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神话已成过去,买房or租房,哪个才是最好的选择?

2019-10-09   雪狐财经

在城市中拥有一套房子可能是人生奋斗中的首要目标,有了房子哪怕再小也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漂族”有房就算扎下了根不再寄人篱下,不管你是哪种方式购房是分期还是全款。有房有车同时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配。很多人为了实现跨入有房一族的行列,不惜借,贷,更有拉赞助(啃老),勒紧裤腰带过着"分分计较"的日子,成功变身为新一代的"房奴"。于是有人对此牺牲生活质量换来的有房一族提出质疑"这样买房有没有必要?与其过这种艰苦岁月还不如租房活得潇洒。"

不可否认在房价暴走的年代房产就是暴富的象征,人们把买房作为投资理财的首选,有房就象征着拥有财富,但是随着这几年相关部门日趋严厉的地产调控"暴涨"模式以已经成为过去,地产行业开始步入寒冬期,同时揭开了行业大洗牌的序幕。

李嘉诚早在2013年就开始清空内地房地产,当时就引起人们的疑问:“房地产完了?”。几年后万达也开始通过剥离地产来实现自我转型,万科为了解决高企的空置实现去库存更是打出了"活下去"的口号降价抛售部分项目回笼资金。

如今时过境迁房子不再是暴富的创造者,既然造富无望没房的还有没有买房的必要?

这点我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自住刚需还是必须的,相信谁也不想过"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有能力全款购买当然最佳可以大量节省贷款利息支出,没有一次性付款能力只要有稳定了收入来源分期付款也未尝不可,即使如坊间所说的那样"买房毁一生"也必须自毁这么一次。如果是为了炒作升值就免了吧,虽然不排除未来还会有继续升值的可能,但空间也非常有限,要象早些年那样风风火火的上涨完全没有这个可能。当前地产业的泡沫就已经到了"巨无霸"的级别,还想怎么涨?相关部门又为何要频频出手遏制房价?就是想通过用人为的操控手段尽可能把它给缩小以免引起破裂。

前些日子我曾就"租房好还是买房好"对一些人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意见征询,结果支持买的还是占多数,他们的理由是"刚需"必须买。不支持买支持租住的认为当前地产升值已经无望,假如30年分期会多付出超过一半房价的利息,30年后房子很难保证可以翻一倍,再就是30年后的老房子能值几个钱?他们有自己的账本,例如:买一个200万的房子,首付不低于三成,就需要首付60万,贷款剩下的140万。如果是等额本息还款的话,140万贷款30年下来,将会多还1274800元左右的利息。

127.48万+200万=327.48万÷360=9097元/月,每月将近1万元的分期费用支出完全可以租个5000元左右的房子还有5000的盈余,说多潇洒就有多潇洒。他们的账算得没错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买与租在本质上的区别。

"买房毁一生"还有后半句"租房穷三代","租房穷三代"的说法虽有偏颇夸大之嫌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房子市值200万,30年带上利息总支出是327万,假如是租房每月5000,30年总支出是180万(不计物价上涨加租)。30年后人家房子属于自己了,而租房却还要继续支付房租,买房的30年后退休一身轻没有任何负担,孩子也有个落脚之地,租房30年后还得继续交租。327万-180万=147万÷5000/月=294个月,也就是买房多付出的147万还可以给你再支撑24年的房租,这笔账算起来看似差不多,但是24年后只要你不死房租还将继续。退休之后每月还要拿出个5000来交租,可能安享晚年的安逸生活就全泡汤了,到死也找不到自己应有的归属感,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家"。

买房是一种可回收的消费支出,本质上买房属于一种长期投资,是在个人资产上做加法的行为,越加就越多。房子就像小孩的储钱罐,今天有1块放1块,明天有5毛扔进去5毛,钱也就越积越多,即使不能指望升值保住投进去的本金不是问题。30年后按当时买入价格卖出也还可以回收200万只当多付了127万的房租,而租房付出180万一分也不可能回头,谁的优势更大?事实证明买房占尽了优势。然而租房与买房正好相反是在个人资产上做减法,越减越少。租房是一种纯粹不保本的一次性消费行为,付费买服务,我出钱你出屋合同到期一拍两散互不相欠,钱花出去就是出去了,就像饭吃到肚子里是不可能回吐的。这就是买房与租房的最大区别。

落叶归根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千年习俗,没有家哪来的根?没有根就是一棵随波逐流的浮萍,走到那是那,茫茫前路何处是归宿?回老家吗?更难。

借用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老来回乡你可能会发现比在外漂泊更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