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提老者
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一天黄昏,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拜访佛陀。佛陀看到波斯匿王灰头垢脸、全身都是灰尘,就问:“国王,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土?”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我从婆提老者家里来。这位老人过世了,家产没有人可继承,所以必须归入国库,我专程去清点他的财产。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其余的就不用说了。佛陀,您能想象他的财产有多少吗?”
佛陀说:“可惜,真的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问:“佛陀,您看!这位婆提老者,他孤单一个人,平时为人吝啬,生活很寒酸,住的环境不好;穿的衣服也很破旧;吃的东西更不用说了。他囤积了很多财产,现在却两手空空地走了,家财一分一毫也没带走。佛陀,依您的慧眼来看,他舍了人身之后,往哪里去了?”
佛陀说:“他已堕落在啼哭地狱!”
波斯匿王听了摇头叹气说:“他那么有钱,死后却堕入啼哭地狱,那岂不是一天到晚都在那里痛哭了!”
佛陀又说:“对!所以我说很可惜啊!”
“可是婆提老者有这么多财产,应该是很有福报的,为何要过刻苦寒酸的日子呢?死后又为什么会堕入啼哭地狱呢?”波斯匿王问。
佛陀说:“他的财富确实是他的福报,是他过去生中所造的福──在很久很久以前,辟支佛在世的时代,有一位务农的地主。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辟支佛出来托钵,正好走到他家门口,他一时心欢喜就供养饭食,向辟支佛说:‘若有需要,以后再来我都会布施给您。’因此,辟支佛有时也会再去向他托钵。”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地主心中起了悭吝之念。觉得:‘为什么要把吃的东西供养出家人呢?我可以把这些食物留下,奴仆也可以吃!’生起悭贪、后悔之心后,他就再也不肯施舍了,而且心中觉得很厌烦。”
“那位地主就是现在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可是后来他起了悭吝贪念、后悔之心,因此虽然有福,却不得自用。而他这辈子又没做好事,现在堕入了啼哭地狱,心里很后悔,所以天天啼哭。”
波斯匿王问:“难道他没有剩下一点点福的因缘吗?”
佛陀说:“没有。”
“可是明明他有这么多钱,难道就这样了?”
“比如有人种田,田里的稻子收割了,若不再撒种子,这亩田还会再长稻子吗?婆提老者虽然一生很富有,但是他没有再造福,所以没有带走福因。”
本来是富翁
这位长者为了找孩子,亲自离家到各处去找。迷失的孩子在外过了几十年,受尽生活的折磨。
有一天,长者看出一位乞丐就是他失踪的孩子,他心里着急,怕孩子又走失了,于是派人在后面拼命追,乞丐看到有人追他,吓得拼命跑。
好不容易追到了,使者硬要拉他回去。乞丐以为是官府的人要抓他去治罪,他大声喊着:“我没做错事,也没偷东西,为什么要抓我?”
尽管乞丐拼命抗拒,但是,长者派的使者还是硬拖硬拉地把他抓回去,带到长者面前时,他已经吓得魂飞魄散晕过去了。长者只好派人用水将他浇醒,然后无可奈何地放他走了。
离去时,长者又派人跟踪他,看他过什么日子。后来,长者故意换掉华丽的衣服,把脸和衣服涂得脏兮兮,还拿着扫帚和簸箕,跟在乞丐的后面,很有耐心地亲近他。
熟悉之后,长者就告诉他:“你这样每天辛苦地乞食,有一餐、没一餐的,干脆到我家工作,如果愿意来,你就不用去乞食了,在我家有得吃,有得住,很安稳。”乞丐一听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于是,长者分派工作给他,他每天都做得很高兴,不管工作粗重或繁多,他都抱着欢喜心,不断地付出。
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长者已年老,年近命终之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已渐渐对人生有所抱负,于是向大家宣布,乞儿原本就是他的亲生子,又说将来所有的财产和奴婢都归于他的孩子所有。
当乞儿听到这些话后,如雷贯耳,如梦初醒,他讶异道:“我原本一无所有,怎么会一下子得到这么多?”
其实,他本来就是富家之子,家财万贯,只因一时贪玩而迷失流浪在外,才会过着艰苦的生活。
长者子长年来不知父亲的一片苦心,这和我们迷失的心又有什么差别呢?每一个人都有如佛一样的清净本性,有崇高的良知、智慧,而许多人却甘愿落在凡夫的境界,大家不可妄自菲薄啊!
善有善报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与妻子、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一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天,佛陀与阿难经过他们家门前。佛陀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大门,便对阿难说:“这家人前世种下善根,但不知今世如何。阿难,我们去看看吧!”
阿难于是叩门拜访。这家人一见佛陀及阿难光临,又惊又喜,连忙请他们进屋上座,又在地上铺上毛毯,用金银器皿端来精美饭食,虔诚地请佛陀和阿难用斋。
餐毕,佛陀对长者说:“善男子啊!你知道吗?你们一家人前世生于饥荒年代,天降灾难,人们只能在地里挖些野菜煮粥,聊以充饥。当时,饿死之人无数,哀鸿四野,不绝于耳。
那时,你们每天都只能找到一些野菜,而且一人只分到一小碗,根本无法填饱肚子。
有一天,一位求布施的僧人来了,饿着肚子的老夫妇就把自己那份野菜粥布施给僧人。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见状,也争着要把自己的野菜粥布施僧人,宁愿自己饿肚子。你们一家的善心有了回报,所以死后都转生为天人。今世又生为富裕人家,过着十分安乐的生活。”
众人听完自家的前世因缘,更加感念佛陀的教导,于是全家人都皈依佛门,受持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