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10.89%,人均用地13.10平方米。
8、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58.3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3.25%,人均用地15.83平方米。规划道路系统由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
主干路红线宽度30-60米,规划形成“四横五纵”的主干路系统;次干路红线宽度21-30米,规划形成“七横五纵”的次干路系统;支路一般为生活性道路,红线宽度12-24米。
9、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103.49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8.67%,人均用地10.35平方米。
10、给水工程规划
沣水镇供水水源来自太河水、黄河水和大武水,规划供水水厂为淄博沣泰供水有限公司和东部化工区北侧配水厂。
11、排水工程规划
采用雨污分流制,昌国路与鲁山大道交叉口东北角规划1处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13.93公顷,鲁山大道以东污水排放到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8万m³/d,经处理后排放到涝淄河;鲁山大道以西污水排放到南定污水处理厂处理,规划南定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0万m³/d,经处理后排放到猪龙河。
12、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惠沣220kV变电站、沣水110kV变电站和围子110kV变电站,规划在马南路与冯官路交叉口西北新建一处110kV变电站。调整全镇内10KV中压配电网,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
13、通信工程规划
规划在镇区设置电信模块局,结合公共设施用地设置,电信模块局应大力发展接入网设备,电话用户500个以上需设一个接入网站,电信光缆接入小区。
规划保留现状位于城东路与沣水路交叉口东北的沣水邮政局,作为沣水镇的邮政处理中心。
14、供热工程规划
沣水镇热源来自沣水镇西侧的南定热电厂和东部化工区内的淄博热电厂。
15、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气源为现状大高村南侧的一处燃气输气站、一处泰青威燃气中转站和诚意次高压燃气管线共同为沣水镇提供燃气。
16、消防规划
根据消防分区、消防站责任区面积等要求,规划在边沣路以南、旭沣路以西、河庄旧村以东设1处一级普通消防站,占地面积0.70公顷。
17、防洪规划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一般城市人口小于20万人,防洪标准为20~50年;大型工业企业、重要中型企业防洪标准为50~100年。
沣水镇区远期规划人口规模为10.0万人,按小城市考虑,鉴于沣水镇域内企业的规模及重要性,规划镇区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
18、抗震防灾规划
抗震主要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米,次要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0米。
避难疏散场地按人均不小于2平方米的标准进行配置,城镇内部可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设置。
19、人防规划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规划要求对已建人防工程的现有地下空间进行加固改造,同时新建项目的人防工程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淄博二三事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