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BEIJING”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时,也意味着这是一次不容有失的挑战。
文 | 陈昊、黄持
尽管北京的这个秋天冷得有些早,但在BEIJING品牌战略发布会的现场,坐在台下的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显得格外开心。
毕竟,对于北汽集团而言,可能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就像徐和谊所说:“这是北汽集团迎来破茧成蝶,跃升巨变的里程碑时刻。”也许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官方,不过对于北汽而言,太需要这样一个时刻。
从十年前收购萨博技术发展自主乘用车开始,再到北汽新能源连续六年领跑纯电动车市场,北汽自主板块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平心而论,北汽在纯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做了很多的深耕与努力,北汽越野在越野车领域独树一帜,但人们却总是盯着“绅宝”的销量报表不放。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其实北汽很早就在思考。无论是之前将北汽威旺、昌河等品牌打包重组,还是这次确立自主板块核心BEIJING品牌,都是在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北汽集团希望通过BEIJING品牌告诉市场:“我们未来的目标还很大。”
从“北京”到“BEIJING”
两个汉字到七个字母的变化,背后是北汽自主乘用车业务的更大“野心”。
未来,BEIJING品牌将是北汽自主的核心品牌,同时也代表北汽“高、新、特”战略中的“新”字主力军,新能源和新技术将是这个品牌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而北汽集团过去绅宝、北汽新能源等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的子品牌也将得到整合,以统一的BEIJING面貌示人。
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
徐和谊曾说:“没有不会和不能,当你什么依靠都没有,你就什么都会了。”
其实,北汽很努力。
61年前,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在打造“井冈山”小轿车的时候,一穷二白的工人们就是用手敲、火烤、气焊的原始办法一点点将汽车敲打成形。
54年前,北汽212越野车诞生,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之一。
随后,北京吉普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现代也曾开创了“现代速度”,自主板块的北汽新能源在今年依然保持着20.45%的高速增长。
正是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北汽一点点成长到今天的规模。
那样困难的岁月都过来了,现在又算什么呢?北京汽车与北汽新能源的整合,更大的意义在于资源的汇集,品牌的升级向上,同时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技术与资源共享,助力北汽自主板块的整体升级。
徐和谊与领导嘉宾共同启动BEIJING品牌
徐和谊在解读BEIJING品牌的确定和标志设计时这样说到:“‘北京’用在了传统的越野车系列上,带有刚强、坚毅、突破的民族精神和产品气质。而‘BEIJING’则表达了面向世界,与时俱进,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愿景。”而采用数字字体的“BEIJING”标志,也代表了这是一个开放包容、胸怀世界的品牌。
在发布会上,BEIJING品牌还推出了两款全新车型。
首款纯电动中级车EU7,新车采用了BEIJING品牌的全新设计语言,同时也延续了北汽新能源标志性的“C”形日间行车灯。新车搭载一台最大功率160千瓦的驱动电机,NEDC续航里程451km,补贴后售价15.99万元至17.59万元。
首款概念车Illuminate“耀”,代表着BEIJING品牌“大都致美”的产品设计理念,同时也展示了BEIJING品牌全新SUV的设计风格,其前脸线条将成为全新BEIJING 品牌的前脸设计DNA。
BEIJING全新Illuminate“耀”概念车
未来,北汽集团计划5年投入200亿元研发资金,打造两个全新平台:BMFA油电混动产品平台和BE22纯电动平台,BEIJING品牌未来会有超过6款高端车型基于此平台推出。这也意味着,BEIJING品牌将形成从燃油车到插电式混动、增程式和纯电动车的产品全覆盖。
过去十年,尽管北汽自主乘用车的发展走过弯路,但也摸索了经验,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海豚+”智能网联战略和“达尔文”智能座舱系统的推出,北汽“新四化”的转型已经走在了前列。
而BEIJING品牌在未来依然可以沿着自己擅长的道路发展,同时战略地位更优、资源更优,当然可期。
北汽营销业务委员会主任李一秀
BEIJING品牌推出的同时,北京汽车和北汽新能源两个营销团队也已经进行了整合,新成立了北汽营销业务委员会,由李一秀担任主任。
李一秀说:“新品牌将通过打造‘一个渠道’、‘一个品牌’、‘一个团队’,实现北汽自主品牌的顺利融合。”两者的资源整合,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合计超过700家渠道布局、11款油电产品覆盖细分市场、650家服务网络资源共享、累计超过百万的客户沉淀和900余人的销售团队。
未来,BEIJING品牌将创新“平台化”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导购、充电、出行、社交、维保等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还将推出“一体化”渠道模式,打破传统4S店概念,将其变身为集合销售、售后、出行、充换电、金融、租赁服务于一体的“汽车驿站”。
“BEIJING”的未来
敢改变,总比不敢面对强。对于年轻的中国品牌而言,又有谁没有走过弯路?成长总是需要付出学费的。
几乎所有的中国品牌在起步之时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模仿痕迹,但坚持正向研发,现在的中国品牌也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
吉利和奇瑞当初都走过多品牌战略的弯路,最终以回归一个品牌而告终,反倒走上了向上发展的道路。
就像北汽十年前收购萨博技术,或许那些技术图纸的价值尚有争论,但从中得到的成熟制造经验、运营体系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而这些才是比平台技术更具备价值的“软实力”。
或许现在去给BEIJING品牌未来的发展下个评判颇有些“键盘侠”的味道,因为关于这个品牌更多的细节和发展规划我们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才可以看到。但从信心和气势上来讲,BEIJING品牌迈出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
品牌发布会选址中华世纪坛
不是有句著名的鸡汤叫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么。也许销量数字背后依然有很多问题的存在,但敢于让北京这座城市的元素贯穿整场发布会,勇气和信心便可见一斑。
——这座城市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余年的建都史,是首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融合;
——中华世纪坛,高耸的“时空探针”见证了新千年的到来,见证了2001年申奥成功,也见证了这个城市很多时刻。
在这里,举办一场“BEIJING”品牌的发布会,并非谁都可以做到。当北汽以“BEIJING”之名锻造一个品牌时,这份荣耀的背后,也是一份并非谁都可以担起的责任。
BEIJING品牌首款纯电动中级车EU7
当徐和谊说“BEIJING”品牌要成为北京的“金字招牌”和移动新地标时,背后支撑的是足够的决心与信心。
支撑“BEIJING”未来的,是北汽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北汽新能源试验中心两大创新平台,是五国七地超过5000名工程师的研发力量,是今后推出的每一款产品,是与戴姆勒、麦格纳、华为、宁德时代等战略伙伴的开放合作……
但更重要的,是信心。
写在最后
从北京,到世界,向未来。
或许对于北京这座城市而言,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节点,它即完成了北京城市面貌的飞速改变,也让北京人有了更为开放、进步的心态。
对于北汽而言,BEIJING品牌的发布或许也是一个节点,完成了北汽自主乘用车的整合,也给北汽信心和希望。
徐和谊希望BEIJING品牌既是北京的,更是世界的,成为一个有品质、有温度、有雄心的品牌,成为中国汽车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
北京做到了,BEIJING还会远吗?