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和孩子最亲的人,除了父母,大概就数舅舅了,咱们可是有无数的谚语来证明这一点的,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罩舅)。
舅舅和外甥们聚在一起,总是能闹出无数的喜剧来。
这不,有一位舅舅,为了让外甥们叫自己一声“舅舅”,用起了“利诱”战术。但明显这位舅舅是十分偏心的。
这是家里的大孩子,舅舅说道:“叫啊舅奖你一百”。
外甥女很乖巧地就叫了一声“阿舅”,舅舅果然没有食言,马上就掏出一百块钱递给了外甥女,外甥女自然是喜逐颜开了。
接下来轮到家里的二宝,还是同样的套路,但是奖励翻倍了:“叫啊舅奖你两百”
还没等舅舅说完,孩子立马就甜甜的叫道“啊舅”,再次的,舅舅没有食言,掏出两百块递给了外甥女。
最后轮到家里的小宝,不得不说这位舅舅太偏心了,前面两个外甥女只给一百、两百,到了外甥这里,居然给一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当然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懂得分辨一万块有多少的,只是前面两位姐姐有奖励,他也就跟着照做了。
孩子大声的叫道“舅~~~”,但是接下来...这位舅舅,你就不担心正月没过外甥就理发么?!
舅舅接下来的行为实在太恶劣了,拿起了麻将,奖了个“一万”给外甥。
孩子明显没察觉到自己被套路了,拿到了“一万”的他同样觉得很开心,舅舅在旁边笑得人仰马翻。
关于舅舅的谚语,还有一个迷信的说法:正月剃头--思旧(谐音:死舅),所以外甥们大都被要求在正月不要理发,对舅舅不好,显得不吉利。
这外甥要是以后长大看到这个视频,不知道会不会赶在正月没过就把头发给理了。
当然这是家庭里面的一个逗孩子的小闹剧,大人们利用了孩子的无知以及极其希望获得认同的心理,偶尔这样闹一闹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了。
1.物质奖励,让孩子学会讲条件
这在家庭里面的奖罚机制里经常会看到,例如一些妈妈为了让孩子做家务,对孩子许以做家务就给零用钱的奖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对孩子许以考到某分数就奖励某物的奖励。
随之,往后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认真学习的时候,孩子就会和家长讲条件。
2.物质奖励,让孩子以物质为情感衡量基准
孩子一开始是没有什么衡量基准的,尤其是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
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
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3.物质奖励,阻碍孩子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物质奖励的最大坏处,就是阻碍孩子获得真实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奖励”。
例如,我们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就许诺孩子吃完饭就去买玩具,这样一来,孩子对于饱腹所带来的舒适感就会视若无睹,建立起吃饭=玩具的快乐获取认知。
同样的,用钱来诱惑孩子叫舅舅,让孩子建立起了“舅舅=钱”的快乐认知,而不是两者之间温馨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